编辑点评
在国家积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以提高产品创新性和竞争力的背景下,如何抓住契机,发挥所长,助力实体产品制造型企业加速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成为设计实践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作者以知名本土运动品牌361度开发设计的雨屏防水跑鞋为案例,细致深入地解析了雨屏Scrum团队迭代设计的两条路径:一是改良Scrum框架,结合QFD和Design Sprint方法,使其更适合雨屏跑鞋研发的需要;二是基于Scrum改良框架的实例研究,分析其从商业化宏观到微观三个维度组合的迭代设计路径的应用方法。文章证实了Scrum改良框架对提高雨屏产品迭代设计需求响应性、交付灵活性和高效性等方面能力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仅关注产品设计层面的具体问题,而且将目光瞄定商业化层面的迭代路径与策略,并依据真实的市场销售反馈数据显示了其在激烈的运动品牌市场竞争中的实际效果,这使得其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有力的验证。
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数据详实,论证严密。作者的研究成果拓宽了Scrum敏捷方法的应用范围,为我国实体产品制造型企业提供了鲜活的研究案例,其方法论对高效、灵活地开展与数字化成果相结合的产品迭代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启发。(田君)
在VUCA 市场背景下,我国很多政策文件都强调以科技创新提升制造型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其中对产品进行迭代设计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商业化视角下,实体产品设计团队需具有获取并灵活响应市场及客户需求、加快设计研发效率的能力,形成“感知- 响应”的生产模式。目前智能及软件产品的敏捷迭代设计的商业化实践研究已成为热点,但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产品的迭代设计方法论研究还有待深入,其中增强实体产品迭代设计的灵活性和响应性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为实体产品迭代设计运用敏捷方法带来了新契机。
一
敏捷方法在实体产品迭代设计中的应用与挑战
1. 产品迭代设计与敏捷方法的协同契机
实体产品的设计研发逐渐规范化和工程化,持续性提升产品设计效率及质量已成常态,因此迭代设计日益受到重视。[1] 迭代设计自上世纪50年代在计算机软件领域产生,是持续用变量的旧值递推新值的过程,如今迭代设计由算法模式发展为设计思维的实现方法之一。[2] 立于设计视角,迭代设计关注在设计过程中进行评估、反馈和修改,逐步优化产品的外观和造型等设计元素。[3]立于商业化视角,迭代设计需融合营销、生产等商业化元素来辅助决策,注重实现产品的长期竞争优势和市场延伸性,设计手段被视为客户需求的交互及响应性工具。[4] 其根本目的是使团队能够解决预定义问题,生成经过验证结果的迭代设计路径,如功能性迭代、修复性迭代等。
敏捷方法是以人为核心的渐进式项目管理和产品开发方法,旨在提高决策效率,培养团队自反性并与用户共同创造,来促进产品迭代设计的持续改进。[5] 在前期研究中,商业化层面的迭代设计过程常与敏捷方法相联系,学者Yusuf 定义敏捷方法为在复杂环境中整合可重构资源,以提高竞争速度、灵活性、创新主动性、质量和盈利能力,为快速变化的市场提供客户驱动的产品和服务。[6]Mourad Chouki 探讨了以高效开发及用户评价为契合点的迭代设计与敏捷方法,互补性在于迭代设计是设计思维范畴,注重提供面向用户的设计解决方案;而敏捷方法则关注产品高效交付[7],通过整合工件、技术和团队响应问题时的调用关系,促进设计研发团队信息共享和跨职能协同,弥补了迭代设计在商业化实践中的局限性,使其在响应市场变化、调整设计决策等方面更具实用性,有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并实现规模化生产。
2. Scrum 敏捷框架在产品迭代设计中的研究现状及挑战
在众多敏捷方法中,Scrum 是实现产品增量迭代的项目规划方法,最早由Ken Schwaber 提出并用于管理和开发产品。Scrum 框架是迭代式增量敏捷开发框架,核心在于透明性、自反性、检查和适应及明确的项目管理和开发团队角色分工。它通常用于软件及智能产品开发,适用于市场环境及用户需求变化频繁、需高效交付和验证的项目。[8] 现Scrum 框架被实体产品企业广泛关注,针对Scrum 框架在产品迭代设计研发领域的研究关注于两个话题:Scrum 框架流程改进及团队构建。Scrum 框架适用于高度自治的小规模团队,面对大规模团队或复杂项目有局限性,所以学者及企业多借引其他方法改良Scrum 框架。如:Puma 公司使用Scrum作用于构想层次来协调和管理产品开发,以便理解不同地域客户需求;谷歌公司应用Scrum 和Kanban 结合的Scrumban 方法进行Android Wear 手表迭代研发,使项目在冲刺层次能适应需求变化、高效透明地管理项目。[9] 此外还有改良Scrum 框架部分模块的SAFe、Less 等方案,来满足不同种类团队合作,提高迭代设计效率及产品质量。[10]
Scrum 框架需求工程研究包括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两方面内容。需求开发是产品迭代设计初期的重要步骤,用于识别和分析迭代任务;需求管理是在整个项目周期中,应对需求变更的一种管理方式。[11] 在Scrum 框架中,需求管理是通过每日站会、燃尽图等方式进行需求跟踪,并分析需求变更及时决策调整设计研发内容,以提高需求管理的灵活性。[12] 小米等科技公司的智能产品大多基于Client-Server(服务器- 客户机),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用户研究和测试,形成智能产品独有的需求工程开发及管理方法。[13]
现研究主要关注Scrum 框架在智能及软件产品中的迭代设计应用,缺乏实体产品方面的案例研究和实践总结。此外,Scrum 框架在实体产品需求开发方面的方法构建研究不足,导致实体产品企业缺乏需求获取及决策分析的适用方法论,影响迭代设计系统性措施执行。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企业引入Scrum 框架,有望提高实体产品迭代设计的灵活响应能力和解决迭代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基于作者参与的项目,以361 度公司第六代雨屏防水跑鞋迭代设计项目为例进行个案研究,提出适应跑鞋产品研发的Scrum框架改良路径,探究其框架在雨屏跑鞋商业化三个维度的迭代设计路径,以市场反馈数据进行效果评估。研究将为提高实体产品迭代设计灵活性、响应性提供方法论参考,为实体产品企业商业化运用Scrum 方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
雨屏跑鞋Scrum 框架改良路径
1. 雨屏功能跑鞋背景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及消费者对运动产品专业性、功能性等要求的提高,防水功能性运动跑鞋成为国内外运动品牌的研发热点。361 度运动品牌2017 年起推出针对冬季健跑和雨雪通勤场景的雨屏防水功能跑鞋产品线,成为最早自主研发防水跑鞋的国内品牌。同时,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战略,搭建PLM、CRM 信息共享系统,助力研发团队采用Scrum 敏捷框架,基于运动产品研发特点对框架进行改良来管理项目和团队协作,提高产品迭代设计效率和交付灵活性,实现雨屏防水科技迭代创新和设计深耕,辅助该系列跑鞋在市场占有一定规模并持续发展。
2. 雨屏团队改良Scrum 敏捷框架的关键路径
相异于智能产品运用Scrum 框架去实现产品研发快速性和用户需求的敏捷响应,雨屏功能跑鞋的迭代设计周期较长,需考虑科技创新、生产工艺、成本控制等因素。因此,雨屏团队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对Scrum 框架进行改良,旨在解决以下两个问题:补充Scrum 需求开发方法,提高需求响应性;优化实体产品迭代设计流程,实现交付的高效灵活性。改良框架如图1。
1. 雨屏跑鞋Scrum改良框架流程及团队结构
改良框架基于Scrum 原框架的四个阶段:迭代初始阶段需确定产品待办列表,冲刺计划阶段设定设计冲刺周期和计划,冲刺周期阶段需根据客户需求变化进行多轮轻量化迭代设计调整,迭代回顾阶段需交付最终方案至生产端并总结经验。此外,雨屏团队借引非Scrum 工具对Scrum 框架进行了两方面改良:
(1)引入QFD 工具来完善Scrum 的需求开发工程构建。质量功能展开方法(QFD)是系统性的多层次演绎分析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矩阵分析将市场和客户需求与设计研发结合。[14] 由于Scrum 基础框架中没有明确产品需求工程构建方法,雨屏跑鞋团队为了提升迭代设计决策效率及准确性,引入QFD Ⅰ产品规划矩阵工具,构建需求开发工程,矩阵内容如图2。将用户及市场需求转化为产品技术特性参数,综合性产出产品技术措施权重,为迭代设计任务优先级排序及产出产品待办列表提供数据支持,有助于提高实体产品迭代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2. 雨屏跑鞋Scrum 改良框架的QFD 操作流程图
(2)引入Design Sprint 方法改进冲刺周期流程。雨屏跑鞋的迭代设计过程涉及面料研发、底材开模等多种工序,样品需客户实地体验反馈,导致研发成本高、过程冗杂、冲刺周期长等弊端。[15]因此Scrum 团队将冲刺周期分为设计冲刺(Design Sprint)与开发冲刺(Development Sprint)两类。设计冲刺关注快速的原型设计与验证,有助于降低开发成本并快速产出设计解决方案;开发冲刺关注产品功能开发和项目验证,通过设计实施、每日站会、客户评审等环节,对迭代任务进行细化分级突破,确保迭代设计成果满足客户需求。两相结合,不仅使客户融入雨屏跑鞋不同阶段的迭代设计过程中,还有助于减少成本浪费,提高产品迭代开发流程的高效性、灵活性。
三
Scrum 改良框架下雨屏跑鞋产品的迭代设计路径
下文阐述基于Scrum 改良框架的雨屏第六代防水跑鞋的迭代设计研发项目,从商业化宏观到微观视角出发,以Scrum 改良框架流程为说明主线,研究雨屏六代跑鞋三个维度逐级组合的产品迭代设计路径及具体操作。
1. 中观视角:雨屏六代跑鞋功能性迭代设计路径
雨屏六代跑鞋的迭代设计研发初始阶段,立足于产品商业化中观层级规划雨屏产品版本功能性迭代设计路径。雨屏Scrum 团队采用QFD 产品规划矩阵作为Scrum改良框架的需求开发方法,辅助雨屏六代跑鞋版本功能性迭代设计任务的优先级决策。
该QFD 矩阵收集了第五代雨屏跑鞋产品的顾客、销售、市场竞争三个方面数据,经聚类分析,按重要性划分1—5 等级,作为初期基本数据。顾客需求和满意度数据由线上问卷和顾客访谈获取,不同地域销售卖点数据由Scrum 团队销售专员统计,产品竞争性和改进目标由Scrum 团队产品负责人和设计师通过市场调研、竞品分析获取。最终由Scrum 团队焦点小组会议达成统一评价数据结果。
基于前期数据整合与完成质量屋矩阵,具体操作流程说明如图2,将顾客需求评价数据按功能性、可信性、经济性、审美性分类,对应产出产品技术特征要求并构成关系矩阵,分析产品技术与顾客需求的共通属性和设计策略。在QFD 矩阵右侧,从市场角度,依据销售卖点及改进目标值等数据,推导出企业规划目标值改进比率和产品技术的绝对权重。最终根据需求与技术关系矩阵和产品技术绝对权重数据,得到各项技术特性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的贡献度和最终权重,形成第六代雨屏产品技术措施的权重数据,如图3。
基于雨屏产品技术措施的权重结果,确定雨屏跑鞋迭代设计的任务优先级排列和方向。结果显示,第六代雨屏跑鞋的功能性迭代路径需在功能属性和审美属性两方面进行重点迭代升级,向下落实于微观层级的修复性迭代设计需强加跑鞋结构性防水性能,并提升南北保暖差异及改良鞋底橡胶科技低温防滑性能。向上延伸至宏观层级的战略性迭代设计需迭代增强雨屏科技文化属性构建及场景扩展,版本功能性迭代路径及具体迭代待办清单内容,如图4。Scrum 改良框架为雨屏第六代跑鞋功能性迭代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确保产品优化符合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的要求。
4. 雨屏功能跑鞋历代版本功能性迭代核心内容
2. 宏观视角:雨屏六代跑鞋战略性迭代设计路径
通过QFD 方法在Scrum 冲刺计划阶段明确了针对宏观层级的强化科技文化属性,以扩张地域市场的战略性迭代设计目标,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建设雨屏跑鞋的科技文化内涵及迭代符号化体系。基于品牌理念和受众扩展定位来策划Rain-block 雨屏科技文化IP 升级主线,打造“不管雨多大”产品主题的迭代故事,表现方案、产出雨屏科技符号化体系迭代的视觉呈现内容,制定传达于微观冲刺层级的规划文件。将迭代设计的宏观战略规划落实到微观层级的Scrum 冲刺周期中,构成雨屏科技IP 的视觉标识体系化迭代,贯穿雨屏跑鞋icon、VI、线上线下店铺视觉呈现等设计环节。此内容虽可归类为设计范畴,实质上是通过设计手段提升产品科技认知度、优化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战略。
其次,跨部门协同部署雨屏六代跑鞋迭代设计文化资源。其一,雨屏Scrum 团队与361 度品牌其他功能性产品线Scrum 团队进行科技资源协同融合,共建2022 年冬跑防护性运动装备穿搭提案,基于雨屏防水科技文化资源整合,形成全线产品的科技矩阵,衍生开展向蓝天救援队资助雨屏跑鞋公益活动、“三号赛道”品牌活动等,展现品牌核心竞争力及产品科技功能性。其二,Scrum 团队向地域性订货团体展示迭代设计成果、店铺形象等,与客户达成文化迭代共识。运用数字化平台共享信息,针对各地域需求进行文化迭代资源分配规划,提升品牌认知与实体店面产品符号化一致性。
3. 微观视角:雨屏六代跑鞋修复性迭代设计路径
雨屏六代跑鞋冲刺周期的修复性迭代设计路径以用户反馈为驱动,采用设计冲刺和开发冲刺组合方式,关注迭代设计过程中持续的设计细节修复和技术改进。本文仅简述Scrum 冲刺周期的关键步骤。
在Sprint 1 迭代周期中,团队根据QFD 结果对雨屏跑鞋结构性防渗水性能、南北区域防滑功能差异性进行了设计优化,采用设计冲刺过程,快速创建产品概念原型和防滑科技材料方案,在每日站会沟通进度及缺陷调整,研发针对北方区域的Slipfix 大底低温湿止滑科技、增强防渗水性能,运用PP 膜熔断工艺取代鞋面缝线、升级多层功能复合鞋面防渗水材料,最终交付原型稿件及关键部件样品至评审环节,由销售、品质等部门组成评审团,实验检测研发部件的性能、评审设计原型方案。冲刺回顾会议分析修改了不合理设计,最后确定了雨屏六代跑鞋迭代设计初步成果。
在Sprint 2 迭代周期中, 雨屏团队根据Sprint1 反馈修复原型设计细节并制作样品。通过信息透明化PLM 系统跟踪样品制作与成本核算,实时调整设计细节来平衡经济与创新效益。评审会邀请31 个省区的销售代表,该群体负责各区域销售管理并接触一线消费者,评审素质良好。评审团划分为华东、华北等七大分区,按市场规模进行等级细化与编码,分发对应编码标签作为不同权重的评审工具,如图5。评审团经实际体验、PLM 虚拟订货、用户访谈为Scrum 团队提供样品评价及需求反馈。在冲刺回顾会议中分析评审意见及模拟数据,调整设计SKU宽度来降低研发风险,评审中发现了北方款式舒适性不足,南方款式防渗水结构存在易脱落等问题。
5. 雨屏功能跑鞋设计细节修复性迭代设计过程图(作者自摄/ 自绘)
在Sprint 3 迭代周期中,根据反馈,通过修改加工材料确保产品舒适度和质量可控,评审过程同Sprint 2。此外进行宏观层面下达的雨屏跑鞋科技文化符号化的外围设计工作,如VI 迭代设计、门店展示规划等。产品展示规划工件由营销部门评审,关注科技文化资源协调性及展示设计可行性等。在冲刺回顾中,评审团对产品设计瑕疵修复迭代成果满意度较高,支持雨屏跑鞋科技文化建设宏观战略并需在产品设计中得到更多体现。
在Sprint 4 迭代周期中,基于Sprint 3 迭代反馈进行产品专属故事配色的调整设计,形成品牌活动首推款式,并产出对应产品的标准展示宣传物料规划工件至装潢设计团队。(图5—7)订货会邀请各城市销售及代理团队。Scrum团队仅对雨屏六代产品细微疏漏进行访谈记录,工作重点是对各区域的产品资源进行认知沟通和匹配调整。在迭代回顾会议中,根据订货情况与顾客反馈,进行产品调整并将最终成果交付生产部门安排量产,雨屏六代跑鞋修复性迭代设计冲刺周期结束。
4. 效果评估
采用多种指标进行评估,收集历代雨屏跑鞋一手数据,运用arcgis 等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评估Scrum 改良框架在雨屏跑鞋迭代设计中的有效性:
(1) 功能性迭代设计效果评估。团队用Scrum改良框架的QFD 矩阵,将顾客需求和雨屏产品竞争短板转化为有优先级的迭代设计技术要求,通过对比历代雨屏跑鞋订货及售罄率数据,发现雨屏六代跑鞋的订货总数位居历代最高,南北方订货数均有增长,市场售罄率约为73.8%,超出同期产品的平均售罄率。这显示出市场和受众对雨屏六代跑鞋版本的功能性迭代设计的认可度,证明了Scrum 改良框架在提高产品迭代目标导向和增加需求响应性方面的有效性。
(2)修复性迭代设计效果评估。Scrum团队采用阶段性增量的方式,结合设计冲刺和开发冲刺,持续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缩短迭代周期。与以季度为周期的瀑布式研发相比,Scrum 单次冲刺周期耗时更短,使得雨屏六代跑鞋的修复性迭代设计在有限时间内经过多次迭代,获得了市场销量的增加。经过三个冲刺周期的评审反馈,每阶段交付成果与预期目标基本一致,证明了Scrum 框架在雨屏六代跑鞋迭代设计中的交付灵活性和需求响应性。
(3)战略性迭代设计效果评估。团队基于Scrum改良框架对雨屏科技文化符号化体系迭代设计、雨屏文化资源跨团队分配及认知迭代,来实现地域性市场份额扩张。如图7,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市场分布变化,发现雨屏六代跑鞋地域性市场份额扩大,且市场重心由南向北转移,东北地区的市场份额显著提升。这不仅是雨屏产品在各地域文化资源分配的显性表现,也是各地域订货商及顾客认可度的侧面佐证,迭代结果与QFD 产品迭代目标相符。Scrum 改良框架在满足地域性客户需求、扩展地域市场份额方面具有适用性。
结语
本研究以第六代雨屏跑鞋的迭代设计为例,探讨了Scrum 团队结合QFD 和Design Sprint 方法改良Scrum 框架的路径。基于改良框架的实例研究,分析了第六代雨屏跑鞋从商业化宏观到微观三个维度组合的迭代设计路径及其产品迭代设计的具体内容。研究不仅注重设计层面,还关注商业化层面的迭代路径策略及其市场实践效果。揭示Scrum 改良框架能够提高产品迭代设计需求响应性、交付灵活性和高效性。此研究不仅拓宽了Scrum方法的应用范围,还为实体产品制造型企业提供了与数字化成果相结合的迭代设计方法论及实证参考。
该领域研究仍有多方面可拓展和深化。首先,本研究未能涵盖所有类型的实体产品设计,可考虑在不同行业和产品类型中展开案例研究,以验证和优化本文所提出的路径方法。其次,Scrum改良框架需求开发方式有复杂性,不适用于冲刺周期,所以需要借鉴数字化解决方案促进实体产品设计团队在冲刺周期中灵活掌握用户需求,可关注人工智能在迭代设计中的应用等跨学科问题。未来研究可形成数字化转型境遇下实体产品迭代设计方法论体系,通过不断优化方法论,拓展案例研究,整合跨学科知识等研究,为设计团队提供更全面有效的迭代设计路径和方法。
注释:(向上滑动查看)
[1] 何家勇、刘伟、徐晓刚、刘达斌:《设计迭代管理策略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2 年第6 期,第13—15 页。
[2] 卫炳麟、曹鸣:《迭代思维在产品设计中的转化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7 年第12期,第155—158 页。
[3] 段正洁、谭浩、赵江洪:《方案驱动的产品造型设计迭代模式》[J],《包装工程》,2017 年第24期,第119—123 页。
[4] Chouki M , Mozota B B D , Kallmuenzer A ,etal. Design Thinking and Agility in Digital Production: The Key Role of User Experience Design[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 2021, 1: 15.
[5] Gurusamy K , Srinivasaraghavan N , Adikari 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Design Thinking and Agile Methods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 2016, 34: 42.
[6] Yusuf Y Y , Sarhadi M , Gunasekaran A .Agile manufacturing: The Drivers, Concepts and Attribu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 1999, 33: 43.
[7] Li Y P , Chen H , Zhao Z H .An Integrated Identification Approach of Agil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Considering Sen-sitive Customer Requirements[J].CIRP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2021, 13: 24.
[8] Ardakani M R M , Hashemi S M , Razzazi M. Adapting the Scrum Methodology for Establishing the Dynamic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 , 2018,852: 866.
[9] Boren A .Scrum: The Art of Doing Twice the Work in Half the Time[J].Technical communication , 2016,273: 273.
[10] Edison H , Wang X , Conboy K .Comparing Methods for Large-Scale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 2021, 1: 1.
[11] Inayat I , Salim S S , Marczak S ,etal.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n Agile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s and Challeng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 2014, 915: 929.
[12] Bjarnason E , Wnuk K , Regnell B .A Case Study on Benefits and Side-effects of Agile Practices in Largescale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C].Proceedings of the 1st Workshop on Agile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ACM , 2011,1: 5.
[13] 张旭:《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互联网产品设计迭代》[J],《装饰》,2020 年第1 期,第96—99 页。
[14] Bergquist K, Abeysekera J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A Means for Developing Usable Products [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 1996, 269: 275.
[15] A B P, A J Z, A M H. Human-centered Design Approach for Manufacturing Assistance Systems Based on Design Sprints[J]. Procedia CIRP , 2020, 312: 318.
--------------------------------------------------------
延伸阅读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本刊不与任何中介合作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