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6 年,《特别策划》栏目再次以“毕业设计·服装设计”为主题,以毕业设计为切口,讨论当前国内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评价体系,分享特色办学经验。按照小型研讨会、学术论文和优秀作品展示的组稿模式,并考虑到代表院校之间的差异,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6所院校共同完成。
我们会将分三次分享6所院校服装设计的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并附上设计说明与教师评语。
作品灵感来自我们经历的每一分钟和做出的每一个微小举动。在一些看似微小的时间片段里,有些人会徜徉在书海中,有些人会迷失在游戏里;在一些看似平常的细微举动中,或许不经意间为地球带来了绿色的改变,又或许在无意中给环境增添了负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看似微小的差距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这让我想起了蝴蝶效应: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在整个系统中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系列作品主要通过折纸工艺来表达蝴蝶效应。设计时,通过提取洛伦兹模型轮廓,得到近似对称的蝴蝶形状,经过重构和变换,发展出服装的基本廓形。(图1)服装造型以正三角和长三角这两种简单的折纸插件为基础,通过与人体曲面的适应性实验,测试出七种不同尺寸的折纸插件,这些插件的组合穿插可以满足人体不同曲面和多种服装造型的需求,创造出独特的韵律感和层次感。在折纸插件的穿插组合实验中,确定了单一三角形不同尺寸之间的渐变组合、单一三角形相同尺寸之间的穿插组合、两种三角形之间的规则交错组合、两种三角形之间的不规则嵌入组合等多种组合方式,形成变化丰富的各式链状结构,在服装上展现出无限可能,与蝴蝶效应的内涵一致。这种组合方式产生的视觉效果,在保留了折纸结构立体层次感的同时,又避免了沉闷感,使服装整体呈现出造型饱满、错落有致的艺术效果。(图2)蝴蝶效应是一种有迹可循的规律呈现,但在这个过程中又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没有借助高科技的计算工具,而是完全依靠自身直觉和判断去构建一种具有秩序感的关系,以此挖掘和彰显人的力量。表达人类个体的主观意识和行为可能会对个人的成长以及地球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2. 三角折纸插件及穿插造型实验
5. 服装细节展示
廖无双同学的毕业设计作品以关注生活中每一分钟和每一个微小举动的重要性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地表达出对时间和人类行为的辩证审视,以及在科技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人类自身能力变化的深刻思考。在主题的指引下,创作以一个三角形折纸插件为原点展开,通过对尺寸和穿插方式的适应性测试,最终确定以两种型号的三角形折纸插件作为系列创作的基础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尺寸和穿插组合方式的变化,形成了一种“有变化的秩序感”或“有秩序的变化感”,在视觉上准确地传递出蝴蝶效应所蕴含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的内涵。在表达“变化性”与“秩序感”的过程中,她放弃了科学计算可能带来的便捷,而是用真实的经验和感觉来实现看似经过科技手段精确计算的视觉效果,表达出对人的原始力量的呼唤。该作品通过准确的设计语言表达了蝴蝶效应的内涵,成功地引发了人们对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本系列设计作品以“饮食障碍”作为切入点,抓住饮食障碍患者的身体、心理特征,凝聚为服装设计语言,旨在通过艺术与工艺的结合,传递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关注。系列作品主要采用了中国传统绞缬工艺,在真丝绡面料上用线进行挤压捆绑,创造出独特的尖锐造型。这种造型与铆钉相似,却在触感上形成鲜明对比。柔软与坚硬的并置,巧妙映射了饮食障碍患者内心的矛盾与敏感。设计过程中还深入挖掘了饮食障碍患者的身体形态特征,尤其是盆骨的骨骼结构,将其转化为抽象的几何图案,通过在弹力网纱和毛呢上进行印花,以及采用3D 打印技术来塑形,将这些图案和立体造型巧妙地融入服装之中,既增添了服装的艺术性,又隐喻了患者的身体特征。配色上采用对比强烈且富有层次感的蓝红色彩组合,不仅在视觉上产生冲击,更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忧郁的蓝色象征着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而亮丽的红色则代表希望与挣扎中的生命力。希望通过这些设计语言的融合运用,以服装为媒介,唤起社会对饮食障碍问题的关注,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和食物之间的关系,重视身体及心理健康。本次设计过程不仅是一次创新和技艺相融合的探索,更是一次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和对社会责任的呼唤。2. 绞缬捆绑
3. 绞缬染色
4. 3D 建模及打印
5—11. 服装成片
龙怡同学的毕业设计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功地将饮食障碍这一敏感话题转化为服装设计的语言。通过对饮食障碍患者身体和心理特点的深入分析,作品不仅在视觉上呈现了艺术美感,更在内涵上传达了对这一群体的深刻理解和同情。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绞缬工艺,并将弹力网纱、毛呢与真丝绡相结合,使得服装的表面呈现出一种看似尖锐却又柔软的对比效果。绞缬工艺以其独特的染色技术能够创造出丰富的质感和层次感,不仅增强了服装的视觉冲击力,也与饮食障碍患者内心的纠结与伪装形成了隐喻。这一系列服装设计是一次富有创意和人文关怀的探索,展现了作者对服装设计与社会问题结合的深刻思考。作品中对绞缬工艺的运用,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传承,也体现了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思维。这种结合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情感的设计理念,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作者:岑柯蕾(研究生)
指导教师:杨洁
马术运动在19 世纪以前是不允许女性从事的,女性跨骑标志着女性新的自由度和决策权。马术运动催生出一种自信、独立的女性气质,也促进了女性在社会、体育和职业领域的进一步解放。马术元素背后的骑士精神、精英文化、女权主义和奥林匹克精神更是被内化为众多国际大牌的品牌基因,成为时尚界的热门趋势。本系列作品名为《舞马》,寓意马术运动中人与马和谐相处、与马共舞、恣意洒脱的状态。设计希望通过对马术元素的运用,强调女性的力量和自信,为女性打造出一种潇洒帅气、自由独立的时尚形象。本系列力图突出经典风格,在外轮廓型上主要使用X、T 型来凸显女性曲线,强调女性肩部的硬挺廓形。黑、白、灰无彩色系的颜色搭配通过不同明度、质感的微妙变化给人以神秘、高贵、优雅的视觉感受,展现出典雅庄重的绅士仪态。面料上,除了经典的西服羊毛面料外,还加入了螺纹、织带和运动网格面料,以及明亮的分割线设计,给服装融入了时尚运动的趣味性。马术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创新应用蕴含着人类社会从“奴役化”马匹到与马共舞的价值观提升。许多国际品牌也将马术元素作为品牌基因,并在上百年的时尚轮回中,不断迭代与马术相关的创新设计,体现着马术在经济、文化、精神、传播和社交的应用价值。因此,对马术元素的设计研究对于塑造品牌力、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有着重要意义。1. 设计灵感版
3. 配色方案
5—7. 设计效果图
10. 白坯样衣调整过程
11—16. 设计作品大片
设计作品《舞马》在主题表达上,考虑人与马的互动因素,通过造型比例的关系,尤其是对线条比例的强调与勾勒,加上适度的结构夸张,让整个系列的造型呈现彼此关联又有明确的差异。精纺羊毛面料材质与运动面料材质的反差对比,而这种冲突的对比被协调的色调化解;黑灰色调微妙的色差之间形成了层次感,其综合的把控力构建出美感与实用、功能与质感的融合,实现了一组具有可穿性的、美学品质优秀的设计作品。自然之约——满足休闲露营需求的多功能针织成型服装的设计研究
作者:于文韬(本科生)
指导教师:王衍君
《自然之约》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露营活动的热爱。通过对市场上现有露营服装的调研和露营爱好者的问卷调查,设计归纳分析了休闲露营服装在保暖性、安全性、多功能性以及情感表达方面的需求,探索设计创新方向。本设计结合形式美的原则,进行针织服装设计的创新实践。为了实现织物的保暖性和与自然的和谐交互,设计中采用了丰富色彩的手绘图案,并创新了一种正反面1∶1排列线圈的保温空气层8 色提花编织方法。通过合理安排反面编织纱线的位置和顺序,使织物正反面线圈呈1∶1排列,正反面均呈现密实效果,保温性能优良。同时,采用弹力纱线和功能纱线在织物中间层进行集圈编织,连接织物两面,在保持空气层结构的同时增强其保温功能。在织物中加入石墨烯纱线,通过试验确定了最佳编织方法和石墨烯纱线用量方案。为满足露营夜晚安全性需求,本设计利用成型针织服装对纱线使用的高度灵活性,订纺了植入夜光纤维的羊毛纱线,吸收自然光后可持续发光6 ~ 8 小时,提高服装夜间可视性,并获得新颖的外观效果。在服装结构方面,设计了一种可穿戴睡袋结构,便于穿着者在不同场景中自由切换。《自然之约》系列设计旨在将时尚与户外活动巧妙融合,帮助人们放松心情,感受自然。2. 实验测试过程
于文韬同学的毕业设计契合本届毕业设计主题“行循自然”,在选题、研究方法和成果等方面展现了创新性。设计以人为本,注重实用主义设计理念,从实用美学出发,融合新材料与新技术,在针织工艺和材质上进行了创新。通过跨学科合作,与纺织科学与工程领域相结合,完成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功能服装研究与评价。设计过程中,作者关注美的实用性,利用电脑横机技术进行了创新实验,不仅呈现出较好的设计效果,还巧妙运用了编织技术。作品在艺术与工艺的融合中表现出色,实现了由技术支撑设计、由设计引领技术的双向创新。通过以上实践,《自然之约》系列作品不仅在功能性和安全性上满足了休闲露营的需求,还在形式美和情感表达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体现了设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指导教师:刘晓刚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个时期,其鲜艳明丽、浓烈奔放的女装风格在漫长的历史中独树一帜,是唐代文化审美的结晶。在当下,数字艺术进入了大众生活,3D 技术正改变着服装设计传统的工作流程和展现形式。因此,本次毕业设计作品希望使用3D 数字技术,创作出既基于唐代女装文化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时装作品。作品主要聚焦于对唐代女装文化的“传承”和“重塑”。在设计前期,我对唐代女装元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使用3D 建模软件对其进行数字化复原尝试,以拓展唐代女装在数字时代下的展示形式。在此基础上,从唐代女装中的款式、配色、配饰等元素中提取灵感,将唐代女装元素与现代时尚结合,希望重塑唐风美学的时尚形态,畅想一种以“先锋、时尚”为理念,又传承唐代美学的时装风格。本次设计作品名称取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设计以诗中唐代女子在水边踏青游春的情景为灵感,使用多种3D 软件对服饰、模特、场景进行了设计,并通过数字影片的展示形式,展现出传统唐代女装的数字时尚美学。1. 唐代服饰图像的调研及3D 复原2. 服饰效果图
3. 服装结构立裁及3D 制版实验
指导教师评语:
数字时代已扑面而来,数字时尚正应运而生。此系列作品根据艺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的要求,以中华服饰历史素材为基础,结合当代时尚审美需求,运用3D 数字建模技术,进行古代服装的数字化复原。作品在服装风格的传承再现、设计细节的重塑再造、作品色调的把控拿捏、面料质感与图案的结合、人物神态的细致刻画等方面,都融合得贴切自然,栩栩如生,完成效果良好,令人耳目一新。该作品尝试了对历史文化的活化应用,探索了时尚语言的数字化表达,达到了本次毕业设计要求。作者:孟天成(本科生)
指导教师:罗竞杰
2023 年,我第二次进藏,在西藏与尼泊尔相接的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吉隆镇了解到,藏族有着具有不同寓意的蝎子、牦牛、天梯等图腾。这些传统符号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却和当地人精神世界的个人想法大相径庭。这种矛盾意向所呈现出来的个体的身份认同与所处的文化社会环境之间的剧烈反差,也直接指向了个人意识觉醒与宗教神性对冲的剧烈矛盾。这种矛盾其实是当下许多社会文化、意识冲突的具象表现。本次作品也结合了这些民族图案元素,通过手工制作的多种视觉效果的立体面料来完成。1. 灵感来源
3. 效果图
8. 单品展示——帽饰
9. 单品展示——包袋
10. 单品展示——鞋履
11—16. 成衣展示
从一段旅行到一个符号的引申,孟天成的《2023 去西藏》用解构的手法重塑了灵感源的普世与特立独行之间的平衡,将民族元素、性别元素、符号元素用几乎笨拙而直白的方式白描出极简的服装廓形,并结合强烈而明确的符号输出,借由大量的手工或立体工艺揉合出华丽而坚持的个性感。引人注目的另类民间手工配饰组合在男装的基调上显得尤为令人动容,神秘的藏地气质与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性别主张十分融洽。其设计内核强大而内敛,作品工整细腻,另类华丽的个性因子具备了独立设计师的潜质。作者:朱华堃(本科生)
指导教师:周洪雷
本项目灵感来自于父亲的意外离世。我想以此项目将对其生前的记忆以服装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传达笔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基于此主题,设计中整体服装结构聚焦于记忆存储这一部分,通过对于记忆旋转模型的科学调研,利用记忆在脑中正交旋转的存储方式作为方法论,将服装所有的版片旋转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以达到不同的服装结构视觉效果,从而创新了服装结构设计的应用模式。而在服装的面料方面,以父亲生前的花园作为灵感来源。将其花园内的一些常见植被做染色实验提取色彩版,再根据其花卉特点,利用热转印技术和三维扫描技术将中国传统植物制作成服用印花,创作出了专属于父亲花园的印花图像。最终,我利用烫金工艺点缀出所有的藏匿于服装内部的结构,以中式含蓄的设计手法表达了笔者与父亲之间记忆的连结。1. 设计灵感及方法论
2. 立体裁剪步骤
3. 面料灵感版及印花制作
本设计作品以版片旋转手法在男西装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作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并列式旋转、相交式旋转、立体式旋转和其他旋转方法等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来作为在男西服结构设计中的创新方法和载体,并通过植物染色、图案和印花工艺等设计语言表达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体现了设计师的内心、记忆和生活轨迹反思,表达出设计师与亲人之间特殊的内在情感联系。设计灵感以人们对过往的追忆为主题进行发散。人的一生,就是在崭新的白纸上不断留痕。而这白纸上的痕迹也将成为新的“他我”,犹如一件自传式的藏品,展现给他人和自己。人们对记忆的追溯,往往是只言片语的,模糊的拓印、留痕便是对过往的视觉呈现。“过去”便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某种永恒的东西。我们在生命中某些有利时刻重新把握“过去”,便会“油然感到自己本是绝对存在的”。重构的记忆有可能在脑海里生成各种不同风格的表达,于是我将对回忆具象化的思考融入到服装设计中。设计作品尝试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在服装款式上进行具象的表达。如抒情蒙太奇在款式上体现为使用重复、解构等手法,表达为夸张的臀部、重复的袖子等;如杂耍蒙太奇在服装上表现为工整的对称感,背面设计成正面的造型等;叙事蒙太奇在服装上表现为全黑留白、边框设计等;理性蒙太奇在服装上表现为将具象剥离成抽象以及元素消失等。技术上使用激光雕刻和数码印花的结合对面料进行二次设计。纯色面料黑白及印花部分主要选择显色度高、造型挺括且身着不繁重的精纺羊毛面料。印花面料部分选择了纯棉斜纹布作印花底布,结合数码印花工艺的效果还原度高,显色度高,且不易变形拉扯,能够更好还原设计。雕刻部分选择金属色系的人造皮革。厚度和材质适合激光雕刻技术,且符合设计需求中对金属质感的模仿。
本作品将设计主题“回忆如影随形”使用蒙太奇手法在服装上进行设计表达,使服装本体有了更强的叙事感和整体感,对强化设计主题、增强视觉整体效果有较大的帮助。作品通过廓形、材质、颜色和工艺等对比传达隐喻和符号进行造型的呈现,采用激光雕刻和数码印花技术,利用激光切割、激光去色和激光镂空技术加工面料形成独特面料造型。从灵感到作品实现的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作者对设计思想的深入和连贯的思考,在服装风格、款式、色彩、图案等方面都浑然一体。E-mail:zhuangshi689@263.net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