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月刊
2024年第3期
1958年创刊/总第371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写在前面
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从思辨传统发展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格物致知的模式,并没有很强烈的量化研究意识。人文学科引入量化研究发端是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自然科学在文艺复兴之后快速推进,取得了非常惊人的进展。总结起来,一是实证,二是数据。因为数据是实验结果的客观反映,这就形成了比较现代的科学范式。人文学科一直有很大困惑,就是很多事很难被精确描述或者精确定义,印象和事实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会陷入一种模糊的状态。
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发现,人文学科一直在很积极地观察自然科学的进展,并且学习其工作的方法,对这些方法加以借鉴并引进到人文学科的研究过程中来。这里面既有实验的意识、分析的意识,也有量化方法的引入。但是从总体上来看,量化研究成为人文学科的一种研究方法还是在20 世纪后期。量化研究方法的引入与技术手段的变化紧密相关。比如对大规模人群的观察,有赖于摄像监控设备。眼动仪也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眼动仪的发明,实现了对人视线焦点的追踪,可以很直观地观察视觉焦点的轨迹。比如,依托眼动仪,可以很直接地发现一幅画或者一个雕像的造型要点。
但是早期量化分析的结果跟我们直观印象之间有时候并没有巨大落差,量化只是印证了很多已知知识。但是随着量化研究的深入,其研究的轨迹也面临着几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数据、使用数据。规划学科里,诞生了一种方法——分层叠加。在一个城市的规划平面中,叠加不同维度的指标去评估这个区域,比如对交通状况、产业布局、服务设施、人口分布的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层叠加,去寻找最优解或者最优判断。这种方法往往能够突破人们的直观印象,引导问题走向深入。量化成为发现问题,或者更好地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手段。
第二个问题是量化手段的适用性。什么样的问题可以量化,什么样的问题很难量化或者说不适宜量化,这非常关键。目前有一种量化分析、量化研究泛化的现象,初衷是量化看上去可能更科学或者更可靠,但是实际上,量化分析的质量,并不在于简单地应用一个方法,而在于具体的量化分析切入点的选择以及数据本身的质量。比如抽样统计,去火车站调查人流,不能只记录一个时段的数据。
第三个问题是人文学科做量化研究,往往带有跨学科的属性。量化研究背后往往需要有统计学的知识背景,并非数据量越大越好。比如民意测验的数据量不是特别大,但其能够在不是很大的数据量里面得出一个相对接近真实的结论来。量化模型的确定,往往需要更深入的讨论。设计学在这方面相对薄弱,往往只讨论量化数据的直接结果,而比较少追问数据结构如何建立的问题,影响了我们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所以总体上来讲,量化研究的广泛应用肯定是一个大的趋势。数据采集、数据来源获取的便捷程度已经今非昔比。但是越是便捷,我们越要更严肃、更认真,也要更深入地去思考量化的合理性和可靠性。量化研究作为一种工作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广,但是随着这种范围的扩展及数量的增多,量化研究的问题也暴露得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我们组织本期专题的初衷是希望大家重视量化研究的方法,更强调要重视如何保证量化分析的质量,而不要使量化研究像一种花边,停留在形式感的范畴。
主持人语
数据采集能力的革新、数据库的广泛建立、计算能力的级数增长,以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让世界发生了巨大改变。当人类的注意力和行为可以作为客体被测量,当数据解读不仅关乎消费者,更联络所有内部利益相关者,当传统调研中大量的假设越来越趋近于实时结果,数据分析也开始紧密地与故事陈述结合在一起。这一切都在深刻地影响着设计学发展的轨迹。
研究范式的迭代往往伴随着理论的转型和学科的变迁,然而方法作为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往往容易被忽视。针对设计学的交叉属性,今年《特别策划》栏目针对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大阵营将分别组织两期专题。本期专题“量化研究”意在回应过去十年数据、设备和技术变革所带来的量化研究的升温。这种升温代表了一种潮流和契机,但也不得不警惕升温背后的盲从。故而,我们抛出“量化”“质性”这一组类似于对话的命题,并非去勾画量化与质性的边界,而是去探讨日益复杂的细分领域内两种方法相互启发和相互交织的可能,去思考何种更精细化的研究方法,可以回应设计学所涵盖的具体情境及其复杂性和特殊性。
量化研究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设计学而言,虽然量化研究一直在研究者的视野范围内,却并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研究范式。因此,此次专题并没有囿于设计学本专业范围内的学者,而是邀请了包含城市规划、传播学、历史学,以及设计学细分领域的六位学者,就各自领域的量化研究应用方法展开探讨。在这些卓有成效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可以充分感知量化研究的巨大潜力,以及量化研究对研究者敏锐度提出的挑战。如何选择数据构建有成效的研究路径,是每一个领域学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普遍数据中不断地发现与本学科相关联的研究契机的过程,则逐步构建出一个学科的研究风貌。
为了读者可以有更好的语境去理解不同学科所展开的量化工作方法,本专题对每一位学者进行了简短的采访,置于文前,以提供阅读补充。当然,不同学科的量化研究都在不断更新,以适配其自身学科所关切的问题。设计学不可能直接照搬,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自身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去构建匹配的研究逻辑和范式。希望本专题为设计学的学者提供启发。(贾珊)
《基于自采集街景和深度学习的北京骑行环境风险评估》
内容摘要: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最新数据,截至2022 年,中国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已攀升至3.5 亿辆,逐渐成为众多市民的首选出行方式。然而,传统自行车与新型电动自行车的大规模并行使用,无疑加剧了骑行环境的安全风险。现有研究缺乏针对骑行环境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无法对骑行环境中的潜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聚焦北京市四环内骑行环境的现状,以自采集的方式获取了北京四环内2963.4 公里道路共116107张骑行图像作为数据基础,构建了一套包含12 项风险因素的指标体系,并确定各风险因素的权重,以进行加权计算得到风险指数,最后构建计算机视觉模型识别各风险因素,并对识别结果进行聚类。本研究还在梳理北京市近年来慢行交通政策的基础上,结合风险因素识别结果,为未来北京市骑行环境建设提供了建议与参考。
内容摘要:通过对拥有先验知识和经验属性的设计先例开展定量分析来帮助设计团队探索问题的设计解决方案,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的研究过程和智能化应用两个步骤对银泰百货平面设计配色规则制定展开探讨。分析案例如何确定银泰百货平面设计高频主题场景,依此提取典型设计模版的过程;如何结合客群色彩偏好开展配色研究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制定两个高频主题场景的配色规则;又如何加以智能化应用与验证。期望本文对我国百货业平面设计规则的制定有所启发。
内容摘要:量化研究作为一种科学性的方法,已经成为设计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法,以及交互和体验设计流程中的必要环节。本文从以用户为中心的视角梳理了量化设计方法的发展脉络,详细阐述了量化设计方法从用户出发、客观性和科学性三个根本特征,及应用的流程和原则。论文还讨论了量化设计方法的价值和应用局限。
内容摘要:作为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实验法在社会科学中被研究者广泛运用。同时,由于其能明确判定信息刺激与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也自然成为了传播学信息设计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本文从方法视角切入,借助对信息设计实验相关概念及文献的梳理,以及一项具体实证研究,阐释了实验方法在信息设计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开放科学、跨学科交叉及智能技术发展背景下的信息设计研究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内容摘要:图标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载体,包含图形图标与文字图标。隐喻设计采用图形或文字映射的方法,构建图标与功能之间的认知关联。为提升图标隐喻适老化设计水平,本研究采用双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通过眼动追踪技术探究了图形和文本隐喻设计对老年用户图标理解的影响,发现行为图标适用关系相似隐喻设计与文本隐喻设计,知识图标适用外观相似隐喻与文本本义设计。研究结果能够为数字交互系统适老化隐喻设计提供理论以及实践指导。
内容摘要:社会网络分析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一些交叉学科之中。本文以量化历史研究中的社会网络分析为例,基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经济等领域的案例,介绍其原理与应用,说明其在帮助理解社会结构中的人,建立微观个体与宏观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揭示社会复杂特征等方面的价值。
栏目主持:赵 华
内容摘要:作为中国出版界最具权威性的全国性书籍设计展览和赛事,第十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呈现了近年来最为全面的书籍设计现场,从作品数量到作品风格,以及印制工艺手段等,都成为对当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到来之际社会对纸质书籍观察和研究的样本。本文从传统书籍形制时代创新的“中国样式”、多姿多彩的当代设计语言探索、以编辑设计为核心的设计思维,到基础逻辑建设的汉字网格系统与版面设计,再到制作工艺与书籍的物化之美五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思考在新技术潮流之下,中国书籍如何能设计出呈现民族韵味又富有时代特征、体现设计创新并服务阅读的优秀作品。
栏目主持:李 拓
内容摘要:如今,档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引人关注,这不仅体现在艺术实践和理论话语中,而且反映在流行文化中。现在,任何较新但已经被保留的内容皆可以被理解为存档。本文探讨了在档案概念已广为人知,但其含义却不那么确定的情况下,档案实践如何进一步融入当前的艺术史、理论和实践话语之中。
栏目主持:萧 冯
栏目主持:王小茉
栏目主持:赵 华、周 志
谢 倩、沈 康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