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刘娜,写过一段话,令人深感动容。
她说:
“婚外情不值得”,这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是社会的约定俗成。
但是“婚姻也不值得”,却是每一个实实在在走过弯路、历尽心酸的人,最后笑着安慰自己的解药。
说个真实的故事吧。
有一位朋友,长期在婚姻里感受不到幸福,伴侣常年夜不归宿,对她不闻不问。
在最重要的亲密关系里,她缺乏应有的关爱和支持,变得越来越不开心,最终选择了求助心理医生。
有趣的是,学院派和江湖派给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
三甲医院精神科的医生,直接将她的症状判断为“心境障碍”,开了一些西药,并告知了她一个婚姻幸福的“秘诀”:
“你就当你老公已经不在了,没有这个人。你该干嘛干嘛,最重要的是保养好自己的身体。”
她不解,感觉这样的理论太过简单粗暴,当即提出疑问:“我还这么年轻,才30出头,离婚之后对我会不会更好一些?”
接诊的那位50出头的女教授,淡定地扫了她一眼:
“故事到最后,其实都一样,离婚也不过是从一个牢笼跳到另一个牢笼。不管你选择谁,你真正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保重好你自己。好了,下一位!”
简单粗暴,清晰明了。
真的没有其他办法了吗?怎么能够把一个朝夕相处的人,当成并不存在呢?
她不死心,又求助了江湖派的医生。
(注:江湖派区别于科班出身医院接诊的学院派,多指民间行医的心理咨询师)
这回的思路和建议完全不同。
咨询师给她推荐了有关亲密关系的各种书籍,以及相关的配套课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明白了:幸福是自己的事情,和别人无关。
即使感觉到,痛苦确实是伴侣夜不归宿带来的,但往深层次说,其实还是自己的期待没有被满足。
她察觉到,其实和伴侣的交流,还有很大可以改进的空间。
一段时间的努力过后,她的老公依然没有回家,但是二人的关系已经有所松动,不再像从前那样紧绷。
更重要的是,她不像从前那样痛苦了。她不再纠结于走或是留,因为她开始明了,人的幸福与否和感情生活有关系,但不是唯一的关系。
她也曾经想过离婚,去开始新的感情。
然而,在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之后,她想在目前的婚姻里,继续修完自我、关系和成长的学分。
她开始去探索生命的更多面相,找到更多关系和爱的支点,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姐妹,也开始挖掘出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想要的实现。
她生命的支点,开始向各方面延展,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只朝着伴侣所在的南方,一直苦巴巴地观望。
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正是学院派的教授所给出的建议:不再在意对方回不回家。因为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她都可以活得很精彩。
是的,最后的最后,一切都殊途同归。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幸运,能够遇到那个相守一生的人。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照顾好自己,把自己活成一棵树,向上去寻找阳光,寻找雨露,寻找生命力。
同时扎根于大地,去汲取养分,用静坐、自然、书籍、运动,一一疗愈自己。
觉醒的意义,在于不再把自己活成一潭死水,等待着对方无聊时丢个石子,泛起一层或怨或憎,摇尾乞怜的涟漪。
任何人,包括我们的伴侣,来到世界上,都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愿望而存在的。
当我们对某个人、某段关系感到失望时,我们依然有选择的权利——选择如何去面对这一切。
改变能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
可以挚恋欢喜,也可以云淡风轻。
让别人成为别人,让自己成为自己。
放过别人,就是活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