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谏逐客书》
聚会结束,表妹坐上副驾驶,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三个红绿灯后,她忍不住开口了:
“姐,我真为你抱不平。你不觉得今天某某特别针对你吗?
你说什么她都唱反调,让你下不来台,真过分!”
我一愣,随即笑了:“哦,你说的这个,其实我也有一些细微的感觉。
但我不认为这是针对我,只是我说的某些观点,对方并不赞同罢了。
聚会上有不同声音,才是有趣且有效的沟通。如果所有的人都说着同样的话,估计你也会觉得没劲吧?
在社交场合里,其实每个人关注的最多的都是自己。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当主角,其实就只是他人眼睛里的背景板而已。
别太把面子当回事。没有什么‘下不了台’,也许在别人的眼中,你压根就没‘上台’。”
表妹撇了撇嘴,带着些许不服气:“道理是这样,可是我感觉,她这明显冲着你来,有点对人不对事的微妙感。姐,你真的不在意吗?”
望着表妹清澈而纯粹的眼神,我想到了曾经的自己。
曾经,我也会特别在意别人是否会认同我,是否会热情地回应我。
如果没有,我就会感到有些许失落。
那份失落里藏着的,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过度追求认同”。
事实上呢?
别人是否和我们站在一条线上,不是判断关系好不好的标准,更不是判断我们个人价值的标准。
君子和而不同,正因为关系的基础足够稳固,朋友们才会直抒胸臆。
一辈子,如果有几个可以不洗头就见面的朋友,可以随意插科打诨不用保持客气的朋友,就是人生一大幸事。
少年时期,我也曾经偏向只和志同道合的人交往。
但年岁渐长,我开始发现,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同一个坐标体系,就没法看到更大的世界,这在社会学中被称为“信息茧房”。
就像抖音只会推你喜欢看的视频,慢慢你会发现身边的人越来越趋同,你的思维也没法破圈、更新、迭代。
一群人沉溺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段时间内会感到很滋养,但如果一直止步不前,又何尝不是陷入了一种对生命的限制?
当我开始去接触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想法的人们时,我才发现:
世界的真相,并不是唯一的。
人生的许多问题,有着不同版本的标准答案。
也许你认为她在针对你,可是在她看来,她不过是在捍卫真理。
《汉书》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退一万步说,就算真如表妹所说,朋友的确带了些小情绪,又有什么不可理解,不可原谅的呢?
存在主义心理学泰斗萨特有一句名言流传甚广:“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别人对你有情绪,很有可能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对方的投射。
每个人的情感体验,都来自她/他过去全部的人生经验。
那些情绪,看上去是“冲你而来”,实际上并不是“因你而起”。
所以,就算是这位朋友暂时出现了“对人不对事”的冲动,我也不会往心里去。
因为我明了:
所有的爱恨,归根到底都是对自己的爱恨。
如果你不巧正好触发了对方的情绪痛点,这时候,不管你去做什么,都没有办法让她愈合,因为这是她的功课,不是你的。
佛法说:因果不可改,智慧不能赐。
别人的课题,只能够通过他们自己的消化和觉知,去破解,去升华。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把自己过度卷入他人的因果之中。
两个人之间,关系和能量的博弈,就像一场球赛,你不接球,这场对抗赛就不会真的开始。
我们不要试图成为一个拯救者,试图解开对方的心结;也不要被拉低能量沦为一个被害者,与对方针尖对麦芒。
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同理心去宽容对方,用慈悲心去祝福对方。
(配图来自中医课“沿阶草”同学,小红书同名)
想到这里,我对表妹说:
“这位朋友,一定是经历过伤痛的事件,才会产生这样激烈的反对。
但是我相信,她不是有意找茬,她只是,有一些情绪需要纾解。有一些感受,她不知道如何独自面对。
作为朋友的我们,可以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给她更多的包容和爱。
在我迷茫的时候,这位朋友也曾经给过我力量。
所以,当她的情绪无处安放时,如果我能退一步,尊重她的不接纳,尊重她的不认可,接住并融化她这些能量,就是给到她最好的支持。”
寒冷的北风,不能让人脱掉防御的外套,但暖阳可以;对抗或忽视,并不能化解矛盾,但爱和尊重可以。
闻言,表妹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姐,我懂了。人的状态有高有低,就像我们一路上遇到的这些红绿灯一样,有行、有停。
别人的行为看似针对我们,其实只是他们自身的能量产生了波动,就像我们开车时,路上会遇到绿灯,也会遇到红灯。
我们可以不去battle,不把矛盾都揽在自己身上,而是踩下刹车,尊重她们当下的频率”。
“是的,从更高维度来看,针对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万物频率的自然波动。
当我们能接纳万事万物的振动频率,而不卷入其中时,我们就做到了心神稳定,从而收获持续的喜悦和平静。
你要知道,真正的内核稳定,无关外界,无关境遇,只关乎慈悲,关乎包容,关乎爱。”
话音刚落,前方的信号灯一闪,变成了绿色。
我们相视一笑,启动油门,驶向远方,驶入辽阔的夜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