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看中医时,经常听到阴虚和阳虚的概念,那到底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呢?
如果把人体比喻成一棵树,“阴”代表的是树根,是人体的精气神库存,是根基;“阳”代表的是树枝和树叶,是人体和外界互动的表现形式,是气机。
阳虚了,枝叶会体现出“虫害”“枯萎”等病状;
阴虚了,树的根不稳,还谈何向上生长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阴虚是比阳虚更严重的阶段。
所有的病状,都是身体内正气和邪气交战的结果。
一个总是感冒的人,和一个从不感冒的人,谁的身体更好?
有人说,当然是从不感冒的。
其实,不一定。
经常感冒的那个,看起来似乎弱不禁风,实际上他的气机还可以推动病邪,就说明身体并不是以为的那么“弱”。
此时的身体,多处于“阳虚”阶段。
从不感冒的那个,也许平时从不注意饮食和锻炼,作息不规律,情绪也不好,却很少生病。这时候,反而要引起警惕。
这种情况,可能是身体的正气严重不足,直接放弃了和邪气的斗争,缴械投降了。
此时,身体已经进入了“阴虚”的阶段。
从中医角度说,不管是阴虚还是阳虚,其实都可以通过补气血的方式,让身体重回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
很多人一听说自己“体虚”,就产生了担忧、恐惧、沮丧。实际上这些负面情绪本身,就是最耗气的。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墨菲定律”,意思是:你越担心的事情,就越有可能发生。
人的心理,非常容易受到大脑的催眠和暗示,因此这个定律也被人称作“自证预言”。
因此,关爱身体,并不是从负面角度出发,每天纠结自己生了什么病。
我们的落脚点,要放在“健康”上,而不是“疾病”里。
一切身心的不适,都只是提示音,提醒我们去爱惜身体,去觉察自己。
李辛老师曾说:“睡眠是最好的补药,运动是最好的流通药。”
病了就治,虚了就补。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出一场痛快汗,睡一个安稳觉,所不能解决的。
如果有,那就多尝试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