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李辛:治慢性病,比药物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调整

文摘   2024-09-17 22:08   湖南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黄帝内经》



听说过这样一个真实的病例。


有个人总被流鼻血困扰,后来进了医院做了鼻腔手术,鼻血确实止住了,但是血压却上去了,还差点要了他的命。


实际上,鼻血只是作为了他身体的一个排毒通道,如果把通道堵塞了,身体内部的病邪气横冲直撞,反而会出现更严重的大问题。


忙碌的现代人,每每去体检,总会查出来一大堆指标不正常。


如果只是按着降指标的方法去调,就会像文章开头的例子一样,出现“按住葫芦起来瓢”的情况。


对于这一点,李辛老师曾经这样比喻:


“一辆汽车油料不够、功能不足,还在每天拼命爬坡,那他的报警器就一定会响。


这个报警器,对应的就是人体的体检指标。


如果只是图方便,用一些技术方式让报警器不再响,或者把报警的数据调得好看一些,其实都只是暂时地解决问题。


我们真正要着眼的,是要对这辆汽车的性能进行整体评估,而不是盯着报警器。”


很多病一开始都是急性的,但由于人体的正气不足,急性往往就拖成了慢性,比如肠胃炎。


那么,当疾病过了急性期,转入慢性的阶段之后,要怎么样才能更好痊愈呢?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三分靠治,七分靠养。


当紧急高危的指标降下来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所有的慢性病患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如果不改变自己生活习惯、情感模式、以及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光是靠吃药,其实是很难调节过来的。就算是指标暂时降下来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也许又会反弹。


我之所以推崇中医,是因为感觉到:西医注重人生的“病”,中医看重生病的“人”。


对于许多身体指标不正常的人群来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经不是最好的治疗方式,而是需要把人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


不止中医是如此,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心理学和哲学也是如此。


在这个压力山大、内卷严重的快节奏社会,人们的心理亚健康很是普遍。如果去三甲医院心理科做个量表,很有可能也会出现“指标过高”的情况。


但这时候,建议不必急着给自己下定论。而是仔细去体察自己的生活。


比起解决不舒服本身,更重要的是找到不舒服背后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人们之所以在人际和心理方面出现困境,与外界的不良互动模式,扭曲的思维认知方式离不开关系。


只有对自己有了更深刻清晰的体悟,才能够做到从源头慢慢改变。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你要坚信,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上的不舒服,最终都可能依托人体智慧的调节转向健康,前提是你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以及长期有效的坚持。


《鹤林玉露》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只要你艰苦努力、永不言弃,终将守得云开见月明。

终身成长abc
中医和心理学:关于身心健康的探索与实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