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一个健康、自信、有能力的孩子,需要父母能经受得起压力、恐惧和内疚的考验。
—— Y.W
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回来委屈巴巴地表示:不开心。
虽然知道,这是每个第一次上学的孩子必经的过程,然而作为母亲,我依然无比心疼。
看着孩子难过的样子,我一面与他积极沟通,一面暗自决定:如果半个月后,孩子还是不适应,就先接回来,两岁半再送幼儿园。
没想到,才过了几天,孩子就已经完全适应。“老师很温柔,嘴角上扬;我还有好多好朋友,他们是……”他掰着手指头,一一数着新认识的好朋友,眉飞色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过后回想起来,在孩子表示“不开心”的当下,我体会到了作为新手父母的压力,“不够好”的自我怀疑和内疚、以及孩子能否适应社会的恐惧。
如果我把这些情绪透露给孩子,就是给了他一种负面的自我暗示:“外面的世界是危险的,而我是不够强大的。”
庆幸当初的自己,没有选择这样做。
心理学家玛利安·罗哈斯曾说:
当人们感到恐惧时,杏仁核就会被激活,而前额叶皮质,会负责找到解决方案,消除恐惧。
如果每一次孩子害怕,都有父母或其他照顾者帮忙出面解决,他们的前额叶皮质就会因为得不到锻炼,无法建立神经元链接。
他们不能像同龄孩子那样,面对不顺利作出正确反应,只能感受不安全感和无处不在的恐惧。
一个被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会比常人更容易感到恐惧,这会衍生成深层次的不安全感。
一个不知道如何做决定,或者如何解决问题的孩子,在成年后将会难以形成自我认同。
这样的孩子在未来面对挫折时将会束手无策,不能很好的处理情感方面的冲突,也不懂得用正确的手段,来安抚自己内心的不安。
有时候,我们所以为的“保护”,其实恰恰是对孩子的“束缚”。
我有一个朋友,对于这类问题,一向很清醒。
她说:“我从不会因为孩子遭遇不开心而心疼,或是因此觉得自己‘不够好’。有时候即使有短暂的不愉快,我和她都不会往心里去。如果孩子连这点‘风雨’都承受不了,以后怎么去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呀?”
她的孩子会因此不开心吗?
并没有,相反,她的孩子很坚强,很乐观,走到哪里都是一副笑脸,给周围人带来的是安心、笃定的磁场,就像她的妈妈一样。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中,触龙劝说赵太后的这句话,流传了许多年。
它提醒着我们:养育一个健康、自信、有能力的孩子,需要父母能经受得起压力、恐惧和内疚的考验。
家庭,不仅是一个环境,更是一种磁场。
家庭的能量和磁场,决定着一个孩子的命运。
父母和子女身处其中,是相互成就,共同成长?还是相互消耗,彼此伤害?
钥匙在我们自己手中。
适当放松,适度放手,给孩子以信任,给内心以安稳,就是我们能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