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李辛:治愈身心的关键,不在于消灭症状,而在于调常

文摘   2024-10-06 10:20   湖南  

闻问切,最需要知道的部分,是他的常态是怎么样的,他没有生病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李辛

     

治疗身心疾病经验丰富的李辛老师,曾多次强调过这个观念:


我们不能被疾病的症状牵着鼻子走,而应该要把人放在更大的整体环境中,去综合考量。


人生病了,不仅仅要着眼于他的病,更要帮助他回归到正常的状态中来。


人体的“常”, 包括饮食、睡眠、大小便、月经、运动、出汗。

如果这些都是正常的,那即使生点小病,也很容易恢复。


医生治病,不仅仅是要把病人的症状消灭,更重要的是要帮他把身心节奏调到一种“常”的状态,能吃能睡,渠道通畅,代谢良好,才能维护健康的“长治久安”。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心理咨询不再是“病人”的专属。


许多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挑战,在人生重大转折期遭遇迷茫、痛苦的人,也开始选择走进咨询室求助。


不管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都需要规避一个误区:仅以“治病”为主要导向,紧盯着“症状”,不停深挖,让来访者越咨询越纠结,越深挖越痛苦。


因为,很多心理亚健康的人,其实并不是真的“有病”。


他们仅仅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不能化解内心的冲突,以为那些问题是自己独有的。殊不知,那是人类的共性问题。


有些人可以通过学习自愈,另一些则需要外力的帮助。


只不过这种帮助,并不是和“症状”死磕,而要以“调常”为出发点,循序渐进,豁然开朗。


在心理咨询的来访接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内向且高敏感的性格。


他们其实没有达到“病”的程度,只是当周围的人总说“你太敏感了”时,就会带着深深的自我怀疑走进咨询室,想求一个方案,求一份答案。


这部分人对自己的高敏感,大多是抱着一种抵触心,总觉得要开朗且钝感才是一种“常”的状态。


他们不太能接受自己,接受纯粹而本真的样子。


其实,世上没有一种绝对正确、且适用于所有人的统一标准:


什么是“好”,什么是“常”。


只看到自己性格的A面,看不到B面,其实就是一种心态的“失常”。自卑、怀疑、纠结、内耗……皆由此而起。


高敏感的B面,是高度的共情力。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没有绝对的优点和缺点,所有的一切,我愿意称之为“特点”。


你可以直面自己好或不好的一切,不再紧紧抓住自己的优势,患得患失;也不再牢牢盯住自己的缺点,小心翼翼。


你的内心开始有一种笃定,A面可以,B面,也可以。


当你达到孔子所说“无可无不可”的境界时,你就达到了生命的“圆满”。


这种圆满,不是什么都有了,而是你开始对生命有了一种全新的了悟:即使许多事情不能得偿所愿,你依然可以幸福地生活。


疾病,只是身心失衡的表现形式;
调常,才是回归健康的必由之路。


好好生活,珍惜健康。正如张抡《阮郎归》所吟:陶然无喜亦无忧,人生且自由。




终身成长abc
中医和心理学:关于身心健康的探索与实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