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考证】吾其为东周乎:
这句话有两解。一解为何晏《集解》:“兴周道于东方,故曰‘东周’。”皇侃《义疏》、邢昺《疏》、朱熹《集注》皆从之。邢《疏》云:“如有用我道者,我则兴周道于东方,其使鲁为周乎!”这是用疑问语气表示肯定,直译为:“我这儿大约就是东方之周吧?”一解为戴望《论语戴氏注》、刘宝楠《论语正义》所主张,如戴氏曰:“如有用我者,当继文武之治,岂犹为东周乎?”则是用反问表示否定,直译为:“我难道只是复兴一个东周吗?”
我们赞同前说。先秦“其为……乎”句式都是用疑问语气表示肯定,表示“该会是……吧”:“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左传·桓公十七年》)——“高伯恐怕要被诛戮的吧?”(沈玉成《左传译文》,下同)“人谓叔向曰:‘子离于罪,其为不知乎?”(《襄公二十一年》)——“您得了罪过,恐怕是不聪明吧?”“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哀公元年》)——“ 二十年以后,吴国的宫殿恐怕要成为池沼了。”
试比较两段引文:“晏子对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田氏乎?’”(《晏子春秋·内篇问下》)“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这颇能说明前一例是用疑问语气表示肯定。我们主张,对于较早的注解,没有语言上的坚强证据,不能轻易推翻;从情理而非从语言出发推翻古注尤其不可靠;采纳晚近的新说尤其要慎重。(171)
来源: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简体版)
编辑:太平郎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