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治学态度始终是严谨的,对于学问从来是一丝不苟的,不管是在教学岗位上还是退休后,不管是我的学生时代还是下学之后、甚至我在进入老年之后也一贯如此。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解读《论语》,我每天按时收听并有了很多体会有了一些感悟。
于丹教授在讲课中紧扣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现代人的思想状况和精神状态,她结合其深厚的古典文化的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人们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多方面,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对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的实际意义做了深刻的剖析。于丹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很多原来模糊的东西:于丹教授告诉我,我们的眼睛,不止于看外界,更多的是看心灵;我才明白,人们的宽容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我一面听着于丹教授的讲课,一面欣赏她妙语如珠信口拈来的口才,更欣赏她如同大河奔流滔滔不绝的渊博知识,不自觉地崇拜起于丹教授来。
就在这一期间我又去青岛看望老师。在与老师交谈中就谈到了最近我听百家讲坛的心得体会,并对老师说,百家讲坛这个栏目中有很多的权威学者教授在讲传统国学,我最崇拜的就是于丹老师的对《论语》的讲解。我把话说到这里,老师紧皱眉头,这是老师不同意别人的观点的时候的习惯表情,我不由止住了话题看着老师。老师用很失望的语气对我说:“你仔细读过论语吗?你理解了论语吗?你了解论语的中心主题和孔子的思想体系吗?”。老师接二连三的反问让我一头雾水不知所措。老师接着说:“于丹或者是根本没有读懂论语,或者是她读懂了,但为了迎合社会迎合潮流而故意扭曲论语的中心理论。于丹在开篇说道:‘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老师讲到这里,又看着我的眼睛加强语气说:“于丹说真理是朴素的,这话不假,但朴素绝不仅仅等于表面。太阳从东边升起,现代社会无人不知,但我们今天知道太阳之所以不从西方升起这个看似最简单不过的常识,也不是生而知之,也是一代又一代的先人历经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挫折后才发现的。要知道,在没有任何现代文明的帮助下,我们的上古先民曾经想象着太阳是从山谷中升起的(‘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称旸谷’)。真理的力量不仅仅在于让我们认知世界的真实,其更重要在于它作为理想目标指引我们不断向世界的真实与本质靠拢。《论语》贯穿着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为人等各个方面的伟大思想。如果说《论语》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这种说法实际上无疑于是在说孔子是快乐哲学的代言人。
快乐心灵是美好的,孔子是伟大的,所以将伟大的孔子和美好的快乐心灵绑定在一起兜售,看上去很美。但你怎么不想想孔子是快乐哲学的代言人吗?
首先可以来看看孔子究竟快不快乐。这个问题看起来就像庄子笔下的‘子非鱼’一样,似乎是个无解的方程,但对于我们现在讨论孔子是否是快乐哲学的代言人这个问题却很重要。如果孔子的思想是快乐哲学,那么他必然要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很快乐。就像一个穷困潦倒的穷光蛋没有资格也不可能向大家宣讲他的财富学理念一样,不快乐的孔子也绝不可能向人们宣扬什么快乐哲学。”
老师的这番言论,我听得似懂非懂,真的我没有全懂,但我却认识到做学问的严谨性。老师这番话我只听明白了大体的意思:于丹这套理论不是一碗美好的心灵鸡汤,而是饮鸩止渴的毒鸡汤。
老师怕我一时不能接受他的观点,又从书柜上抽出一本北京大学几个文学博士写的一本书《解毒于丹》,顾名思义这个书名就是从“解读”故意用谐音“戒毒”命名的,书名就决定了本书的观点,肯定了于丹教授的错误。这本书的封面上还有一行小字:“十博士vs于丹”,我看了一下目录,从十位博士的名字上我基本判断出,这十个博士大都是男性,我突然大胆向老师调侃了一句:“十名大男人对付一个弱女子,胜之不武吧?”
这真的是我的调侃之语,并没有反驳老师观点的意思。谁知老师就沉下脸来不说话了。我又补充了很多话,老师似乎才明白我不过是调侃,慢慢缓过神色。我松了一口气,心里想老师的治学态度容不得半点不严肃。
作者:邢德文
来源:作者原创授权分享
编辑:太平郎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