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阳历的 10 月 23 日左右。此时,太阳黄经达到 210°。带着丝丝寒意,悄然降临。
在这个时节,大自然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用清冷的色调勾勒出一幅绝美的画卷。
霜花凝结在草木之上,宛如一层薄纱,晶莹剔透。枫叶经霜染红,漫山遍野,如烈火燃烧。银杏叶也被染成金黄,在秋风中纷纷飘落,铺就一地锦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道:“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时节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一般来说,白天太阳越好,温度越高,夜里结的霜就越多,所以霜降前后早晚温差非常大。霜只能在晴天形成, 人们所说的“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此时的田野,一片金黄与棕褐交织,稻谷已经收割,留下整齐的稻茬,像是大地书写的诗篇。
“霜降见霜,米谷满仓”,所有耐寒的作物在霜降节气必须收割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即使是耐寒的葱,也不能再生长了,正所谓“霜 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
在南方,此时却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 晚稻刚刚开始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
在古代,霜降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人墨客们用诗词歌赋描绘霜降的景象,寄托自己的情感。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白居易的诗句道尽了霜降时节的自然变化。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则用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枫叶经霜后的艳丽。
在民间,霜降也有诸多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吃柿子,据说这样可以御寒保暖,不会流鼻涕。更有“霜降吃柿子,冬天不感冒”的民间谚语。
原因是什么呢?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 味美且营养价值高,有清热润燥、养肺化痰、止渴生津、健脾止血等功效,可以缓解大便干结、痔疮疼痛或出血、干咳、咽痛、高血压病等症。
霜降之后,萝卜的味道也变得非常鲜美,山东有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 霜降到了拔萝卜。”萝卜有顺气宽中、生津解毒之功效,可以治疗食积胀满、痰嗽失音、消渴、咽喉痒痛和头痛等症,也是霜降时节的养生佳品。
霜降时节在饮食上适合进补。民间谚语“补冬不如补霜降”,就强调了霜降进补的重要性。《素问·藏气法时论》提道:“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 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霜降宜收不宜散,因此,要少吃辛辣的食物,如姜、葱、蒜、辣椒等,特别是辛辣火锅、烧烤食物要少吃,以防“上火”。可多吃酸味的食物,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杨桃、柠檬等。饮食上应多吃柿子、红薯、玉米、山药、板栗、秋梨、柚子、橘子、苹果、 橄榄、雪里蕻等果蔬,以更好地缓解“秋燥、秋郁、秋寒”所带来的不适。
还有些地方会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品味秋韵。这些文化传承,让霜降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民族记忆的延续。
霜降时节昼夜温差加大,大家必须做好保暖工作。除了要适时添加衣服,还要格外重视腰腿部位的保暖。由于人体腰部支撑着整个上半身,担负着身体一半 的重量,它不仅是运动最复杂、活动最多的部位之一,更是负重或运动时最容易受伤的部位。霜降时节,气温下降非常明显,风、寒、湿邪侵袭腰部,就会造成腰部经脉受阻、气血不畅而引发腰痛。
腿部的膝关节也是容易受寒邪侵袭的部位。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寒腿”就和风寒之邪有极大关系。霜降时节,因为天气日益寒冷,老年人极易患上此病。当遇到寒冷天气时,由于寒冷和潮湿等因素作用于机体,很容易引起膝关节的神经、 血管及软组织功能紊乱,从而加重病情。因此,霜降后大家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服,加强腰腿部的保暖。
霜降时节也是呼吸道疾病发作或加重的时期,因此一定要重视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尽量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地方。中老年人晨练时要戴手套,体弱者最 好戴上口罩。在气温突降的早晨尽量稍晚些出门。霜降时节,北方温度会骤降至 0℃左右,体感非常寒冷,容易引发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也容易引发慢性胃炎、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大家一定要格外注意。
霜降时节的穴位养生也很重要!
霜降时节天气寒冷,运动量可以适当加大,但要注意做好准备活动,以免损伤关节。在运动前,除了要做好常规的准备活动,还应加大各关节的活动幅度。必做的准备活动包括踝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的运动。
比如在打球之前,除了要进行慢跑,跑完后也要重点活动手腕和脚腕,活动开了再打球。有些老年人在做运动时,经常以半蹲姿势做膝关节左右摇晃的动作, 这种锻炼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半蹲时膝关节压力大,摇晃更会加重磨损,导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霜降是阳气收敛的尾声,大家需要在此节气固护好阳气最后的收集贮藏。腰阳关为督脉之穴,督脉为阳脉之海、阳气之海,而腰阳关为腰部阳气出入的关口,这个关口打开,将会有更多的阳气流进腰部督脉,进入肾脏中封藏起来以待冬季的到来。艾灸腰阳关,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能有效预防冬季复杂的流行病毒与呼吸道传染病。同时,也是治疗腰痛、腹泻的好方法。
我总结 30 余年临证经验,提出中医“三维七要”诊断法则。其中“三维法则” 包含时间维度、空间维度、频率维度,旨在厘清疾病诊断中的动态时空关系。
时间维度中,我首先提出时令气候的节律性,其中包括二十四节气与人体正常和生病状态相呼应这一观点。
我在临床诊疗时经常发现,一些患者经常于节气附近发病,如大暑、小暑时节急性肠胃炎特别多见,大寒、小寒时节老年人特别容易突发冠心病等。由此我总结出外感六淫,邪气多在节气交迭时入侵致病的观点。在“七要法则” 中,我提出注重调控健康态与疾病早期态,强调饮食、二便、睡眠规律等观点。
在无病或者病情比较轻的时候,我们应该以食疗的方法进行养生保健,根据食物的性味、功效和适用范围进行配伍和食用,如寒、凉、温、热、甘、酸、苦、辣等食物, 可以对人体发挥清热、滋补、解毒等作用,补益身体或者祛除病邪。
霜降时节,气候干燥之余,冬寒渐入,大家需要开始加强保暖,以防秋寒。饮食上适合平补,饮食原则为滋阴润燥,健脾和胃。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 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的措施也应逐渐向冬季倾斜。
关于霜降节气的更多食疗妙方和穴位养生功法,都记录在这本《小食小方胜小药》里。
书中所讲养生方法,包括起居指导、食疗妙方、穴位导引、情志养生等4个方面,集原创的食疗妙方和穴位保健方法于一体,教读者通过内服外养,真正地做到顺时养生、天人合一、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2012 年至今,我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北京卫视《养生堂》等 12 家主流媒体开展中医药文化与养生科普知识讲座近百期,发表科普文章 13 篇,出版科普著作 34 部,其中《女人 30+,养气血、调脾胃、防衰老》一书销售数万册。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是每一位医者对大众健康的关切,这也要求 大众要有较高的健康意识和养生观念。
我通过电视宣讲与自媒体平台,积极宣传中医文化、养生保健知识、康复调养技术,成为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第一批中医药科普专家。2020 年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研科普年度人物奖,2022 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首批名医名家科普工作室,是社会对我科普成绩的肯定。
《小食小方胜小药》这本书是我在科普路上的又一新作,“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灯火总关心”,中医科普造福人民的故事还在继续,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科普宣传,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养生堂》、《我是大医生》、《活过100岁》、
《养生厨房》、《暖暖的味道》官方文创生活平台,
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健康养生。
关注并取消免打扰
随时随地了解更多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