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of the Week:发热头痛的复发性多软骨炎

文摘   科学   2024-09-16 23:39   上海  

        Case of the Week


患者,女性,54岁,因“发热伴头痛1”入院。


现病史:患者7月初有左耳疼痛,左侧卧压迫左耳时出现,不伴耳道流脓,未就诊。710开始发热伴头痛,718日他人发现患者右眼发红,就诊当地医院,眼科检查后予滴眼液治疗2天,眼睛发红未好转,出现发热Tmax39.6,伴头痛,全头疼痛,爆裂样,程度剧烈,不能触碰,不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否认搏动感持续不能缓解。转诊昆山市医院治疗,当时胸部CT未及明显异常,治疗不详。2日后患者自觉发热、头痛未改善,721转诊苏大一附院,当地头颅MR示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周围白质信号稍增高,头颅MRV未见异常。行腰穿脑脊液检查压力175mmH2OWBC 60/HP,抗体指数提示鞘内合成,mNGSEB病毒感染,序列数14。予阿昔洛韦抗病毒、头孢曲松抗感染(后调整为美罗培南)治疗2周及地塞米松静滴(疗程不详),未复查腰穿。外院住院期间,患者发热缓解,头痛好转。729日出院,出院建议口服强的松治疗。患者出院后自行停用强的松,后再次出现头痛,性质同前,不伴发热、视物模糊、颈痛,伴有发热,热型不详,复查血WBC 17.19N% 88.6CRP 27.79,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双肺散在结节,脑电图轻度异常。83至本院门诊就诊,查头部 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C反应蛋白(急):28.9mg/L急诊予抗感染、脱水、保肝等治疗,用药后患者仍有头痛,程度剧烈,伴恶心呕吐。目前患者为进一步就诊收治入院。自患病以来,患者精神萎,胃纳一般,睡眠一般,二便无殊,近期体重未见明显变化。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史否认糖尿病史否认手术史否认外伤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乙肝、结核病史 


个人史:出生于江苏省,久居江苏省否认疫区、疫情、疫水接触史否认化学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有毒物质接触史否认吸毒史否认吸烟、饮酒史


神经系统查体:神清,精神一般,言语清晰,应答切题。眼球各向运动到位,眼震未及,瞳孔等大,对光灵敏,双耳红肿热痛,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颈软,抬头及四肢肌力V度,双侧深浅感觉对称存在。双侧病理征未引出,双侧指鼻、跟膝胫试验稳准。



辅助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 43mm/H↑


腰穿:


日期

压力(mmH2O)

细胞数

蛋白数(g/L)

糖(mmol/L)

氯(mmol/L)

NGS(序列数)

2024-08-07

180

97

0.57

2.9

119

人类疱疹病毒 7 型:249;

人类疱疹病毒 4 型(EBV):28

2024-09-02

128

60

0.32

3.2

123

人类疱疹病毒 4 型(EBV):43

头颅平扫+FLAIR+DWI+SWAN:脑内少许缺血灶(Fazekas I级);副鼻窦炎。

头颅平扫+增强+FLAIR+DWI:脑内少许缺血灶(Fazekas I级);副鼻窦炎。


PET/CT全身肿瘤断层显像:1.双侧耳廓炎症;脑部未见明显糖代谢异常增高及异常密度影;请结合临床; 2.甲状腺密度欠均匀,请结合超声随诊;左侧颈部淋巴结炎; 3.肝脏、左侧附件区良性囊性病变;子宫肌瘤。



【治疗经过】

患者中年女性,因发热伴头痛1月入院,入院后体温波动37.5-38.9摄氏度,查体见双耳红肿热痛,左耳为著,间断性头痛,凌晨1-2点为著。入院后完善腰穿:压力180mmH2O白细胞:97/mm3;多核细胞:12%;单核细胞:88%,脑脊液NGS人类疱疹病毒7型(249)、人类疱疹病毒4型(28)眼科会诊,当时见右眼颞侧结膜局部充血,考虑右眼表层巩膜炎。请感染科会诊并给予更昔洛韦、甘露醇及甘油果糖降颅压。
治疗后患者头痛、发热未见明显好转,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发热症状不匹配完善PET/CT:双侧耳廓炎症。排除禁忌后加用激素冲击治疗。再次复查腰椎穿刺后化验脑脊液:压力128mmH2O,白细胞 60/mm3;多核细胞 13%;单核细胞 87%;白细胞 97/mm3;多核细胞 12%;单核细胞 88%。脑脊液NGS(DNA)示:人类疱疹病毒4型(43)。
激素减量后加用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片,患者体温平,双耳红肿情况好转。再次请眼科会诊后建议:巩膜炎恢复良好。

患者双耳激素治疗前后情况:(红肿部位仅存在于耳廓软骨处,无软骨的耳垂全程未见红肿)


最终诊断:复发性多软骨炎。



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RP)



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R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软骨及富含蛋白聚糖成分的组织,如耳、鼻、气道、眼和关节等,特征性表现为耳和鼻软骨炎症、畸形。国外研究发现RP发病率为0.35-9.0/100万,各种族和年龄段均可发病,好发于40-60岁,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

临床表现:
1.耳软骨炎:多双侧受累,多见于内耳,发生率约90%。初期耳部红、肿、热、痛,后期因炎症反复发作导致耳部塌陷畸形(菜花耳)、外耳道萎缩、听力受损。



2.鼻软骨炎:发生率约60%,后期可导致鼻梁塌陷,出现“鞍鼻”畸形。
3.关节病变:发生率约70%,主要为急性、不对称性、间歇性、非侵蚀性多节炎或寡关节炎,可影响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膝关节。
4.眼部病变:发生率约60%,可出现巩膜炎、结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


5.喉或气管/支气管软骨炎:约50%患者有气道表现,早期可有咳嗽、咳痰、声嘶、胸闷,晚期出现喉及气管狭窄、塌陷、通气障碍。由于呼吸道结构存在慢性进行性损害,患者常并发反复呼吸道感染。

6.皮肤病变:发生率约30%,多不具有特异性,常表现为口疮、四肢结节、紫癜和丘疹、瘀斑、荨麻疹,与血管炎有关的远端溃疡和坏死。

7.心血管病变:发生率约20%,可表现为瓣膜性心脏病、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心肌炎、心包炎和全身性血管炎。心血管并发症被认为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8.肾脏病变:发生率约10%,可有微血尿和(或)蛋白尿、肌酐异常表现。

9.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以累及中枢神经的临床综合征最多见,如边缘叶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等。其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伴或不伴视乳头水肿、认知功能下降、精神行为异常、意识障碍、语言障碍及脑神经损害症状。累及周围神经系统的多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

10.血液系统病变:可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表现,有相关报道认为该病与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关联。


影像学表现(神经系统):
RP合并神经系统损害者较为罕见,在既往报道中,2%-12%的RP患者可以在病程中出现神经系统表现,且最常见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



病理生理:

其病因和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为具有遗传易患性的个体在多种环境因素作用下,产生针对Ⅱ胶原、matrilin-1、软骨寡聚基质蛋白等抗原的自身抗体,并引发了异常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诊断:

通过确定复发性多软骨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可以确诊,表现不典型时可以结合软骨组织活检确诊。常用的诊断标准有McAdam诊断标准、Damiani和Levine诊断标准和Michet诊断标准。

其中,1986年Michet提出的RP诊断标准:符合2项主要标准或1项主要标准+2项次要标准可确诊。

(1)主要标准:①明确的发作性耳软骨炎;②明确的发作性鼻软骨炎;③明确的发作性喉、气管软骨炎;

(2)次要标准:①眼炎;②听力下降;③前庭功能障碍;④血清阴性关节炎。


治疗及预后:

RP的治疗目标主要是缓解症状,阻止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避免感染和创伤等诱发因素。

轻症患者可选择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等或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是急性发作期基本治疗用药,常用剂量为0.5-1.0 mg/(kg*d)。急性发作患者如出现严重喉、气管软骨炎、严重眼炎、感音神经性耳聋或合并活动的系统性血管炎时,可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常用为甲泼尼龙500~1000mg/天,连用3~5天,然后减至常规剂量使用直至病情稳定至少3个月后考虑减停。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可更好地控制病情,协助激素减量。可使用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来氟米特、硫唑嘌呤、环孢素等。

大部分RP患者表现为慢性病程,虽然可导致听力、视力障碍及心肺疾病,但预后相对较好。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感染、气道受累和血管炎,其他预后不良因素包括导致顽固性心衰的心脏瓣膜病变、肾脏病变、合并恶性肿瘤和贫血。

总结:

本例患者为中老年女性,以耳痛、耳朵红肿、头痛发热起病,诊疗过程中检测出脑脊液EB病毒序列,起初诊断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但仅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症状无缓解。使用激素治疗后患者发热、耳朵红肿、头痛等症状改善,故诊断考虑复发性多软骨炎可能性大。患者出院后口服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待后续随访。

总体而言,RP的神经系统的损害表现广泛且不特异,对诊断的提示性较差;另外,血清指标、脑脊液、影像表现亦不具特异性。因此,诊断RP相关的神经系统损害需谨慎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RP导致神经系统受累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推测与合并血管炎相关。然而神经系统RP中ANCA阳性比例未见报道,本例患者入院后自身抗体也为阴性。糖皮质激素为RP首选的治疗药物,免疫抑制剂被推荐为激素治疗效果欠佳或病情反复时的二线方案,生物制剂治疗经验有限,对于难治性或反复发作的患者,有报道可使用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和生物制剂等。TNF-α抑制剂、IL-6受体单克隆抗体、IL-1受体拮抗剂、T细胞共刺激因子抑制剂、JAK抑制剂等均有报道。




本文作者:何一茜 博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


参考文献:


[1] Duan S, Luo H, Wang Y, et al. Dynamic monitoring of UBA1 somatic m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Orphanet J Rare Dis. 2024;19(1):1.

[2]Mertz P, Costedoat-Chalumeau N, Ferrada MA, Moulis G, Mekinian A, Grayson PC, Arnaud L. 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clinical updates and new differential diagnoses. Nat Rev Rheumatol. 2024 May 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8698240.

[3] 徐健,王丹丹,石桂秀,. 复发性多软骨炎诊疗规范[J]. 中华内科杂志,2022,61(5):525-530. DOI:10.3760/cma.j.cn112138-20211103-00769.

[4] Xu Y, Meng Y, Wang P, Sun L, Xu S. Teaching NeuroImage: Seizures as the Initial Symptom of 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Neurology. 2022;98(6):e677-e678.

[5] Lee D, Youn J, Cho JW, Ahn JH. 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with multiple neurologic manifestations. Acta Neurol Belg. 2022;122(5):1397-1398. 


编辑:费贝妮‍‍‍

中山神内一脑智能平台
脑疾病智能诊疗助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