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of the Week
患者,女性,74岁,因“反复头痛3月,伴左眼红肿1月”入院。
现病史: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阵发性搏动样头痛,左侧顶枕部为主,有时疼痛剧烈,影响睡眠及进食,自行热敷、颈部按摩后稍有好转。头痛反复发作1月余后,至外院查头颅MRI提示“左侧鞍旁异常信号”,增强头MRI提示“未见明显占位”,予活血、镇痛治疗后疼痛较前好转,可入睡与进食。20天前患者再次出现头痛,疼痛部位逐渐由后向前扩散至左眼,疼痛时间为半夜12点至次日中午,伴视物模糊、视物成双,伴有左眼睁眼困难,眼球突出、流泪,并逐渐加重。3天前至我院眼科就诊,检查提示左眼颞上方视野缺损。现患者为进一步明确诊治,收住我科。发病来,患者夜眠、胃纳可,二便如常,6-8月体重减轻10斤,近1月体重增加5斤。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最高达160/90mmHg,平日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mg qd降压,血压控制良好。否认糖尿病史。
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语利,对答切题,查体配合。双侧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射存在,左眼肿胀、眼睑下垂,左眼外展活动受限,露白约3mm,余眼球各方向运动充分。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颈软,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双侧巴氏征(-)。双侧肢体针刺觉对称存在,深感觉正常。双侧指鼻试验稳准,轮替可。步态正常,闭目难立征阴性。
【辅助检查】
颈动脉、颈椎动脉、颅内动脉CTA: 双侧颈动脉少许斑块伴局部管腔轻度狭窄,颅内动脉轻度粥样硬化改变。
头部平扫MRV :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增强MRI: 左眼动脉增粗、局部迂曲,请结合临床;脑内少许缺血灶(Fazekas 1级)。
眼动脉增粗。
【治疗经过】:
予营养神经、脱水、抗凝,激素抗炎治疗,患者头痛明显改善,复视、视力下降较前改善。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脑血管造影,术中见“左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海绵窦区有血栓形成”。
左侧颈外动脉正位:可见脑膜中动脉分支向海绵窦区有异常供血,海绵窦区有血栓形成,可见异常增粗的眼静脉引流。
右侧颈内动脉正位:脑膜支向左侧海绵窦区有异常供血,考虑动静脉瘘,海绵窦区有血栓形成,可见异常增粗的眼静脉引流。
最终诊断:左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S-DAVF)
1.解剖背景
颅神经(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等)
颈内动脉
视神经
眼静脉
海绵窦解剖图
2.病因与发病机制
外伤:如颅脑创伤、眼眶外伤等,可能导致血管壁破裂,形成异常的动静脉通路。
血栓形成:海绵窦血栓后可能诱发血管重塑,进而形成动静脉瘘。血液高凝状态、女性、先天性静脉窦发育异常、颅内炎性反应与手术等海绵窦血栓高危因素与该病风险升高有关。
自发性:部分患者并无明确的诱因,自发发生,可能与血管退化、年龄等因素相关。
3.临床表现
眼部症状:典型表现为:
突眼(通常是单侧,但也可能双侧),是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眼部静脉淤血。、
眼红(球结膜充血),伴或不伴有眼睑肿胀。
眼部疼痛、眼压升高,甚至可能导致视力减退。
复视或眼球运动障碍,上睑下垂,主要由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受到压迫。
头痛:血液回流不畅,颅内压增高引发头痛。
搏动性耳鸣:患者常听到与脉搏一致的耳内或颅内噪音,这是由于动静脉瘘导致的血流湍流所致。
神经功能缺损:由于瘘道的血流压迫颅神经,可能出现如面部麻木、外展神经麻痹等症状。
4.诊断
5.治疗
介入栓塞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进入动脉或静脉,将瘘道栓塞,通常使用微小的金属线圈或其他材料,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不易复发等优点。CS-DAVF通常为多个瘘口,供血动脉纤细扭曲,动脉入路往往难以完全栓塞,部分患者还可能返流至颈内动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静脉入路可以直接栓塞静脉窦和引流静脉,避免经动脉人路返流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故静脉入路相对安全且易完全栓塞。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难以通过介入治疗解决的复杂病例,可能需要通过显微外科手术进行瘘口的直接关闭。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治疗手段,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由静脉高压引起的眼球突出、眼部肿胀和疼痛等症状。
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海绵窦内血栓的形成,防止血栓进一步加重瘘口区域的静脉高压。这对于那些已经有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尤为重要。
6.预后
本文作者:薛妍妍 博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
编辑:费贝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