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ical Challenge 神介周记:后循环多发串联狭窄的介入治疗

文摘   健康   2024-09-29 21:45   上海  




后循环脑卒中的发病率约20%-25%,其中椎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约40%,单纯药物治疗预后较差,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仍需积极血管内治疗。




1

病例回顾  


患者男性,49岁,因“头晕伴左侧肢体无力3月余”入院。

现病史:患者2024415日早7点睡醒后发现左侧肢体无力,伴有头晕,至我院急诊就诊,当时查体:神清,对答切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3mm,无眼震,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居中,左上肢肌力IV级,左下肢肌力V-级,左侧偏身感觉减退。完善头颅CT示脑干内密度欠均匀。予以阿司匹林0.1g qd+氯吡格雷75mg qd抗板、阿托伐他汀20mg qn调脂。当晚患者左侧肢体无力加重,查体左侧肢体肌力III级。完善头颅CT+CTA+CTP,可见左侧椎动脉V4段以远闭塞,右侧椎动脉V4段多发重度狭窄,右侧颞枕叶缺血性改变。完善头颅MRI示脑干亚急性梗塞灶。予以替罗非班静脉维持,后根据血栓弹力图调整为阿司匹林0.1g qd+替格瑞洛90mg bid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患者症状稳定。出院后患者仍有反复头晕,肢体肌力恢复尚可,现为进一步行血管内成形术入院。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入院查体:神清,对答切题,查体配合。皮层功能粗测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3mm,对光存在。双眼球各向活动到位,眼震阴性,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基本稳准,双侧病理征阴性。

图1.头颅CT(2024-4-15)脑干密度欠均匀

图2.头颅CTA+CTP(2024-4-16)左侧椎动脉V4段闭塞,右侧椎动脉V4段多发狭窄;右侧颞枕叶缺血性改变。

图3.头颅MRI(2024-4-16)脑干梗塞灶

手术过程:

2024711日局麻下行脑血管造影。选至右侧颈总动脉造影见:右侧颈内动脉C7段中重度狭窄,右侧后交通动脉开放并供应右侧大脑后动脉。右侧大脑前动脉供应双侧。右侧大脑中动脉未见明显狭窄,血流通畅,显影可;

视频1.右侧颈动脉(正位)

视频2.右侧颈动脉(侧位)

选至左侧颈总动脉,造影见:左侧颈内动脉C7段重度狭窄,左侧后交通动脉开放并供应双侧大脑后动脉。左侧大脑中动脉未见明显狭窄,血流通畅,显影可;

视频3.左侧颈动脉(正位)

视频4.左侧颈动脉(斜位)

选至左侧锁骨下动脉,造影见:左侧椎动脉开口轻中度狭窄,椎动脉V4段以远闭塞;

视频5.左侧椎动脉(正位)

选至右侧锁骨下动脉,造影见:右侧椎动脉开口轻度狭窄,右侧椎动脉V4段及基底动脉汇合处多发节段性重度狭窄,基底动脉及双侧小脑上动脉可见显影。

视频6.右侧椎动脉(正位)

图4.右侧椎动脉V4段及椎基底动脉汇合处多发重度狭窄

进一步完善管壁MRI示双侧颈内动脉C7段中重度狭窄,左侧椎动脉V4段闭塞,右侧椎动脉V4段及椎基底动脉汇合处多发重度狭窄。考虑患者右侧椎动脉为责任血管,遂于2024717日全麻下行右侧椎动脉血管成形术。

图5.管壁MRI(2024-7-12)左侧椎动脉V4段长段夹层伴真腔血栓性闭塞可能大。右侧椎动脉V4段、双侧颈内动脉C7段管腔中重度狭窄。

全麻后消毒铺巾,穿刺右侧股动脉,置6F动脉鞘,配合0.035in 180cm泥鳅导丝交换6F 90cm长鞘,泥鳅导丝配合5F 125cmMPA超选至右侧锁骨下动脉,将长鞘送至右侧椎动脉开口,做路图并根据路图将5F 115cm中间导管超选至右侧椎动脉,3D造影见:右侧椎动脉V4段多发节段性中重度狭窄,椎基底动脉汇合处重度狭窄。

视频7.工作角度造影

做路图后,在微导丝微导管导引下到位,沿300cm微导丝送入1.5*9mm球囊至椎基底动脉汇合处,以6atm球囊扩张后手推造影狭窄较前明显狭窄。后送入1.75*15mm球囊依次扩张椎动脉V4段狭窄病变,造影见椎动脉V4段狭窄较前明显狭窄。

图6.球囊扩张

观察后仍有弹性回缩,撤出球囊后送人4.5*28mm EP支架,精准定位后释放支架满意。

图7.释放支架

3D及工作角度造影示右侧椎动脉V4段狭窄明显改善,远端血流通畅,结束手术。

视频8.右侧椎动脉(术后正位)
视频9.右侧椎动脉(术后侧位)

术后随访:术后患者症状平稳,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继续予以阿司匹林0.1g qd+替格瑞洛90mg bid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继续随访。

图8.术后头颅CT




2

 后循环串联病变


串联病变

串联病变是指同一血管床存在2处及2处以上狭窄或闭塞病变,前、后循环均可发生。后循环串联病变常见于椎动脉开口、椎动脉V4段以及基底动脉,约占后循环大血管病变的24-34%。

图9.椎基底动脉串联病变

椎动脉血管内治疗

椎基底动脉颅内狭窄患者的手术风险高于颅外狭窄患者(16% vs 1%,P<0.001)。在 1036 人年的随访过程中与内科治疗组相比,支架植入组发生任何中风的危险比为 0.81(0.45-1.44)。颅外血管狭窄的危险比 0.63(0.27-1.46),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比1.06(0.46-2.42)。



【专家点评】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

本例患者右侧椎动脉为孤立椎动脉,椎动脉颅内V4段及基底动脉汇合处多发节段性重度狭窄病变,发病时症状持续进展,规律用药后仍有反复头晕,存在手术治疗指征。
多发串联狭窄是否需要针对每一处病变进行处理,如何选择血管成形术式仍无定论。一般来说对于存在限流的狭窄给予血管成形是必要的。
该患者椎基底汇合处也存在重度狭窄,给予球囊扩张后血流有所改善。考虑到基底动脉与椎动脉之间存在成角,若采用长支架覆盖三处串联病变可能造成基底动脉远期再狭窄。本次给予v4段支架植入即使需要再次通过支架处理远端椎基底汇合处狭窄依然可行。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未限制本次治疗通路建立,因此未给予支架成形,同时也是为了减少了再次处理远端病变时的通路复杂性。

【参考文献】:

Markus HS, Michel P.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 Acute management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Int J Stroke. 2022;17(7):723-732. doi:10.1177/17474930221107500

脑血管病介入专病门诊

时间:每周五上午

地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西院区20号楼2楼

作者:张颖影

编辑:张广征



中山神内一脑智能平台
脑疾病智能诊疗助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