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世界发作性睡病日:“困”境破局,拯救特“困”人生

文摘   2024-09-22 18:00   上海  























2024年9月22日是第六个“世界发作性睡病日”。

发作性睡病是睡眠障碍性疾病的一种,也是全球公认的罕见疾病。由于发作性睡病症状多变,加上社会关注度不高,很多患者从发病到确诊需2-10年。有资料显示,全国至少有70万发作性睡病患者,但在国内几大睡眠中心登记的病例不足6000人。

发作性睡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学习、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巨大经济和社会负担,也让患者随时面临日间过度睡眠带来的生命威胁。因此提升对发作性睡病的认知,早期识别疾病,成为患者“困”境破局的第一关。






















日间过度思睡猝倒睡眠瘫痪睡眠幻觉是发作性睡病的主要特征,被称为“四联症”,其病理机制可概括为多基因易患性、自身免疫因素、感染等影响睡眠与觉醒相关神经环路功能。除了四大核心症状,不同患者的症状相当复杂,且随年龄有所变化,再加上其它共病的症状重叠与治疗对症状的掩盖,诊断越发不易。

共病性睡眠障碍包括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或无肌张力缺失、睡眠呼吸障碍、不宁腿综合症、睡眠相关的进食障碍及其他异常睡眠类。

共病性精神障碍包括焦虑、情绪障碍、多动症、自闭症/社会交往中断、饮食失调、自杀倾向、慢性疼痛。

因此,充分认识日间过度思睡和猝倒,及时监测夜晚睡眠变化,有助于及时识别和警惕;识别“四联症”,警惕共病,到神经内科完善睡眠相关量表、神经精神量表等评估,并进行夜间多导睡眠监测日间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腰椎穿刺与脑脊液外侧下丘脑分泌素(Hcrt-1)检测、基因检测等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而发作性睡病的治疗,总体目标在于:

1) 通过心理行为及药物疗法,减少EDS,控制猝倒,改善夜间睡眠;

2) 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3) 尽可能减少共病的症状;

4) 减少和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不良反应。

非药物治疗包括日间规律小睡、睡眠卫生习惯、社会心理支持和认知治疗等。发

作性睡病的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确切的病因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日间过度思睡:首选药物有替洛利生、莫达非尼、γ-羟丁酸钠,其他药物有阿莫达非尼、哌甲酯缓释片、索林非妥、马吲哚等;猝倒:主要为替洛利生、羟丁酸钠和抗抑郁剂(三环类、文拉法辛);入睡前幻觉和睡眠瘫痪:首选药物为替洛利生和γ-羟丁酸钠。

深陷“困境”的发作性睡病患者,普遍面临“不被理解”、“不能诊断”之困。只有早期识别,合理治疗,正确面对,才能拯救他们的特“困”人生。

作者:张倩倩

编辑:罗雯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脑疾病智能诊疗门诊

时间:每周一、三、五下午,周二、四上午

地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东院区15号楼1楼29号房间

中山神内一脑智能平台
脑疾病智能诊疗助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