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of the Week:迟发性运动障碍

文摘   科学   2024-10-15 12:25   上海  

        Case of the Week


患者女性,75岁,因下颌不自主抖动就诊。


现病史:患者2024年1月脑梗死,遗留左例肢体偏瘫,复查头颅CT示右侧脑软化灶,目前服用利伐沙班15mg qd,普伐他汀10mg qn,服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后出现下颌不自主运动。


既往史:既往房颤病史,起搏器治疗;脑梗死个人史。


体格检查:神清,双下颌不自主抖动,左上肢0级,左下肢III-级,肌张力增高,轮椅状态。



最终,综合患者病史、体征,诊断为:迟发性运动障碍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 TD)


迟发性运动障碍又称迟发性多动症,是一种特殊而持久的不自主运动。这种障碍通常在长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出现,表现为舌、唇、口和躯干的异常不自主的缓慢不规则运动,或舞蹈性手足徐动症样运动。

1957年Schonecker首次报告了与抗精神病药相关的不自主及持续的口周异常运动,随后在1964年,Faurbye等正式引入了“迟发性运动障碍”这一术语,而Crane在1968年首次提出这一专业名词,描述的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引起的最严重和棘手的锥体外系反应。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中,TD的患病率大约在21%左右。TD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在老年人和女性中更常见。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典型症状

1.口-舌-颊三联症:这是TD中最常见的症状,包括不自主的唇部、舌头和脸颊运动。患者可能会出现转舌或伸舌运动、咀嚼运动、撅嘴、吸吮动作和嘴唇不自主地移动等表现。

2.面部运动: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可能导致面部表情异常,如不自主的眨眼、皱眉、微笑或皱鼻。

3.颈部运动:颈部肌肉的不自主运动,如斜颈(头部不自主地向一侧倾斜)或颈部肌肉的扭曲。

4.四肢运动:四肢可能出现不自主的抽动或舞蹈样动作,尤其是在手和脚,表现为手指屈伸或“弹钢琴指(趾)征”。

5.躯干运动:躯干肌肉的不自主运动,可能导致身体摇晃或扭转。

6.发声困难:由于口腔和舌头的不自主运动,患者可能在说话时出现困难,导致发音不清。

7.吞咽困难:口腔和舌头的运动障碍可能影响患者的吞咽功能,导致进食和饮水困难。

8.情绪影响:TD的症状可能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加重,而在放松或睡眠时减轻或消失。

9.其他症状:在某些情况下,TD可能与其他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如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或迟发性肌张力障碍)同时出现。




与迟发性运动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用药剂量和时间、年龄和性别,遗传因素也发挥一定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TD相关基因为CYP2D6、DRD2、DRD3、HTR2A、HTR2C、VMAT2、MnSOD、HSPG2。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有几个主要假说被广泛接受:


1.多巴胺受体超敏学说:这是目前最受认可的解释TD发病的机制。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阻断多巴胺D2受体,导致大脑对多巴胺的反应增强,从而引起超敏反应,这种超敏反应会导致不自主的运动。

2.γ-氨基丁酸(GABA)假说: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损害纹状体中的GABA能神经元,导致直接和间接的基底节通路失衡。

3.氧化应激假说:抗精神病药物可能通过增加自由基的产生,对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导致TD的发生。

4.谷氨酸假说: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影响谷氨酸的调节,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其调节异常可能与TD的发生有关。

5.遗传易感性:某些遗传变异,如多巴胺受体基因(DRD2和DRD3)的多态性,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展为TD。

6.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饮酒和不良饮食习惯,可能与TD的发生有关。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识别特定的临床症状,结合患者的用药史,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TD的治疗较为困难,预防其发生十分重要。临床上治疗TD的方法包括减少或停用抗精神病药物、改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使用其他药物如VMAT2抑制剂(如替贝扎明和伐本扎明)减少多巴胺的释放,在某些情况下考虑进行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等神经调控技术,以及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运动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用来辅助治疗TD。


本文作者:陈星 博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


参考文献:

[1] & Crane, G E.. (1968). Tardive dyskinesia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treated with psychotropic drugs. Agressologie, 9(2), 209-18.

[2] & SCHONECKER, M.. (1957). [Paroxysmal dyskinesia as the effect of megaphen]. Der Nervenarzt, 28(12).

[3]Faurbye, A., Rasch, P J., Petersen, P B., Br&borg, G.,& Pakkenberg, H.. (1964). NEUROLOGICAL SYMPTOMS IN PHARMACOTHERAPY OF PSYCHOSES.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40(1).

[4] Widschwendter, Christian G.,& Hofer, Alex.. (2019). Antipsychotic-induced tardive dyskinesia: update on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32(3), 179-184.

[5]Takeuchi, Hiroyoshi., Mori, Yasuhiro.,& Tsutsumi, Yuichiro.. (2022). Pathophysiology,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oftardive dyskinesia.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psychopharmacology.



编辑:费贝妮‍‍‍

中山神内一脑智能平台
脑疾病智能诊疗助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