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请放下你的架子
文/申文波
在“新时代法治思想学习群”的同志应该都知道,昨天晚上我被怼了。
起因是晚上11点整,有陌生人加微信咨询劳动人事方面的法律问题,我解答的内容对方听不懂,说我摆架子。也许是我的解答,专业术语太多,对方听不明白,又是个急性子,没有先安抚其情绪,总之不欢而散。
我从2021年就专注于刑事案件,除了推不掉的几个民事案件推荐别人主办,我辅办之外,全部是刑事辩护和代理被害人的案件。
所以,对于这类案件的咨询,我基本上算是公益服务,更倾向于直接给出答案而非安抚其情绪。自从走刑事专业化道路以来,我对如何与当事人沟通,思路也逐渐发生转变。
我偶尔抽烟,极少喝酒,参加商业应酬的次数,按年为单位,一只手都数得过来。除了同行介绍、合作的案子,基本上是寻名而来的客户,两者比例不固定。
这些客户,要么是已经提前做了了解,要么有同行信用背书,沟通起来都相对比较顺畅。而且,来咨询的客户,我都会如实相告,刑事案件律师能做的工作有限,核心工作就是会见、沟通、阅卷和开庭,延伸出来的还有申请取保、羁押必要性审查等等。
案件成果的取得,律师仅是其中一个因素,还要同时具备当事人坚持、家属支持、司法人员专业担当,外加一点运气等四个方面因素。这样的沟通,双方心里都有底,不至于因为误会达成委托最后又闹得不愉快。
但是,就像淘宝2013年推出的“千人千面”的算法一样,对待同一事物,不同人的喜好程度是不一样的,沟通策略要适时调整,否则很难建立起信任。
用句时兴的话说,就是情绪价值给够、给足。
对于网上那些给自己贴上正义、公平守护者标签的人,我一直持审慎看待的态度,甚至一度执拗地认为很多不过是推广获客的手段罢了。但案件办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渐渐发现不仅是当事人和他们的家属,需要心理按摩,律师也需要内心强大抵抗挫折,有时候办案人员也需要。
情绪价值,是信任的桥梁,更是粘合剂。
如果客户千里迢迢来咨询,我们干巴巴地讲一些法条、办案经验和方案,总感觉差点意思。甚至,这种理性人的表现,会被认为有架子、难沟通,虽然案件要想辩护取得效果,前提是律师足够理性。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来自美国医生爱德华•利文斯通•特鲁多(Edward Livingston Trudeau),同样适用于律师行业。
提供情绪价值,不仅能够避免被误解,还有利于案件的妥善处理。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天,我办了四起无罪案件,其中三起公安撤案,一起撤回移送审查起诉后撤案。有的案件基于涉案金额判断,法定刑10年以上,有的则是流水过亿,已经判刑多人。
但,其中有两起案件当事人提出能不能退点费用,理由当然是经济比较困难。由此我也在反思,律师除了提供专业服务外,要不要更多地兼顾当事人和他们家属的情绪,提供辩护工作以外的心理按摩/情绪价值。
答案是肯定的,我的收费相对公道,家属能拿得出钱委托,大概率不是经济困难的原因。排除过河拆桥的情况,一部分原因是没有把部分精力投入到当事人及家属的情绪需求上。
今天和同事吃饭的时候,我说“律师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子”,好像没有标准答案。
“上海某律师留言鼓励他人做擦边视频”词条上了热搜,我看了原版留言,她确实说“去做擦边直播吧”,然后说自己没有直播在上海活不下去。
但稍微细心点的人会发现,其发的视频就是跳舞+普法,没有漏点,直播也谈不上擦边。即使按照抖音平台严格的审核机制,也无法认定为擦边,不然平台早就把她封掉。
擦边本来就是相对模糊的用词,在她的话语体系里,擦边和跳舞是差不多类似的,很多人用自身基于阅历形成的话语体系来直接推断她所说的擦边就涉及有违公序良俗,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有人可能会说,她的言行破坏了律师职业形象,或者加深了误解,但用一个相对模糊的标准而非法律限制他人的权利,似乎也不合适,毕竟自由的边界就是他人的权利。
大家可以去一些热点事件的评论区,看看公众对律师如何评价,那才是真实老百姓的评价。
有些人甚至要砸烂她的饭碗,投诉到司法局、律师,确实有些过了。我们应该对同行多些包容,特别是年轻人开直播、拍视频,难免会有出格的言论或者法律讲解不周延的情况。
即使后期剪辑已经过滤很多内容,也难免会出现上述情况。视频和文字表达不一样,短视频讲究短平快,无法像文字一样周延全面,这样就决定了这种情况难以避免。
这两年网络推广的流行,很多人没有适应过来,认为在直播间抛头露面,拍视频短剧推广引流比较low,甚至和不务正业划等号,但回想起疫情期间,不是有很多大咖天天直播讲课也拍视频吗,两者区别是大咖和青年律师、节目形式不一样。
注重情绪价值,包容偶尔言语出格的年轻人,别动不动就想砸烂人家的饭碗,接受互联网等新鲜事物对律师推广模式带来的变革、创新,不期待支持、加入,但愿理解和包容。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