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罪辩护|销售“劣质”机油被刑事立案,最终无罪撤案处理
文|申文波
对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我的观感是辩护难度仅次于职务犯罪案件。这类案件辩护成功的概率,于我而言只有50%。
举个例子,对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从犯辩护,简直是地狱级的难度。检法同意认定从犯,但只要参与生产、销售的金额超过200万,面临的刑期只有15年或无期徒刑的选择,下一档是7—15年。认定从犯减轻处罚,最低也要判刑7—7年半。金额打不掉,即使有自首、立功、从犯三重叠加,也跌破不了七年。
试想,某公司负责打包邮寄的员工,以其入职之后公司所有的销售业绩认定其涉案金额,金额超过200万,就要判7—7年半,这直接超出公众认知。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幸运的人从一开始就是幸运的。
在a县处理的案件,同样的身份、地位、作用,作为证人对待。在隔壁的b县,公安如果将其作为犯罪嫌疑人立案,那么大概率面临的就是刑拘、逮捕及领刑7年的境遇。
所谓从犯可以免于处罚、两个以上减轻情节可以降两档处罚的原则,在这里基本失效(当然,也存在比大熊猫还稀有的降两档处理的案件)。
有些法院为了量刑均衡,按照如下思路处理:在员工参与的销售金额无法作出区分的情况下,以其入职之后公司的全部销售金额除以在职员工人数认定个人的涉案金额,目的是认定的涉案金额降到200万以下,进而在2—7年进行处理”。
这样相对安全,既规避了降两档量刑带来的不可预测的职业风险,也能兼顾宽严相济政策要求。
但,这样的法院、法官,可遇不可求。
所以,投案自首也是个技术活。以前说的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在是案发于a县无罪,案发于b县领刑7年。这个问题,我没有很好地解决办法,绝大部分法院在金额确定的情况下,都这么判了。
言归正传。
2023年1月份,受闫广涛教授的邀请,我加入案件辩护。案件很简单,当事人销售的机油被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抽检结果是不符合国家标准,属劣质产品,销售金额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函送当地公安机关刑事立案。
经当事人说,其只是小角色,办案机关的目标是背后具有外资背景的生产企业。据了解,该企业生产的产品获得ISO9001、API(美国石油学会)、SAE(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ACEA(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JASO(日本汽车标准组织)、JALOS(日本机油协会)、NIGI(美国润滑脂学会)等质量认证,前者的适用标准普遍高于国内的强制标准。
在会见当事人后,我们提出了如下辩护意见(摘抄部分):
1.基于信赖原则,作为签订经销合同取得合法授权的下游经销商,销售的产品价格不存在虚高的情况,没有为牟取暴利从黑作坊进货、低买高买的牟取暴利的犯罪动机外观(是的,在有些办案人员心中,牟取高额利益就等同于具有犯罪动机);
2.从扣押的产品外包装来看,不存在拆分零售的情况,外包装有生产合格、检验合格的标签,法律也没有强加于经销商销在售前应对产品进行自检或送检的义务,经销商也无检验能力和条件,当地也没有这种途径和政策;
3.销售的产品虽然并非直接从上游企业购入而是从其他地区调货方式购入,但调货方同样是有销售资质的经销商,调货原因是货源紧张,购销发票、运输证明均齐全,购入价格不异常,其可能涉及违反区域代理禁止串货的规定,但系生产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民商纠纷,并非认定或推定其主观明知的“反常”事实”;
4.国六A到国六B过渡阶段,政策应当具有一定的韧性,在保护民营经营生命的大环境下,不宜动用刑事手段破坏市场经济活性,特别是将经销商判刑,会在当地形成非常不好的示范作用。
法制大队和办案人员耐心地听取我们的意见,经过多轮沟通,最后案件在近一年后解除取保候审,撤销立案,案件取得无罪效果。
辩护心得体会:
1.侦查阶段的辩护,因为看不到卷宗材料,辩护常常犹如盲人摸象。此时,需要和当事人深入沟通,让当事人尽情地、充分地表达;与案件无关、有关的,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辩点、攻防点。
比如,当事人提到扣押的货物,部分是从南京调货的。我们立马警惕起来,详细了解南京调货方是不是经销商、货源来路正不正,有无购销发票等细节,后续公安果然也比较在意这一点,试图以此推定其明知;
2.沟通找对人很重要,决定权在哪里,辩护权在哪里。因案而异,领导关注的案件,要千方百计把意见传达到领导耳朵里。法制大队或法制室决定的案件,就去找法制室领导谈辩护观点;检察院提前介入的案件,就去找检察官聊辩护思路。不怕没人搭理,辩护要有强大的内心,做了才知道有用没用。
「除了法律,我更关心您的生活重建,全方面解决问题,尽快恢复生活常轨,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