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名著提要/系列
近日以读《中国学术名著提要》一书为日课,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些书目的提要稍加理董后摘录于此。自渡顺便渡人,觉得有帮助的朋友,麻烦点个在看和转发,在此先行谢过。
一
《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五十卷,南宋李壁撰。原刊本已亡佚。元明以来流行的版本,是经南宋刘辰翁删节又加评点的本子,现存元大德五年(1301)王常刻本、明初刻本残本、清乾隆六年(1741)张宗松清绮斋刻本等。其中又以张宗松本最为通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曾据以出版《王荆文公诗笺注》排印本。
与此流行版本系统不同的本子,现存仅有日本蓬左文库所藏的朝鲜古活字本一部。该本保存的李壁注文,比通行的刘辰翁删节本所存李壁注文多一倍左右,又有李壁“补注”及宋人所作“庚寅增注”,也收录刘辰翁评语,是最接近原书全貌的本子,现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3年影印本。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高克勤点校的《王荆文公诗笺注》,亦以朝鲜古活字本为底本,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李壁(1159一1222),字季章,号雁湖,眉州丹稜(今四川丹棱)人。是南宋著名史学家、《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的第六子。以父任入官,登进士第。
自宁宗时始,由著作佐郎兼刑部郎,累迁至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后因附和韩侂胄,被劾削三秩,谪居抚州。晚复除端明殿学士、知遂宁府。
平居嗜学,尤熟典章制度。著作除本书外,尚有《雁湖集》、《涓尘录》、《中兴战功录》、《中兴奏议》等多种。时人以其父子及弟李埴均以文章学术知名,比之“三苏”。
二
本书是北宋著名作家王安石(1021一1086)诗歌的笺注本,因为王氏晚年退居江宁时受封荆国公,死后又谥文,所以本书题“王荆文公诗注”。李壁笺注王诗的时间,在开禧三年(1207)至嘉定二年(1209)他谪居王安石家乡抚州临川时。
特殊的境遇与时地,使他当时尤其爱读王安石诗,遇有会意处,便随笔笺疏于原诗之下,积以时日,则有了本书的初稿。其后李壁又为之作“补注”,随刊随补,但终其一生仍未改定,故流传至今的本书,在体例、注文等方面尚不尽严整,而多留存未定稿面貌。
朝鲜古活字本《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五十卷,卷首有南宋嘉定七年(1214)魏了翁原序,元大德十年(1306)毋逢辰、大德五年(1301)刘辰翁之子刘将孙为删节本所撰序,并附詹大和所撰《王荆文公年谱》一卷。
正文前列目录上、中、下三卷,卷一至卷二一为“古诗”,卷二二至卷五十为“律诗”。李壁注以双行小字次于正文诗题及诗句下,同一句诗有多条注,则以“○”号加以间隔。
刘辰翁评语也杂于李注中,以“评曰”标出。每卷之末又有补注本卷诗句之文,则先以“补注”二字标示,下列诗题诗句及双行小字补注;又时在正文诗题下等处刊补注之文,体例不一。各卷后另页起大都有“庚寅增注第几卷”字样,所列为南宋绍定三年庚寅(1230)时人为本书所作增注。
由朝鲜古活字本《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可见李氏笺注王诗,除与任渊注山谷及后山诗、施顾注苏诗同样注重语词出典外,其特点还在详征宋代文史材料,以证王诗本事,且多由地、时、人、事四方面加以考辨,由注王诗而显王安石一生行事、交游、个性等方面大略。
如卷十五《寓言十五首》第三首首句“婚丧孰不供,低低免尔萦”句下,除引《周礼》有关记载外,归结云:“荆公此言乃后日青苗张本也。平昔所论如此,一旦得位,自宜举而措之。当时独公是先生刘贡父素与公善,一书争之,最为切至。”下即备引刘氏论青苗书全文。
又如卷九《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见寄》诗,笺注先于题下引述嘉祐年间开茶禁、立茶法史事详节,继又在诗末注曰:“按公集(指王安石别集)有议茶法一篇,与诗意多同,今附注于此。”下即详录其文。
在涉及王氏交游的诗篇中,笺注又十分注意显现个人交往方面的特出之点及前后变化。
如卷一《与吕望之上东岭》,题下注:“望之,嘉问也。市易诸法悉其建明,误公多矣,而公终厚之不替也。”卷三三《送陈舜俞制科东归》诗末,则笺云:“舜俞初忤介甫,晚乃翻悔青苗,真负此诗矣。然介甫初以古人期舜俞,洎俞极论新法,乃亦不能容之。”
而卷二十《寄赠胡先生》诗首句“先生天下豪杰魁”下,笺注更扩展而通论云:“按公初于前辈宿儒犹有尊事之意,故如(王)昭素与(胡)安定皆以先生呼之。其后诋排诸老,略不少假,此意无复存矣。”
此外,笺注对于王氏诗中所涉地理的考据颇为周详,也是一大特长。如卷四《题半山寺壁二首》注,历述半山寺由王安石故宅而建事,卷二八《张侍郎示东府新居诗因而和酬二首》诗末注考证宋朝建执政居舍东西府之来历,等等,不仅释诗,且亦由释诗而显史事。
至直接笺释史事的例子,典型的如卷二十的《澶州》一诗的注文,则不仅在题下释澶渊之盟本事,将君臣间议价讨论之辞生动记录在案,且在诗句笺释中随诗点出其盟之渊源及宋金关系的变化,与诗本身皆颇具史料价值。
四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从文学的角度对王安石诗歌作了尝试性的笺释;同时通过引述有关史料,反映了王安石的文学倾向、诗歌创作特征以及宋代文坛实况,并保存了一批宋代诗话原文。笺注常引前人或同时人诗句与王氏诗作比较,而谓之“皆佳句”、“诗意类”等等。笺注律诗,则时以对仗精确为说。
如卷二二《赠上元宰梁之仪承议》诗中“粉墙侵醉墨,怊怅绿苔滋”一联注,称:“上言侵醉墨,下言绿苔滋,盖以苔滋而侵墨,上句起意而下句乃成其谊,此文章之妙。”由此可见前代章句之学在本书中的延续与发展。
卷四一《随意》诗注,其末句“迷鸟羁雌竞往来”中,“竞”字下小字注“真本作‘觉’字”;全诗末又注云:“杜诗‘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俗本改‘觉’作‘竞’字,便无意思。”在注出典的同时并注诗的韵味优劣所在,又较前人注诗略有新意。
卷三三《奉酬永叔见赠》诗中注“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一联,则云:“河东王俦尚友尝为予言:观介父‘何敢望韩公’之语,是犹不愿为退之,且讥文忠之喜学韩也。然荆公于退之之文步趋俯仰,盖升其堂,入其室矣。而其言若是,岂好学者常慕其所未至而厌其所已得耶?”由作者的文风好尚释其诗,堪称别辟蹊径。
而卷六《读墨》题下注引友人李郭所云“介父《读墨》诗终篇皆如散文,但加押韵尔”,特为标出其体非创于王安石,“韩公谢自然谁氏子诗已如此”,又从文体的角度指出了王氏诗作特征的文学渊源。
诸如此类从文学角度所作的笺注,在本书中虽不甚多,却显示了宋代笺释之学的新趋向。而与之相关,由于本书中征引了不少宋人诗话,如《王直方诗话》、《蔡宽夫诗话》、《高斋诗话》等,其原书或残或佚,因而笺注的引用也就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保存了一份难得的史料。
五
此外,李壁笺注王安石诗,偶尔亦由本诗牵连考释王氏诗之外的文史旧典,或评说历史人物。
如卷一《闻望之解舟》诗末句“修门归有期,京水非汨罗”注,即由注“汨罗”之典而引自撰长诗并附案语,考辨屈原自投汨罗江诸事;卷十二《韩信》诗末,又以大段之文比较韩信与诸葛亮政绩长短。
这类注文一方面呈现了李壁广泛的文史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本书的未定稿本色。从专门的笺释著作角度论,则难免遭芜杂之讥。至书中好引王安石之后人所作诗入注,亦颇失章法。
但从总体上看,《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仍堪称为任渊注山谷后山诗、施元之等注苏诗后,宋人笺注宋诗的又一部优秀之作。它发扬了任、施二家之长,又有所创新,为宋代文学笺注学的历史写下了充实而又重要的一页。而它至今仍为王安石诗笺注本的最通行最主要读本的地位,又说明了作者李壁在中国传统诗文笺释的实践性工作方面,的确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六
研究本书的论著,主要集中在对本书注文的勘误补正与本书版本研究两个方面。前者有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清代沈钦韩的《王荆公诗集李壁注勘误补正》四卷,以及钱锺书《谈艺录》有关章节等。
后者有清严元照《书宋版王荆公诗注残卷后》(《悔庵学文》卷八)、缪荃孙《注王荆文公诗残宋本跋》(《艺风堂文漫存》卷四),以及日本高津孝《关于蓬左文库本〈王荆文公诗笺注〉》、王水照《记日本蓬左文库所藏〈王荆文公诗李壁注〉》(《文献》1992年第1期)、巩本栋《论〈王荆文公诗李壁注〉》(《文学遗产》2009年第1期)、高克勤《王荆文公诗笺注·前言》及该文后所附王水照“补记”等。又《四库全书总目》有据本书张宗松刻本所撰的提要,亦可参阅。
喜读前贤高论,试申一得之愚。
不当之处,敬俟方闻;片言之锡,拱璧承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