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辈纪念馆里看故事——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学性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

文摘   2024-10-14 07:00   江苏  

革命先辈纪念馆里看故事

——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学性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




一、主题与内容

(一)主题的确立

      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革命先辈故事。根据故事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从文体功能和生活功能的视角,设计“革命先辈纪念馆里看故事”这一学习主题。“革命先辈纪念馆里看故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学习用故事的眼光去观察,用故事的思维去思考,用故事的语言去表达。

      一是从生活角度来看,“用故事的眼光去观察”是生活的思维方式。革命先辈故事,是根植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走进革命先辈纪念馆,一张张图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物品,呈现的是革命先辈们一段段生活的经历、一次次生命的旅程、一幕幕革命的图景。学生用故事的眼光去发现和感受,想象和还原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场景,追寻革命足迹、传承革命精神、坚定革命信念。

      二是从学科角度出发,“用故事的思维去思考”是故事的叙述艺术。读故事,首先要读出故事的内容,即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接着要读出故事讲述的方式和方法,即故事是如何讲的;还要读出故事传递的精神,即故事的力量,这就是读出叙述的艺术。这需要学生积累和梳理革命先辈故事中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叙事要素,建构基本的叙事图式,从故事的表层走进里层,用故事的思维去思考。

      三是从学习角度去看,“用故事的语言去表达”是语言的学习形式。叙事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体验。用叙事化的思维和讲故事的方式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规划学习历程,从而建构完整的学习经历。学生角色代入置身革命先辈纪念馆,用讲故事这种做事的方式不断积累言语材料,获取言语经验,表达言语智慧,获得精神熏陶,实现在立言中立人,在成事中成人。

      专门为儿童创作并适应他们阅读的、独艺丰值各文学作品的总称。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


(二)内容的归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第一学段“文学性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包括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其中第一个就是阅读并学习讲述革命先辈的童年故事。“阅读并学习讲述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爱国志士的童年故事,表达敬仰之情和向他们学习的愿望。”这个学习任务旨在通过创设符合学生生活逻辑和学习逻辑的真实阅读情境,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和呈现作品,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编了一组“革命先辈”为主题的文学故事,本单元的选文虽不是革命先辈的童年故事,而是他们参加革命的故事,但选文简短易懂,适合二年级学生学习,为构建“文学性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因此,本单元以“文学性阅读与创意表达”为主体进行任务群设计。


(三)内容的组织

      根据与教材的关联,学习主题的任务单元有遵循、调适、创生三种构建方式,本单元采用调适的建构方式。以统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四篇革命先辈故事为基础,将统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整合改编到本单元进行拓展性重读,另外将统编本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本单元的学习资源。这些内容为“文学性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目标与评价

      从学习结果的角度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状况,需要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提出具体的、可观测、可评价的学习要求。


情境与任务

      “革命先辈纪念馆里看故事”学习主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故事思维”,关键点是能够在革命先辈纪念馆里“看得见故事”和“讲得出故事”。学生参观革命先辈纪念馆时,看得见的是陈设的展品和播放的视频,看不见的是背后藏着的一个个生动的革命故事,更不会用语文的方式主动去讲述这些革命故事。“革命先辈纪念馆里看故事”就是让学生带着故事的眼光,运用故事的思维,表达故事的语言,在学习讲述革命先辈的故事中理解和传承革命精神,表达敬仰之情和向他们学习的愿望。一是“看见”与“讲述”革命先辈纪念馆里藏着的故事,将每一件展品和每一段视频背后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用讲述的方式展现出来。二是“看见”与“讲述”革命先辈纪念馆里传承的精神,将每一件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用故事的方式理解和讲述,让精神在言语实践中长起来。

      由此,“革命先辈纪念馆里看故事”学习主题,设计了三个前后连贯的情境任务(具体的学习任务),建构了学习主题统领下的任务单元(见图-1)。


      为了更好地完成三个学习任务,我们依据“教人做事”的实践逻辑,将情境任务作了活动分解,设计了结构化的活动链。

      任务一 把“图片”讲成故事。创设任务情境,以“参观者”角色,抓住三幅图讲好人物故事,走进革命岁月。一是通过“人物图”认识人物,初步了解人物故事,在梳理人物不同的身份中发现“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抓住人物穿着走进故事年代;二是通过“时间图”了解革命历史,走进革命年代,讲好革命故事;三是通过“示意图”了解井冈山会师的战略背景,讲好红军会师和红军挑粮的故事。

      任务二 给“视频”配上解说。以“讲述者”角色,通过观看视频,学用故事语言给视频解说、配音。一是学用“连续的动作”解说毛主席、朱德工作的画面,感受人物动作背后的革命情怀;二是给“刘胡兰”配音,揣摩“人物的语言”,内化人物心情,感受人物话语背后的革命意志;三是给“欢乐的泼水节”送祝福,想象人物动作、试说祝福话语,感受民族一家亲的和谐画面。

      任务三 让“文物”开口说话。以“代言人”角色,通过寻找代表性的革命文物,抓住清油灯的“亮”、扁担的“挑”、银碗的“祝福”、题字的“对象”,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意义,生动且深刻地讲好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三个学习任务围绕“革命先辈纪念馆里看故事”这个学习主题前后连贯、递次展开,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通过讲述、解说、配音、代言等多项学习活动,形成了从个人到群像、从画面到意义、从学习到运用、从转化到创造的学习历程,发展了学生的叙事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言语品质,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传承了革命的文化血脉。


活动与建议

(一)活动设计

      学习任务一 把“图片”讲成故事

      学习情境:走进革命先辈纪念馆,我们往往能够看见照片、油画、地图、时间图等一些图片,这些图片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们要学会把这些“图片”讲成故事。

学习活动1:讲“人物图”中的革命前辈

1.读故事,认人物。

(1)读故事。

自由大声读读第六单元的四个故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每一个故事的题目,想一想每个故事主要讲的是谁。

(2)认人物。

出示“人物图”,这四幅图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分别讲了关于他们的什么故事?

 要点:第一幅图是毛泽东,我们可以称他为毛主席或毛泽东同志,这幅图讲的是他在八角楼上的故事;第二幅图是朱德,我们可以称他为朱德同志或朱总司令,这幅图讲的是关于他扁担的故事;第三幅是周恩来,我们可以称他为周总理,这幅图讲的是关于他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第四幅是刘胡兰,我们可以称她为共产党员刘胡兰,这幅图讲的是她牺牲的故事。

(3)识身份。

他们都有共同的身份是什么?他们之间可以互相称呼什么?

要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是共产党员,他们相互之间都可以称为同志。同志就是志同道合的人,他们的志向就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志向,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奋斗。

2.看穿着,说人物。

(1)学词语。

出示三组词语,读准字音,说说这些都是写什么的。

穿着单军衣 披着薄毯子

穿着草鞋 戴着斗笠

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 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

要点:一是读准“薄”“斗”“襟”“褂”等的字音;二是发现这三组词语都是写人物穿着的,结合图片认识“草鞋”“斗笠”“对襟白褂”;三是知道写穿着时动词使用要准确,衣服是穿着的,毯子是披着的,斗笠是戴着的,头巾是包着的。

(2)说人物。

看着图片,学着故事的样子介绍毛主席,朱德同志和周总理,并尝试着用自己的话介绍刘胡兰。

示例:刘胡兰身穿对襟红褂、黑色长裤。

(3)辨穿着。

出示周总理平时穿着中山装的照片,思考在泼水节那天为什么一定要穿傣族服装。

要点:和傣族人民穿上了一样的衣服,才是真正的一家人!

学习活动2:讲“时间图”中的革命历史

 1.画时间轴。

读故事,找一找故事发生的时间,画一画四个故事的时间轴。

提示:八角楼上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左右,在这四个时间点中还有一个时间非常重要,是故事中没有出现的,但是我们要永远记住的,那就是1949年的10月1日,这一天新中国成立。根据故事的时间制作故事时间轴。


2.讲革命史。

按照时间顺序,一个一个讲清楚,再把四个故事连起来讲一讲,注意讲清楚时间、人物和主要事件。并说一说前三个故事和第四个故事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要点:前三个故事读起来让人觉得心情沉重,第四个故事读起来让人觉得心情愉快。如此巨大的变化,正是共产党带来的。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学习活动3:讲“示意图”中的革命故事

1.读地图,标地名。

(1)出示地图。出示关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相关地图和图片。


(2)标出地名。在第一幅地图上找到下面的地方,并介绍当时的毛主席住在哪里。

出示:

井冈山根据地  宁冈  茅坪村 八角楼  

提示:按地名从大到小说一说。

2.用地图,讲故事。

(1)讲红军会师的故事。

要点:一是找出“会师示意图”中的地名,指一指毛主席和朱德同志的位置,理解“会师”。二是看着“会师示意图”,指着会师图,讲一讲会师的故事。

(2)讲红军挑粮的故事。

①认一认。看图指一指红军和敌人的位置,理解“围攻”“粉碎围攻”“巩固根据地”。

要点:敌人可狡猾了,他们分布在山下把红军团团围住,想要把红军饿死在山上,困死在山上,等待进攻,这就是“围攻”。红军要让敌人的阴谋诡计彻底破灭,这就叫“粉碎围攻”。这样红军才能牢牢守住自己的地盘,这就叫“巩固根据地”。

②说一说。红军挑粮的原因和困难是什么。

要点:要巩固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而山上的粮食又不多,这是红军挑粮的原因。红军挑粮的路上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提防敌人偷袭,可谓困难重重。

③讲一讲。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挑粮的故事。

学习任务二 给“视频”配上解说

学习情境:在革命先辈纪念馆中,我们经常能够观看到一些纪录片、影视片等视频,这些视频展现了当时真实的场景,我们可以试着给这些“视频”配上自己的解说。

学习活动1:用“连续的动作”解说

情境:出示《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电影或纪录片的片段,为故事解说。

1.解说“挑灯工作”。

(1)找到工作的动作。读故事的第二小节,圈一圈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

(2)理解动作的深意。

要点:毛主席的灯芯是拨了又拨,他凝视着桌子上的星星之火沉思,这是在专注地看和深入地思考,他可能想:应该如何战胜敌人呢?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在哪里呢?

(3)配上自己的解说。

要点:每一个动词都富有表现力,介绍时突出强调这些动词,就能更好地体现毛主席工作的辛苦。

2.解说“一起挑粮”。

(1)找出挑粮的动作。

要点:朱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粮爬山。并照样子说一说:挑着扁担,扶着粮食,走着山路……

(2)理解藏起的用意。

①读出“藏”的关爱。朱德同志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战士们会怎么劝朱德同志?朱德又会怎么说?如果劝不住,战士们会怎么做?

②读出“不好意思再藏”的敬爱。联系上下文,找一找“不好意思再藏扁担”的原因。

要点:因为心疼,所以藏起扁担,这是战士们对朱德的关爱。因为感动和敬佩,所以不好意思再藏扁担,这是战士们对朱德的敬爱。从“藏”到“不藏”,朱德同志的形象在战士们心中愈发高大起来,故而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3)配上自己的解说。

学习活动2:给“人物的语言”配音

情境:出示《刘胡兰》电影的片段,为刘胡兰配音。

1.读出表情。关注刘胡兰说话时的提示语,带着表情去配音。

要点:关注大声“愤怒”“挺起胸膛”,借助提示语,想象刘胡兰的表情和动作。

2.读出心情。关注刘胡兰说话时的标点符号,感受心情去配音。

要点:关注感叹号,读出刘胡兰的勇敢、坚定、果断。

3.读出感情。关注敌人的行为,走进刘胡兰的内心,体会感情去配音。

要点:面对敌人的收买——刘胡兰大声回答:“给我一个金人,我也不说!”面对敌人的威胁——刘胡兰愤怒地回答:“打死也不说!”面对敌人的逼问——刘胡兰挺起胸膛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是共产党员!”刘胡兰不论是面对金钱收买还是死亡威胁自始至终都毫不屈服。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意志。

学习活动3:为“欢乐的场景”祝福

情境:出示《泼水节》纪录片的片段,用自己的话给视频配上解说。

1.用“连续的动词”,说过节的欢乐。

(1)认物品。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春节。泼水节要准备些什么呢?这些物品又有哪些特别的用意呢? 

出示:银碗 柏树枝 凤凰花 象脚鼓  

要点:注意“凤凰”后鼻音。珍贵、圣洁的银碗在这么隆重的节日才舍得用,四季常青的柏树枝象征长寿,凤凰花代表吉祥,象脚鼓表示力量和尊贵。这些物品都代表节日的喜庆,傣族人民对节日的重视,代表美好的祝福。

(2)识用法。傣族人民准备了这些东西,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敲 撒 端 拿 蘸

要点:注意“撒”的读音,识记“敲”的字形。拓展识记“蘸”的音、形、义。以“敲什么,敲象脚鼓;撒什么,撒……”这种有节奏的问答歌的方式发现傣族人民是如何用这些物品过泼水节的,初步体会节日的喜悦。

(3)说过节。根据视频,说一说傣族人民是如何过泼水节的,周总理是如何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的。

2.用“人物的语言”,说祝福的欢乐。

(1)说泼水。周总理是怎么泼水的?傣族人民又是怎么泼水的?

提示:关注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泼水的动作,连起来说一说。关注:一边……一边……;一手……一手……。

(2)送祝福。泼的水越多,祝福就越多。周总理会祝福傣族人民什么呢?

提示:

泼啊洒啊,泼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周总理会祝福她什么呀?

清清的水泼向一个小伙子,周总理会祝福他什么呢?

小朋友,泼到你了,周总理会对你说什么?

要点:祝福老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祝福小伙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祝福小朋友健康成长,学有所成。

  学习任务三:让“文物”开口说话

任务情境:在革命先辈纪念馆中,还会陈列一些革命文物,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它深刻的意义。我们要成为革命文物的“代言人”,让文物“开口说话”。

学习活动1:找出故事中的革命文物

(1)找文物。每一个故事中,都藏着一件具有代表性的珍贵革命历史文物,你能找出来吗?

要点:《八角楼上》中毛主席的那盏清油灯;《朱德的扁担》中朱德同志的那根扁担;《难忘的泼水节》中周总理端过的那只银碗;《刘胡兰》中毛主席为刘胡兰写的那幅题词。


(2)说理由。每一件文物都见证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段故事。结合故事,找找选出的这些文物在故事中的用处,说一说你为什么选这些文物作为代表?

要点:毛主席在这盏清油灯下,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朱德同志用这根扁担和战士们一块挑粮爬山,还在上面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周总理端着这只银碗向傣族人民泼洒、祝福;毛主席用这幅题词纪念刘胡兰。  

学习活动2:说出文物背后深刻意义

(1)说一盏油灯的意义。

提示:读读《八角楼上》的第三小节,找一找这盏清油灯除了照亮了黑夜,还照亮了什么?

要点:关注“星星之火”“光辉著作”和“照亮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发现一盏油灯,表面照亮的是黑夜,实际照亮的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2)说一根扁担的意义。

补充背景:由于敌军的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的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所需要的食盐、棉花、布匹、药材以及粮食奇缺。大家的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只能吃些野菜梗,难以填饱肚子。为了改善根据地军民的生活,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赢得革命的胜利,大家必须下山挑粮。

提示: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朱德同志的这根扁担还挑起了什么?

要点:一根扁担,表面挑起的是粮食,实际挑起的是根据地军民生活的希望,更挑起的是革命的重担。

(2)说一只银碗的意义。

提示:读读《难忘的泼水节》的第五小节,想一想周总理手里的银碗泼出的到底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要点:一只银碗,表面泼出的是水,实际泼出的是祝福,表达的是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在一起过节的快乐,更是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的浓浓情意。

(3)说一幅题字的意义。

提示:再读《刘胡兰》的第四小节,结合资料,说一说毛主席的这幅题词还可以送给哪些人?

要点:出示杨思根、黄继光等革命先辈的故事,发现一幅题词,表面赞扬的是刘胡兰,实际赞扬的是千千万万像刘胡兰一样的共产党员。

学习活动3:讲出文物故事与意义

情境:如果你来到瑞金城外的沙洲坝,你一定会看见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我们可以根据学过的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讲一讲这块石碑的故事和意义。

出示根据统编本和教科本改编的《吃水不忘挖井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

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

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找来村里人一起商量挖水井的事。大家一起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当井位确定后,毛主席挽起衣袖,卷起裤腿,带头挖了起来。于是,大伙挖的挖,铲的铲,干得热火朝天。

在挖井的日子里,毛主席和临时中央政府的其他领导人,一有空就到工地参加劳动。经过十几天的奋战,水井挖成了,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

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1.讲石碑的故事。

要点:关注毛主席和大家一起挖井的动作,如挽起衣袖,卷起裤腿,挖的挖,铲的铲等。也可以想象一下沙洲坝的人民喝上清澈甘甜的井水后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挖井的故事。

2.讲石碑的意义。

提示:关注一个“刻”字,思考当沙洲坝的乡亲们每次喝到这甘甜的井水时,第一个想到的人是谁?当沙洲坝的乡亲们每天用这水洗衣、做饭时想到的人是谁?

要点:“刻”是把字印进去,把字永远留下来。14个大字虽然刻在石碑上,却永远闪烁在人们心中!毛主席在这里短暂地住过,却为老百姓永久地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百姓造福的精神,人们永不相忘,代代相传。

(二)教学建议

1.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是第一学段的重要内容。(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认识人物的名字和身份,理解“同志”的“志”是志向的意思,积累背诵表示志向的名言警句。(3)结合示意图,认识地名:井冈山、茅坪村、八角楼。(4)积累描写穿着的短句: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穿着草鞋、戴着斗笠、身穿对襟长褂、包着水红色头巾等。(5)积累描写动作的短句:握着笔、拨灯芯、挑起粮食、敲着欢乐的鼓点、迎着呼呼的北风等。

2.单元课时整体安排建议。

任务一:把“图片”讲成故事,三课时。任务二:给“视频”配上解说,三课时。任务三:让“文物”开口说话,两课时。语文学习园地,两课时。

3.单元任务群学习策略。

(1)角色体验策略。通过创设走进革命纪念馆主题情境,设计“参观者”“讲述者”“代言人”等角色,让学生体验看的内容不同,获取的信息不同;讲的内容不同,叙事的方式相同;代言的物品不同,体现的精神价值相同。多感官调动经验、多角度体会感悟,形成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2)故事讲述策略。学生积累和梳理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基本元素,借助时间轴和人物图等简单讲述故事;学生运用“动作连续写”和“语言对着写 ”等叙事方式,讲述故事中生动的场景;学生结合故事的背景和内容,发现革命文物蕴含的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并尝试着简单讲述。

(3)阶梯学习策略。三个学习任务在一个学习情境中呈现阶梯式学习生长。学生从简单地讲述故事,到生动地讲述情节;从看到故事讲述的内容,到看见故事讲述的结构;从发现故事中文物的表面意义,到发现故事中文物的革命精神。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拾级而上。



作者简介:

蔡海峰,江苏省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副校长,组块教学研究室兼职研究员,江苏省教学名师,锡教名家培养对象,本科,高级教师,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电话:13771282211

徐  燕,江苏省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办公室主任,本科,一级教师,全国组块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电话:13961659611

高  汕,江苏省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教研组长,本科,二级教师,江阴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电话:18121517765

通联信息: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夏港街道新港大街11号,214442

排     版:阮世瑢

一审一校:葛明珠

二审二校:王凯磊

三审三校:蔡海峰




小学语文功能性读写工作室
功能性读写,活泼泼育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