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困境与抉择中“立”起来——《桥》功能读写创意教学实录

文摘   教育   2024-10-15 06:11   江苏  



人物:在困境与抉择中“立”起来

——《桥》功能读写创意教学实录


执教:江苏省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 蔡海峰


课前交流:聊聊“称呼”和“选择”
师:同学们知道我姓什么吗?怎么称呼我?

生:蔡老师。

师:认识你高兴,还可以怎么称呼我?

生:蔡校长。

师:为什么这么称呼我?

生:因为您是一个副校长。

师:你耳朵很敏锐,不过我还喜欢做老师,那还可以怎么称呼我?

生:可以称呼您海峰老师。

师:这样很亲切,是不是?认识你很高兴。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称呼,每一个称呼都有着特别的意义。我之前不是教语文的。知道我之前教什么的吗?

生:老师以前教体育。

师:可能还教过什么?

生:我认为蔡老师可能还教过数学。

师:为什么?

生:头发像是秃了。

师:一般来说,聪明的人特别绝顶?有道理的,我还可能教过什么?

生:我觉得蔡老师教道德与法治,是因为道德与法治跟语文有很大的关联。

师:我猜你们的语文老师一定也是教道德与法治。其实蔡老师是体育专业毕业的,教过数学,打过美术的临时工,道德与法治当然也教过,这是班主任的必备课。不过后来我做了一个选择,选择教语文。这是对于我人生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想听听为什么吗?

生:(齐)想。

师:因为人们说语文老师都是文化人,都是读书人。刚才这位同学说,我长得五大三粗,是吧?我得把自己变得有点文化,有点品味,那所以我改行教什么了?因为人们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直到现在。

(生点头)

师:为了教语文,我就开始拼命地读书,读了很多很多书,其中我最喜欢读的就是故事,你们喜欢吗?

生:(齐)喜欢。

师:都读过什么故事?

生1:《伊索寓言》。

生2:《汤姆索亚历险记》和《爱的教育》

生3:《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

生4:……

师:你看我们读故事啊,有些人知道故事讲了一个什么内容,但是,很多人能够从故事背后读出很多的秘密,这样的人才能够被称为聪明的人。


任务一:解码故事中的“情节秘密”

师:知道我们今天学哪篇课文吗?一起读课题。

师:《桥》是一篇小说,小说就是讲故事。所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小说,想不想做聪明的人?

生:(齐)想。

师:谁会读。

(生读词组串)

师:一起跟着他读一遍,齐。

师:这里面有6个本课的生字,看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他们都有口字旁。

生:他们都应该和声音有关。

生:他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师:口字旁在左边的时候,位置往往在哪里?

生:应该在左边偏上一点。

师:所以我们学生字,要一类一类的去学。来,我们再读一遍。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小说就是讲故事啊。这篇小说讲了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小说讲的是……

师:这样的不叫讲故事,知道你在干嘛吗?叫回答问题。故事不是这么讲的,故事可以从时间讲起。

生:黎明时刻下起了大雨,村子里面百姓醒过来。一翻身,发现雨非常大,人们往各种方向跑,最后只有北边有一个小木桥,这时党员带领大家过小木桥。党书记在旁边指挥着,党员在后面。大家最后过桥了,只有党书记和他儿子牺牲了。

师:就这么讲完了,是不是?谁再来讲一讲。

生:在黎明时刻,突然下起了大暴雨,雨势非常大,村庄里的村民都往四面八方跑去,最后他们都来到了北面的木桥上。然后党支部书记要求党员跟在后面,他从人群中抓出了一名党员,也就是他的儿子,就指责他要去后面。到最后所有村民,还有别的党员都疏散完毕了,只剩党支部书记和他的儿子牺牲了。

师:还有谁要讲?

生:一天,山洪咆哮着淹没的村庄,大家跑到北面的木桥上,这时,来了个党支书,他助人为乐,自己带着党员排在后面,然后有一个小伙子,后来党支部想救小伙子,没救成,两个人都牺牲了。之后来了一个老奶奶,她发现老支书和小伙子是他的丈夫和儿子。

师:每个人都想讲是不是?有没有发现我们每个人看到的这篇桥这个故事。看到的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讲的时候不一样,这就是我们读小说的奥秘,想不想知道作者是怎么讲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去探索一下,作者讲这个故事的秘密。

师:还记得吗?刚才说故事往往从什么开始讲的?

生:时间。

师:你们都只抓住了这个小说中的一个时间,就是黎明时分,在这个小说当中,还有一个时间。谁发现了?

生:五天过后。

师:对呀,刚才有没有讲到这个时间?把这两个时间放进去,这个故事就能讲的连贯而完整,想不想再来一遍?

生:黎明时分,一场大雨引发了山洪,淹没了村庄,村民们一轰跑到了北面的小木桥上。党支部书记,带着党员来疏散群众,他从人群中抓出了他的儿子,指责他党员应该跟在后面。最后,村民和党员都疏散成功了,只剩下党支书和他的儿子。他们两个牺牲了。五天过后,有一个老妇人被搀着来祭拜两个人,分别是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师:抓住了时间这样一条线,故事就能讲得连贯而完整。这就是小说家讲故事的第一个秘密。故事总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发展。这个故事的题目叫什么?

生:《桥》。

师:“桥”很重要。其实在故事当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跟什么有关?

生:桥。

师:比如说山洪爆发的时候,村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跟桥有关?

生:全部拥上木桥。

师:对呀,用四个字——拥上木桥。【板书:拥上木桥】接下来又发生了跟桥有关的什么事?

生:他们看到他们村的那个党支部书记站在桥旁边,望着大家。

师:党支书要指挥他们——

师:指挥他们有序走过木桥。换两个字叫什么?

生:指挥过桥【板书:指挥过桥】

师:接着又发生了什么呢?

生:下一个发生的事情是村民们都过了桥,书记和他的儿子却在这场与洪水的战役中牺牲了。

师:桥塌,他们牺牲或者叫遇难了。【板书:桥塌遇难】最后五天以后一个老太太来到那里干嘛?

生:桥边祭奠。【板书:桥边祭奠】

师:按照时间的顺序,作者就讲了关于桥的这几件事,一起读。

生:拥上木桥、指挥过桥、桥塌遇难、桥边祭奠。

师:这就是作家写小说的秘密。什么成了当中的一条线?

生:时间。

师:还有什么?

生:桥。

师:这篇小说读了几遍?

生:……

师:不管你读了几遍,都请你回忆,读第一遍的时候,你的内心什么感觉?

生:觉得很悲惨。

生:我对这篇文章充满了困惑,这篇文章的结尾并不像以前读过的……

生:很不解,也为他们感到伤心。

生:为老支书和那个小伙子的关系师父子感到震惊。

生:我感觉凄凉和悲凉,因为最后老妇人已经是无依无靠,他丈夫和儿子都去世了。

师:我相信当你们第一次读的时候,内心一定感觉是起伏的。这起伏就是这四件事情带给我们的。如果说刚读小说,当读到拥上木桥的时候,你的心跳的速度应在这里。接下来读的时候,那种感觉的点在哪里?谁试着上来摆一摆!

【学生摆出故事起伏线】

师: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刚读的时候内心担心。当看到桥塌的时候,心一定是往上的是吧。当读到桥边祭奠的时候,有点悲痛。所以,小说家写的故事当中任何一个小事情一定能够激发读者心脏跳动的速度。

师:有人说,在这篇小说当中,有一个事件不写这个小说也是完整,哪个事件?

生:桥边祭奠。

师:能不能拿掉呢?

生:拿掉的话,就没有最后那一种感觉了。最后这一个部分,我认为在这篇小说里面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他把全文的一个高潮都给总结了一下,总结出了这个党支书和这个小伙子是父子关系。

师:到最后你什么感觉?

生:震惊,说不上来的那种激动感。

师:好的小说家往往就用结尾让你的心达到高潮。这就是小说家讲故事的第三个秘密——抓住每个读者的心。其实,每一个让人心跳的事件,他们之间还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就像一个扣子,他们是紧紧相扣在一起的。当中可以用一组关联词。是什么?

生:关系可以是先、后、然后、再、最后。

师:这还是在时间上。

生:老师,我觉得可能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师:从哪学来的?

生:老师教的。

(生笑)

师:到底是哪组关联词?

生:“因为……所以……”。

师:你看,黎明时分……

生:因为洪水爆发,人们拥上木桥。

生:因为人们拥上木桥,所以老支书指挥过桥。

生:因为当中有一个小伙子在前面被老支书发现,所以他拉到后面。

师:因为老支书的那个小伙子到后面了,所以桥塌的时候——

生:所以桥塌的时候,老支书和小伙子牺牲了。

师:因为老支书和小伙子牺牲了,所以——

生:所以有一个老太太来到桥边。

师:所有的小说中,每一件事情就是这样,有因就有果,当每一个事件与事件之间有了因果的联系之后,小说中的事件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情节。

师:小说家讲故事的秘密有很多吧。不光有时间的一条线,还有事物那条线,还有我们心情那条线,甚至还有其他重要的表示因果关系的一条线,这就是小说家讲故事的秘密。我们读小说,就得像小说家一样去思考。

生:我有一个猜想,就是指挥过桥和桥边祭奠可能有伏笔的关系。

师:这是你的新发现,小说家讲故事的秘密,一定不止如此。

任务二:解密情节中的“困境制造”


师:小说就是用故事来虚构一个生活事件,这个故事里环境很特别,人们都遭遇了什么?

生:人们都遭遇了山洪。

师:遭遇了什么?

生:大雨连下,还有木桥坍塌。

师:遭遇了什么?

生:遭遇了党支部书记和他的儿子去世。

师: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遭遇的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困境。【板书:困境】在这个生活事件的人们就陷入了这种困境。那小说家是如何制造这个困境的呢?不急,我们现在读读小说的开头。小说的开头往往是环境。谁来读?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雨?

生:这是一场凶猛的雨。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那你读出凶猛了吗?

生:(感情朗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教室外下雨)外面也在下雨,是不是?外面的雨像泼像倒吗?像洒是不是?而这里的雨是像什么?

生:像泼。像倒

师:一起读好。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雨,是作者制造这个困境的第一个事物。除了雨以外,还有什么?

生:还有山洪。

师:怎样的山洪?

生:像猛兽一般。

师:还记得我们一开始学的一个词语,山洪怎么着?

生:咆哮。

师:除了山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物。

生:应该是桥。

师:什么桥?

生:窄桥。

师:还是什么桥?

生:木桥。

师:还记得吗?开始学的那个词语。

生:呻吟的桥。

师:被洪水冲刷着正在呻吟的桥,是吧。这三个事物能不能少一个?为什么?

生:因为少了一个,就不能构成这种困境了。

师:比如说,因为有了?

生:因为有了雨水,所以造成了山洪爆发。因为有了山洪爆发,所以造成了木桥坍塌。

师:因为只有一座木桥,所以人们才会真正陷入困境。在这三个事物当中,笔墨最多的是什么?

生:山洪。

师:打开故事,用横线划一划,在故事当中是怎么描写这山洪?

师:刚才蔡老师也看了一下,同学们找到了好多。看看,是不是找到了这些?

师:没找到的把它划下来。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谁愿意?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当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读错。一个是“势不可当”的“当”,第二个是“狞笑”的“狞”。读下来,发现什么感觉?

生:这个洪水是势不可当,很可怕。

师:好多句话都写了这个洪水,对吗?那这些话的顺序能不能换一下?

生:我觉得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这个水是从一开始的一米高,到洪水在路面上跳舞了,它是渐渐窜上来,后来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它是从低往高的一个过程。

师:问你最后一个问题,刚才有没有用你的朗读把这样的感觉表现出来?要不要再试一下?

生再读。

师:看过电影吧。我们看电影的时候,一开头总是什么描写,你知道吗?

生:环境描写。

师:这里都是写水的,是不是?我们也学着电影的讲故事方式把它连起来。把它放到哪里?

生:放在开头。

师:这样是不是就能制造非常震撼的场面?我们帮作者改一改,好吧?怎么改?自己先练练。

生:【合并6句话】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刚才这位同学用一长段话,在小说的开头就介绍环境,把人们陷入的困境像拍电影讲故事一样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是不是有震撼感?你认为把这些放在一段写,可不可以?

生:我认为可以。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让我想一想。

师:就凭你的感觉,读小说,感觉比思考来的更重要。有没有觉得不可以的?

生:我认为不可以,我认为它是有事情发展顺序的。同时,他也有个贯穿的时间线,洪水不可能那么快就开始涨了。刚开始才下雨,不可能一瞬间就涨上来了,后面才是慢慢涨到一米。

师:小说中环境描写是散落在故事发生的过程中的,是吧?跟什么有关呢?

生:情节。

师:发现了吧?我们一起再来读。注意,还记得刚才这位同学读的吗?水要怎么样?好,你们读,老师也读,看看老师什么时候在你们读的时候把我读的东西插进去,明白吗?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人们疯了一样拥上木桥。

生: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老汉镇定地指挥着大家过桥。

生:水,爬上了老汉地胸膛。

师:吞没了老汉和他地儿子。

生: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五天过后,一个老太太来到这里祭奠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师:为什么开头不给我们渲染一种非常非常震撼的场面呢?

生:因为写小说如果开头就这么震撼,后面可能给观众的感受就不是那么强烈了。

师:这里不是观众,这里叫什么?

生:读者。就是要步步递进。开头的时候,你可以写震撼的环境,但是后面要越来越震撼。

师:还记得吗?刚才我们说,这是与情节有关联的描写。我再请你画一条关于洪水的线,你会画吗?

【学生上黑板画洪水起伏线,与之前的“线”吻合】

师:这是什么?

生:洪水。

师:小说环境中的重笔,这又是什么?

生:小说的情节。

师:就像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

师:刚才的词语都是与口字旁有关,现在这一句句话,一句句与洪水有关的话,你还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我发现“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洪不可阻挡的声势。

师:还是提醒大家,读小说不要太用语文的方式去读。

师:好,我们看看这七句话。在文章当中,在小说当中不是作为七句话,是作为七段话。而且这个七段话写得非常简短,为什么要那么短呢?

生:我认为是这样一段一段更能突出当时那个情况紧急。

师:是不是这样的感觉?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这些情节往后越引越深。

师:听过乐器吗?有一个叫笛声,有一个叫鼓声,你觉得这篇故事是用笛声好,还是用鼓声好?

生:鼓声。

师:是不是这样的感觉?既然短,我把它变得更短一点。

师:来,你们不是说越短越好吗?你们来读读。

生:短了是短了,但是不具体了。

师:短和具体本来就是矛盾的。

生:我感觉这样的话,会少掉一些很具体的描写。可以短,但是有些可能就是要靠某些形容词来突出它的特点。

师:你的感觉叫好像少了点什么。关注显红的部分,非得放进去的是什么?

生:形容词。

师:是谁在说话?是水在说话吗?水不会说话。

生:作者。

师:作者说的这些话,他想干什么?再读一读。

生:他加这些形容词想更加突出这件事情情况很危急。突出雨的大,洪水涨得快。

师:这个雨是受惊的野马,这个雨还会——

生:狞笑。

师:这个雨还会——

生:舔人们的腰。

师:这是作者在表达情绪。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次不光要读出这困境,你们还得替作者表达情绪。

师: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继续。

生: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任务三:揭秘困境中的“人物抉择”


师:这就是小说中的环境,也是作者制造的困境。知道作者制造困境的目的是什么?

生:他想更加突出这件事情的情况危急。

生:用这个情节来突出老汉的形象。

师:他说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突出什么?

生:人物形象。

师:小说常常用困境让人物做出抉择,从而来塑造人物。在这个故事当中,主人公在困境当中是如何抉择的呢?主人公怎么称呼他?

生:老汉。

师:老汉是吧,这是他的年龄。还记得刚才我们聊天吗?一个人在世界当中的称呼很多。

生:是党支部书记。

师:身份。还有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什么?老汉、党支部书记、党员,还有吗?

生:一个父亲和一个丈夫。

师:听明白了吗?好多身份。记住,人物的身份很重要。这个老汉,在人们拥上木桥之前,在指挥过桥之时,在桥塌遇难之前,分别做了哪些抉择呢?再读故事,用曲线画一画。

师:再拥上木桥之前,老汉做了什么抉择?

生: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师:此时此刻,当人们遇到危险的时候,老汉选择了——挺身而出。

师:当指挥过桥的时候,他怎么做?

生:他把自己的儿子拉出来,以警告当时在场党员,应该先人后己,无私无畏。

师:是不是做了这个抉择,就是把它揪出来。刚才是盯着是不是?现在是把儿子揪出来,这叫一“盯”一“揪”。在桥塌遇难之前,他又做了一个什么抉择?

生: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用力把谁推上去?

生:用力把他的儿子推上木桥。

师:当乱哄哄的村民拥上木桥的时候,老汉就盯着大家。当指挥过桥时,儿子混在前面的时候,老汉就把他——

生:揪下来。

师:当桥塌的时候,老汉就把儿子——

生:推上去。

师:每一次抉择,对于老汉而言,就是面对着什么?

生:我认为每一次抉择都是老汉对自己活下来的希望越来越渺小。

生:我认为第一次他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大家。第二次,只有他和小伙子的时候,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大家。

师:这是第三次,第二次是——

生: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除自己和儿子以外的党员。

师:第三次呢?

生:第三次留给了他的儿子。

师:也就是说,他每一次抉择的背后,面临的就是自己的生与死和别人的生与死。他有没有别的选择?

生:有。

师:比如说人们拥上木桥的时候,他完全可以选择干嘛?

生:他可以选择袖手旁观,不管这件事情。

师:谁生?

生:老汉生。

师:谁可能死?

生:村民。

师:如果第二次可以选择,在指挥过桥的时候,他完全可以选择什么?

生:他完全可以插进队伍里面。

师:不是他插,他完全可以睁一只眼——

生:闭一只眼。

师:让谁过?把生的希望给谁?

生:他儿子。

师:最后一次,他还可以怎么选择?大家都知道是不是?

生:可以选择自己。

师:他这样选择了吗?

生:没有。

师:正是因为他没有这样选择,才会有更多的什么?

生:才会有更多的人活了下来。

师:在这三次选择当中,每一次都是面对生与死。是谁生?是谁死?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抉择,都是那么艰难。你感觉,三次抉择当中,哪一次抉择最最艰难?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次抉择。因为他的儿子要让他过桥,但是他又要让他的儿子过桥。

师:谁先过桥谁生的希望就大,他宁愿抛弃自己的儿子,让自己过去,是不是?

生:不是。

师:好像感觉总是最后一次最难。

生:是他把小伙子揪出来的那一次最难。因为我觉得老汉可能一开始就做好了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准备。但是他揪出来的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虽然在大众眼里他是一个党员,但是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没有一个父亲是不爱自己孩子,不想让自己孩子在危机之中活下去的。

师:还记得人物的身份很重要吗?老汉,对于儿子,对于老太而言,他是丈夫,是父亲。但是对于村民而言,他是党员,是村支书。在这两种身份之间,他又做了一次——

生:抉择。

师:其实每一次抉择,都是在村民、党员、亲人当中选择。无论怎么做,始终把谁放到了最后?

生:他自己。

师: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把这些人物在老汉心目当中的位置排一排序。你会发现,这抉择背后更多的秘密。

师:小说是虚构的,但是处处有生活的影子。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少不了抉择,当山洪爆发的时候,当洪水来临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新闻报道上看到谁挺身而出?

生:解放军战士。

生:在新冠疫情的那段日子。有没有看到这样一个报道,有些医护人员——

生:在跟家人做最后的告别。

师:在他们心中,选择的是什么?

生:他们选择的是国家的生存和人民的安全。

师:每一个抉择背后一定有它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生活当中去寻找,我们也可以从小说当中去感受,去发现。今天,我们一起读了小说,读了故事。一个聪明的人,能从小说当中读到很多东西。剩下的就请同学们自己回去好好读。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一审一校:葛明珠

二审二校:徐   燕 

三审三校:蔡海峰


小学语文功能性读写工作室
功能性读写,活泼泼育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