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本次讨论会选取的书目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围绕乡土社会的特征、文化认同与变迁,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命运展开探讨。旨在通过书中观点结合当代社会实际,帮助大家更深入理解乡村与城市关系、乡土文化价值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讨论内容
1.乡土社会的特点
讨论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性是否完全消失?
讨论总结:
与会者普遍认为乡土性虽然受到现代化冲击,但未完全消失。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上,亲缘和地缘的影响依然深刻。在重大仪式、节庆中,传统礼俗仍发挥重要作用。
2.差序格局与社会关系
讨论问题:
①差序格局在城市社会是否存在?
②差序格局与社会工作中的社会支持网络有什么区别?
讨论总结:
第一个问题与会者大部分认为差序格局在城市中依然存在,比如人们更倾向优先帮助亲密关系中的人。特别在家庭事务中,这一特点尤为明显。然而,在职场、学校等环境,团体格局正逐渐占主导地位。在社交媒体时代,朋友圈的表现形式是差序与团体的结合:亲密关系位于核心,次之是弱连接的团体互动,形成了现代社会的新型网络模式。
第二个问题总结后可以归纳为,差序格局是以个体为中心、亲疏有别的社会关系网络,强调亲缘、地缘等自然关系的强弱层次,而社会支持网络则是社会工作中通过自然支持(如家庭、朋友)与正式支持(如机构、服务)组成的功能性资源系统,旨在提供情感、信息和实际帮助。差序格局更多基于传统礼俗和情感维系,社会支持网络则注重公平性和服务的规范化。
3.乡土文化和现代化
讨论问题:
①地方文化和方言是否会被完全取代?
②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发展到最后会是新农村还是城市化?
讨论总结:
关于方言和地方文化,大家认为普通话普及和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下降确实导致方言使用减少。总的来说大部分人都认为文化和方言存在衰落趋势,但是不会被完全取代。通过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政策,部分地方文化有了新的生机,未来一定存在希望。
第二个问题中大家都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部分人觉得乡村的发展最后难免会城市化,另一部分人觉得乡村的这种乡土性会保留,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和土地的这种深厚感情也保证了中国的农村不会彻底消亡,会随着乡村振兴政策得到各个方面的发展,文化复兴和生态保护结合,乡村也可以成为宜居宜业的地方,“新农村”指日可待!
三、参与者反馈
多数参与者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讨论中既有理论深度,也结合了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例如,几位参会者都结合自身家乡变化谈文化变迁的影响,令讨论更具参与感更加真实。
同时,有些参与者指出,对于一些主题如“乡村振兴”,仍需要更多实际案例补充,这样使得讨论更真实清晰。
四、总结与启发
本次讨论大家都踊跃发言,不光是读书会原有人员,应邀而来的其他人员也纷纷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应邀成员还推荐了最近在读的劳拉金《劳拉·金心理学》并进行了简单介绍和交流,气氛活跃而融洽。
一番讨论过后我们都深刻认识到乡土中国中的核心概念依然深刻影响当代社会。而且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与城市不是对立,而是可以融合发展。文化方面,保护传统文化与推动现代化发展并不矛盾,主要是要稳住两者之间的平衡。实现两者稳步发展。《乡土中国》的讨论不仅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了乡土社会的本质,也对现代社会治理、文化保护提供了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