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它主要是讨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伴生和共振关系。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文化和宗教对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影响,可能过往的历史学习,在关注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方面,学习的主题就是生产和再生产、工人和劳动力等。但是这本书从文化和宗教出发,认为“资本主义不是对利润和金钱的非理性追求,而是对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精神的主要拥有者,不是商业贵族的资本主义企业,而是上升的工业中产阶级。”这颠覆了我们传统对资本主义“盲目”“无理性”的观念,而韦伯的这本书中,理性主义的话语也贯穿书的始终;我们再来看宗教的影响,新教中的禁欲主义色彩产生的思想基础使得人们严于律己,因而很容易产生合格的产业工人;而新教中倡导的通过劳动来禁欲,使得资本剥削合法化;对财富消费的抑制使得投资生产成为可能。而根据韦伯“宗教观念影响经济行为”这一思想对世界范围内分析经济的增长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这也是为什么在东亚“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之后,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去讨论儒家伦理与东亚经济起飞的关系。这也向我们揭示了一种研究社会学问题的角度,也可以成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看待和思考社会现象的一种角度,那就是去探索一项社会事业或一种社会问题时,应当研究其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同时去探究其背后的精神推动力量。
《心灵、自我与社会》
这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著作,主要阐述了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米德认为人的心灵和自我是从社会中产生并在与社会互动中发展的,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一个生物个体转变为有心灵的有机体并形成有自我意识的人格的过程以及语言这一媒介又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而米德在这本书中对于“自我”概念的阐述队伍来说是一个新的观点。“自我”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其一,从根源上来说,自我是一种基本的本能,因为有了自我的本能情感,人们才可以进一步为了表达自我而表现出愤怒、高兴等。其二,从内容和本质上来说,自我代表一种专有感。专有感就是对自我所做的质的界定。除了自我的专有感,自我也会设想别人如何看待“我”,也就是“镜中自我”(米德受到了库利思想的影响)。这体现的是社会交流对自我形成的影响,即社会中的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对自我进行理解和塑造、区分和界定,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我。在阅读这本书时,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不同的学者之间观点的碰撞,如米德的行为主义与华生的行为主义的异同,以及米德与库利在社会心理学的中的不同倾向。
《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
库利通过这本书对个体的本能、遗传和自我的社会化进行阐述,深入探讨了社会视角下个体生命的发展;在这本书中,库里也阐述了著名的“镜中我“理论。库利批评将自我与社会区分开来的观点,认为自我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这本书详细的解答了心灵及自我如何从行动中产生?而这需要明白心灵的建构同模仿、姿态、符号、语言、意义的关系。姿态是有意义的符号,人类通过姿态中所传达的共同意义来进行交流与反馈;其认为心灵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用符号来表示环境中客体的能力,并对此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只有当特定个体在社会过程中感受到经验时,心灵才在该过程中产生。同时,库利认为,社会自我是意识对自身产生于交流活动中的某种思想或思想体系的认识和感觉,而自我感觉是无法被下定义的,就像给咸味和红色下定义一样毫无意义,一个人只要想象对“我”进行攻击,如诽谤我的名誉,自我感觉就立刻出现了。这本书一共有十二章内容,其中第三章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让我认识到了表达、交流和思想对个人存在的重要性,库利认为,虽然人作为生物体有其物质上的存在,但在社会生活的大多领域人是以观念和心理事件的形式出现的。社会交往的实质是思想观念的交流,一个人若不被想象,没有观念上的存在,则没有社会性的真实,这也能让我们看到米德的社会心理学的内省倾向。还有一个点我觉得在这本书能引发的思考是:在现在这样一个网络化、流媒体的时代,社交媒体使得初级群体直接的交流减少,人际沟通桥梁塌陷,个人自我认知模糊,社会秩序更加脆弱,社会群体甚至有“退化”的风险,库利的思想对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适应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