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梅 |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现代人与宗教》《现代性的诊断》读书报告

文摘   2024-11-14 10:00   中国台湾  

齐美尔在这本书中探讨了社会关系中的形式和内容有何关联,他试图理解人类互动的基本形式,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关系,还包括这些关系中的“形式”是如何构建社会的。其实社会互动中的“形式”与“内容”具有二分属性,是两种不同的维度,内容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具体交往,比如朋友关系中的情感、商业交易中的利益等;形式指的是这些从这些交往中抽象出来的互动模式,比如竞争、合作、冲突、交换等。(竞争是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竞争,个人和群体得以进步,但同时也会产生社会分层和不平等。合作是一种积极的互动形式,通过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将个体联系在一起。冲突是另一种基本互动形式,它不仅是对抗,也可以产生新的社会结构和规范。齐美尔认为交换是社会化的重要形式,通过交换,个体之间的关系得以建立和巩固。)齐美尔认为,这些形式能通过多样的互动模式构成社会的基础,所以社会不是单纯的群体相加,是通过这些互动形式构成的动态结构。
齐美尔在书中还提出了“陌生人”的概念,即在某种关系中,陌生人既是群体中的一员,又保持着一种“距离感”。他认为,陌生人是社会的“边缘人”,在群体中既被接纳又被排斥,这种独特的地位就赋予了陌生人一种客观性,这种客观性能让陌生人有新的信息和视角。继而齐美尔又提出了“社会距离”,他认为个体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心理距离来衡量,社会距离反映了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和角色,距离可以是物理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通过距离的远近可以分析个体间的互动模式。在讨论金钱的章节中,他又探讨了货币经济对社会关系的影响,金钱使得人们的关系更加理性化和非个人化,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越来越以“交换”为基础,带来疏离和异化的倾向,金钱使社会关系具有了一种“客观性”,但也使人们的关系更加冷漠和功利。
总之齐美尔认为,社会学的任务不是分析社会的具体内容,而是分析社会形式。他主张通过观察和理解不同的社会化形式,去揭示社会的普遍结构。因此,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在于发现这些形式背后的规律,而不是具体的内容。

齐美尔在这本书中探讨了金钱、性别差异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通过分析这些关系来揭示现代社会中个人、文化与价值观的变化。金钱的引入对现代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变化,特别是在个人自由、社会关系和价值观方面,金钱不仅是交换的工具,更是一种社会的“中立化力量”,它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关系变得更加理性、功利和非个人化。随着金钱的普及,所有的物品和服务都被赋予价格,导致传统价值体系被削弱,一切都可以被衡量和比较,甚至包括情感和人际关系,这种相对化使得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对价值产生迷失,个人对真实意义的追求也更加困难。
作者还探讨了性别在现代生活中的角色与分工。他指出,性别差异在现代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并且深刻地影响了社会互动的方式。齐美尔认为,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在现代生活中被区分开来,男性更倾向于在公共领域活动,而女性则往往被局限于私人领域。而且金钱和性别之间也存在着紧密联系,金钱的使用和流通使得男女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角色和权力发生了变化,金钱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性,使她们可以参与到公共领域的经济活动中,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限制和压力。
在齐美尔看来,现代生活风格的核心是“主观文化”的崛起,即个体对于自我风格的追求和自我表达。他认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是对传统规范的反叛,但这种自由也是虚幻的,因为个体在追求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这种风格化的消费不仅削弱了个体对自我的掌控,还使得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变得浅薄和片面。

齐美尔的《现代人与宗教》则探讨了现代人对宗教的态度转变,以及宗教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他认为,随着现代性的推进,宗教在社会和个体生活中逐渐失去原有的核心地位。现代人虽然不再严格遵循传统宗教教义,但宗教式的情感和价值仍然存在,并转化为一种追求超越性意义的需求,即使在世俗化的现代社会中,个体仍然渴望超越日常的意义感。这种超越性需求可能表现为对美学、哲学或艺术的追求,或是对“神圣”与“崇高”之事的探寻。宗教不仅是个人信仰,也是群体的纽带。它在传统社会中为个体提供了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但在现代社会中,宗教的这种联系作用有所削弱,因为现代社会中的关系更多基于契约和利益,而非信仰和情感。齐美尔提出了“超越宗教的宗教性”的概念,认为现代人尽管不再依赖传统宗教,但在日常生活中依然可以体现出一种宗教性的生活态度。现代人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对崇高事物的向往,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性”,这种情感使人们在世俗生活中依然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齐美尔在这本书中探讨了现代性带来的种种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变迁,他聚焦于现代性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形式、个人身份以及价值观的转变,认为这些变化会让人们在追求自由与独立的同时,产生社会距离,面临疏离和异化的困境。
齐美尔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核心特征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传统社会中的人具有更稳定的身份,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身份和角色变得多样且分散,那么随着都市化、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变得更加广泛,接触到的人群也更为复杂和多元,导致个体身份被分裂,无法再如传统社会那般拥有统一的自我,虽然在现代性中,个人主义被强调,但这种个人主义也会带来孤独感和疏离感,人们就难以获得真正的归属感。在分析都市生活时,齐美尔又指出,由于都市的生活节奏快、刺激多,都市人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发生变化,人们为了保护自己而发展出“理性”和“冷漠”的心态,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疏远,货币经济的普及进一步强化了功利化倾向,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使得社会关系更加物化和抽象化,人际关系变得更具工具性。
齐美尔还在书中阐述了现代文化中“客观文化”和“主体文化”之间的对立。客观文化指的是社会中积累的知识、艺术和技术等,而主体文化则是个体的内在体验与价值。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客观文化迅速膨胀,但个体对它的掌控力却越来越小,这使得人们在庞大的客观文化面前感到无力。这种由于知识、技术等客观文化快速增长,个体反而逐渐失去对文化的控制和归属感的现象被齐美尔称为文化的“异化”。
通过生命哲学的视角解读现代性,他认为个体的生命力本质上是自发而自由的,但现代社会中的制度和规范却抑制了这种生命力。现代性带来了物质上的丰富和科技的进步,但同时也伴随着价值观的冲突和伦理的困惑,带来了物质与精神的冲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