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雯茜 | 《资本论》第三卷《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书报告

文摘   2024-11-17 10:00   贵州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汇报
——探索资本主义经济运行逻辑

     《资本论》第三卷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经济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局限性。
     第一篇: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通过额外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当商品按照其价值出售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这一转化过程巧妙地掩盖了剩余价值源于工人剥削的事实。
     第二篇:利润的平均化过程
不同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时间差异导致了利润率的差异。然而,市场机制通过竞争促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了一般利润率。
     第三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
在资本主义体系下,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占比逐渐减少,这导致了利润率的下降。这一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积累和利润率下降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体系的深层次问题。
     第四篇:商人资本的作用
商人资本作为流通资本独立于产业资本,其职能是通过买卖实现商品形态的变化,从而中介产业资本。商人资本包括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两种形式,一种是买卖东西的资本,一种是管钱的资本。
     第五篇:信用制度对资本的影响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加速了资本的集中和积累,推动了股份公司的发展,并实现了资本所有权和运作权的分离。在信用制度下,利润被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信用制度下的资本货币形式侧重于积累和增值。信用制度既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其埋下了危机的隐患。
     第六篇:地租的形成与资源垄断
地租产生于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差异和垄断性占有。不同土地的投资生产率不同,导致级差地租的形成。即使是最差的土地也能产生地租。地租的存在反映了资本主义对自然资源的剥削,并普遍存在于农业、矿山、建筑地段等领域。
     第七篇: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与剥削实质
阐述了现代社会以工资、利润、地租为收入的三大阶级对应雇佣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
     通过阅读《资本论》能让我从宏观上,对经济运行规律有一定认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个要素,如资本、劳动、土地等,在不同的资本形式和分配方式下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与矛盾关系。

《共产党宣言》读书汇报
——探索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纲领

     《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等内容,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纲领,对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谋求人类解放意义非凡。
     《共产党宣言》以阶级斗争为核心视角。它指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剖析了现代资产阶级的形成、革命作用、现代社会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阵营等内容。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地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发展紧密相关且被迫出卖劳动力。强调共产党人代表无产阶级整体利益,推动其团结斗争。对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文献进行批判。还表明共产党人支持反对现存制度运动,重视阶级斗争,既要认清资产阶级革命行动,又要让工人认识到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最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以暴力推翻现存社会制度。
     马克思指出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悲惨处境,被迫出售劳动力,遭受剥削和压迫时,内心涌起对无产阶级的深切同情,也更加理解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读完《共产党宣言》后对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内在矛盾必然会走向衰落,而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书中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这让我对人类解放的理想充满向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汇报
——异化劳动观照下的人与社会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著作,它融合了经济学与哲学的分析,在其中马克思初步阐述了关于异化劳动、人的本质、共产主义等重要思想,展现了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批判探索以及从哲学高度对人类解放道路的思考。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揭示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处于异化状态,工人沦为商品,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占有,劳动与自身分离。工资、地租和资本利润的关系取决于资本家和劳动者的斗争,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剥削工人。手稿探讨私有财产和劳动的矛盾,阐述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时劳动者面临的压迫与双重挑战,批判传统经济学局限。书中还指出劳动者团结斗争可改变社会关系走向共产主义,这一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之一,呈现资本与劳动统治关系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
      在土地所有者与社会利益方面,私有制下劳动与资本异化,土地所有者利益与社会利益常对立,土地所有者提升利益时多数人利益下降,通过提高地租剥削租佃者和工业劳动者,加剧财富集中与贫困,加深阶级对立,地租受土地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劳动者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处境恶化,工资与劳动价值成反比,地租与工资关系使劳动者无法获公正回报。关于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傅立叶和圣西门有不同看法,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废除,从普遍私有财产发展而来,粗陋共产主义存在问题,真正的共产主义是人类自身复归,社会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存在的肯定,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存在辩证关系。此外,书中探讨货币对个人影响及其社会哲学内涵,货币不仅是交易工具,还能改变个体能力和社会关系,有双重特性,能使缺陷“货币化”获得尊重,促进人际合成,使需求从观念变为现实。同时批判黑格尔辩证法忽略现实存在,强调费尔巴哈思想影响,这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异化与货币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复杂性。
     马克思的思想深邃而复杂,阅读时能感受到马克思对当时社会现象剖析的犀利。他从劳动这个基本的人类活动出发,层层剥开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性。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让我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和本质层面的。这种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全面而深刻的。同时,他对共产主义的展望也给人以希望,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体现了人类社会向着更加公平、自由、和谐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书汇报
——探究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历史脉络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依据唯物主义历史观,以摩尔根研究为基,深入剖析人类从原始到文明社会演变历程的经典著作。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对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进行深入探讨的重要著作,书中以摩尔根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了人类社会从原始阶段到文明阶段的演变过程。恩格斯指出,史前社会经历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三个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的细化,以及血缘关系的演变,均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家庭结构的演变首先从群婚制逐步发展到母权制,再到父权制,反映了女性在早期社会中的重要角色,而私有制的出现则是随着生产力提升和财富积累的结果。与此同时,恩格斯论述了国家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的必然产物。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行使着维护剥削者利益的功能。在对易洛魁人、古希腊和罗马社会的分析中,恩格斯指出它们的氏族制度在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揭示了氏族和国家之间的演变关系。此外,书中还批判了关于原始社会的一些错误观点,如血亲婚配的普遍性和妇女地位的神话。恩格斯预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完善的社会制度将取代国家和剥削形式,推动人类朝向一个更加公正、民主和科学的社会迈进。这部作品不仅为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对后来的家庭史、社会结构和原始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不只是对过去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深邃思考与乌托邦式的展望,展示了恩格斯对人类进步和解放的美好愿景。
     从书中能感受到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看到人类社会从最原始的形态逐步发展,这种跨越漫长历史的观察角度非常独特。每一个社会变革背后的因素,如生产力的发展、血缘关系的变化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