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暑假返乡观察|“隐形远嫁”:被迫选择与放弃

文摘   2024-09-14 08:30   贵州  

“隐性远嫁”:被迫选择与放弃


易永丹|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婚姻和家庭关系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婚姻的地域选择成为越来越多家庭和个人关注的重要议题。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使得许多年轻人在婚姻选择上面临着复杂的挑战。近期,一个社交平台上的评论引起了我的思考:一位女性因父母反对远嫁的压力,最终选择留在本地与本地人结婚,然而她的父母却为了儿子和儿媳的需要,选择在外省(在儿媳户籍省份)购房,并与儿子生活在外地,这一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使她感到自己虽未远嫁,却甚似远嫁。这种类似的评论遇到好多次,然都反映了一种现象,这我看到一个家庭对待子女婚姻地域选择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个体婚姻选择及家庭关系的影响。


      因此,为什么会在家庭中出现子女婚姻地域选择上的差异,特别是女儿“隐性远嫁”现象的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隐含深意。“远嫁”通常指的是女性为了婚姻而离开自己长期居住的地方,跨越较大的地理距离,与来自另一个地区的男性结婚并在其所在地定居的现象。这种跨越地域的婚姻选择,往往伴随着文化、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需要女性进行一定的适应和调整。并且这个距离一般没有具体要求,多指女性家庭认为的距离之外。基于此现象并结合“远嫁”的含义,我认为“隐性远嫁”则是一种更为微妙的现象,大致是指女性虽然在婚姻上没有明显的地域跨越,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婚姻生活却与原生家庭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距离和社会适应问题。这种心理距离可能源于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或者源于家庭关系的变迁,使得女性虽然身在家中,却感受到与家庭的疏离和隔阂。“远嫁”和“隐性远嫁”的区别在于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不同。在“远嫁”中,女性需要面对的是明显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冲突,而在“隐性远嫁”中,女性则可能面临更为复杂的家庭关系变迁和心理压力。


      在传统社会中,一个家庭或家族中,由于家族、地缘文化、交通等原因,男性、女性的婚嫁距离一般较为限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外地的媳妇,远嫁的女儿”现象逐渐被人们接受,但“远嫁”似乎还是存在一些阻力,我身为一名女性,也曾接受过来自父母以及亲戚的“耳提面命”,强调不要“远嫁”。然则,有趣的是,现在出现女性妥协不远嫁,结婚在本地,原生家庭却脱离本地这个地域,结果女性面临着“隐性远嫁”。


      嫁在本地既是个体对家乡环境的认知结果,也是个体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的文化适应表现。个体可能通过对家乡环境的认知形成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从这个角度来说,女性对家乡文化环境归属感的不舍可能是“隐性远嫁”的部分原因。在传统观念中,婚姻被视为家族和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的地域选择往往受到家族、社会等因素的制约,虽然在现代约束力有所减弱,但仍有余威。在婚姻选择中,女性往往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多重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源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如家庭期望、社会观念、个人追求等。当女性选择留在本地与本地人结婚时,她们可能面临着家庭期望与个人选择的冲突。当这些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女性可能会感到困惑、矛盾和焦虑。在抉择下,女性可能选择留在本地以符合家庭期望或社会观念,但内心却追求与这些价值观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价值观。如果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对女性的婚姻选择持不同意见或施加压力,这种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可能导致她们在心理上感受到与原生家庭的疏离和隔阂。此外,再加上父母为了其他家庭成员(如弟弟、弟媳)的福祉而做出购房等决策,与女性妥协结果背道而驰,也可能引发女性对家庭关系的重新认知,从而感受到与原生家庭的疏离。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家庭中女儿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很多时候父母不让女儿远嫁的原因不是为其女儿未知的未来生活担忧,就是希望为自身后续的养老生活留个保障。在传统思想中,父母养老工作普遍是由男性,也就是儿子承担,但是随着社会变迁,政策变化,女性逐渐开始承担父母的一部分养老工作,这是对女性角色期望的转变。然而,即使如此,现今社会仍是以男性承担父母的养老工作为大多数,特别是乡村社会。因此,即使对女性养老存在期待,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父母仍然是跟着儿子,甚至是远离妥协的嫁在本地的女儿,由此使得女儿更容易成为家庭养老的接盘侠或被迫选择“隐性远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