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 马克思
第一卷
在阅读前翻阅目录的时候,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似乎都是我曾经学习过的内容,而且作者不仅给出了具体的名词,他还会对该内容进行详细的解释。曾经的学习基础加上作者的解释,我在阅读第一卷的时候还是比较轻松的。
马克思开篇分析了商品的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既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也具有交换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个商品所消耗的社会总劳动时间决定的。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们了解到了劳动是如何创造价值以后,马克思却告诉我们,这个价值并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也就是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从雇佣劳动者那里无偿占有的超出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假如工人们一天工作8个小时,只有两个小时是为自己而劳动的,剩下的6个小时的利润全部属于资本家。在这个理论基础上,马克思又提出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最后是资本积累理论,分析了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
在工厂的运作下,工人们得到了解决温饱问题的工资;资本家们则赚到了钱,于是他们建立了维护这种制度的法律、军队。资本主义国家便由此诞生。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进步,将人们从奴隶社会中解放出来。工人们不再是农场主的奴隶,他们可以选择出卖自己的劳动。从而变成了金钱的奴隶。“人类在宗教上,是受他自己的头脑的产物所支配,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则是受他自己的手的产物所支配。”但马克思仍然说:“资本出现世上,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和污物。”资本为了追逐利益,会无限地压榨工人们的价值。在资本家眼里,工人的工资仅仅是为了维持工人吃喝,第二天依旧能回到岗位上而已。资本还会占有补充劳动力,也就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作者在书中也举出了实例:伯明翰及其近郊的金属手工工场除雇用1万个妇女外,还雇用3万个儿童和少年,大多数都干着很重的活。他们在这里的有害健康的铸铜业、钮扣业、珐琅业、电镀业和油漆业中劳动。伦敦的各家书报印刷厂由于让成年和未成年的工人从事过度劳动而被称为“屠宰场”。
第二卷
资本论的第二卷在我看来就是用更加科学的方式为我们解释了资本是如何运转的。第二卷开始先为我们介绍了资本的循环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G-W,也就表示一个货币额转化为一个商品额。货币额G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来购买劳动力。在资本家的角度来说,G-W是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作为货币资本,资本处在能够执行货币职能的状态中。而从工人的角度来看,商品的总流通则表现为A-G-W,也就表示劳动力转化为货币额之后,再转化为商品额。
第二个阶段是资本的生产阶段,运动表现为G-W<A、Pm….P,这里的虚线表示:资本流通被中断,而资本的循环过程还在继续,资本从商品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而在这个阶段里,工人也还是进行A-G-W或W-G-W行为。
第三个阶段是W’-G’。此时的商品作为直接由生产过程本身产生的已经增殖的资本价值的职能存在形式,变成了商品资本。W’的职能是一切商品产品的职能:即转化为货币。这三个阶段也反映了商品对于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不同意义,商品对于资本家来说是转化为货币的商品资本,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只是作为一种生存资本的存在,工人创造出来的价值大部分被资本家剥削了。
第三卷
《资本论》第三卷的主要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开篇马克思分析了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如何转化为利润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剩余价值对资本家而言表现为利润,这其实是一种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本质的假象。
其中,马克思还提到了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假定农业和制造业完全一样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农业是由资本家经营。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即不同的人借以独占一定部分土地的法律虚构在经济上的实现。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地租的量完全不是由地租的获得者决定的,而是由他没有参与、和他无关的社会劳动的发展决定的。真正农业工人的工资被压低到它的正常平均水平以下,以致工资的一部分由工人手中扣除下来,形成租金的一部分,从而在地租的伪装下流到土地所有者而不是工人的手中。
到这里,我已经阅读完《资本论》三卷。从一开始我就带着“很难读”、“肯定读不懂”的想法去阅读,虽然我确实有很多地方都不能理解,但更多的是我感受到了这部著作的魅力。从以往的阅读经验中,我逐渐了解到各个大家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很多人也只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但马克思就犹如站在世界最高峰,为我们揭示和总结了世界运转的规律。我们也应该学习马克思这种宏大的眼界,当我们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不应该只局限于自己的角度。如果多方面考虑,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马克思在本书里的立场是十分鲜明和鉴定的,他对资本家、资本主义的批判充满了力量,令人动容。“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吸吮活劳动才有生命,吸吮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