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在这本书中,作者恩格斯用唯物史观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论述了公有制是如何变成私有制、群婚制如何演变成专偶制、父权制是如何取代母权制、氏族如何演变成国家;分析了国家从阶级对立中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本质特征,指出了国家必将随着阶级的消失和共产主义的胜利而消亡的特征。
最开始,恩格斯论述了家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他指出,家庭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进程,必然要受到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从血缘家庭到专偶制家庭,其实都与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其中,我比较印象深刻地是作者对于婚姻的观点,他认为,婚姻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加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从古至今我们都流传一句话:嫁娶当门当户对,结婚并不单单是双方的情感基础,更多地会考虑到彼此的经济条件。所以只有在经济考虑消除以后,人们的婚姻才是最纯粹的。同时,一夫一妻制并不是文明发展的结果。一夫一妻制同私有制、男权一同产生。父亲需要保证自己的亲生子女继承自己的财富,子女为了继承财富也需要明确自己的父亲,在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母亲为核心的人类世袭制度结束,社会进入父系社会。
接着,恩格斯揭示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过程和消亡趋势以及论述了氏族如何演变成国家。作者论述了雅典国家、罗马国家以及德意志人的国家产生的原因、演变的历程和主要的特点,从而总结出了国家形成的一般规律。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所以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作者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说明它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贫困的哲学》
《贫困的哲学》一书的副标题为《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主要是针对蒲鲁东的思维方式,揭露出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拙劣的搬弄,从哲学和经济学的两个方面揭示出蒲鲁东的双重错误。
首先是哲学方面。蒲鲁东在书中单纯将历史看作是个人理性的演变过程:“对我们来说,社会的历史无非是一个确定上帝观念的漫长过程,是人类逐渐感知自己的命运的过程。” 对此马克思指出:“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方面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极其抽象。” 绝不是蒲鲁东所认为的永恒不变的,所以经济范畴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而历史的更迭必定会演变出适合于当时生产水平的社会关系,范畴、原理及观念也只是阶段性的产物,将经济范畴看作是脱离现实、永恒不变的概念则是十分错误的教条思想。马克思还指出,在社会有机体的问题上,我们要立足于整体性和发展性,才能达到认识的科学性。
其次是经济学方面。蒲鲁东认为,商品价格的变动性,并不根源于作为物品的商品本身,而是根源于从事商品买卖活动的人们的观念。社会财富的各种元素是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合起来组成一个同质的财富整体的,处于这种比例关系中的产品的价值。对此马克思指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
本书的内容对于我而言有些抽象,但是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令我颇有感触。马克思的思想也是在前人的成果上发展起来的,但他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上辨证发展得到了自己的成果。批判和否定对比起接受并认可来说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情,而马克思就是在不断地学习、批判,将理论用于实践,并得到了检验。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保持批判精神、经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