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再进阶|之九:解决“等靠要”,就用这三招

文摘   职场   2024-09-05 07:16   北京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公众号



Part1|第一部分:

病在“管理”,不治将恐深——员工“等靠要”的三个真相

作为管理者,有没有遇到过“等靠要”的员工?坐等上级派活,靠着上级救援,索要各种资源,但折腾了半天,就是没有什么好结果。这还不算完,结果不好,“等靠要”的员工一定理由多多,不是公司产品不给力,就是自己命不好,再不济就是“我也没办法”,反正千错万错都不是我的错。遇到这种情况,管理者着实很窝火。

别着急。因为着急也没用。管理者先要区分清楚,是个别员工“等靠要”,还是几乎所有员工都在“等靠要”?是员工偶尔“等靠要”,还是一直“等靠要”?是有些工作“等靠要”,还是所有工作都“等靠要”?只有区分不同的情况,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对症下药。

其实,个别员工“等靠要”很好解决,选人用人、过程管理、绩效考核、标准化与流程化等等,有一堆方法可以用,只要管理者能过自己那道坎,不当老好人,不搞菩萨心肠,“等靠要”的个别现象,可以被消灭。怕就怕,不是个别员工“等靠要”,而是几乎所有员工都在“等靠要”,而且这种局面不是存在一天两天,早就成为大家的习以为常,这种情况下才是最要命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三个真相:

真相一:文化问题

所谓的习以为常,不就是因为大家都觉得“等靠要”很正常吗?这早已经融入员工的潜意识,只要在这家公司,就是这样做,这样做没毛病,这样做很正确。那为什么会有这种习以为常的文化?一定是从一开始,管理者纵容或者默认了这种行为,比如,当员工遇到工作上的挑战,管理者不是辅导员工提升能力应对挑战,而是总会以“时间紧、任务重”为借口,选择亲自下场,包办所有有挑战性的工作。

一次两次没问题,但时间久了,员工就得到了一个信号:原来,自己可以不用面对挑战性工作,反正关键时刻领导会下场,我只要学会求助、卖惨,并为领导的英明神武点赞就好了。还别说,很多管理者非常享受这一套,员工的一句“领导,你太牛了”,就把自己搞得飘飘然不知所以。这样的行为重复多了,几乎所有的员工都参与进来,“等靠要”的习惯也就形成了。

其实,企业所有的文化问题,都是管理者种下因,然后收获所有的果。这种果,可能是甜的,也可能是苦的。比如,管理者之前给团队种下的职业化、积极主动、对自己负责、对客户负责的因,尽管当时耗时费力,但往往最后的果是甜的;反过来,如果管理者之前给团队种下包办一切、亲力亲为、替员工承担所有挑战、过于在意上下级关系,而不是在意员工成长的因,那么,最后往往会收获“等靠要”的苦果。

真相二:流程与机制问题

如果一家公司的流程制度很复杂,无论什么样的工作推进,只要一进入流程体系,就陷入到层层审批、相互掣肘的瘫痪状态,搞的员工心力憔悴,不是跑这个部门陪笑脸,就是去那个部门求人情,这样的流程机制,早晚会让员工反感和厌倦,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反正推不动,还不如“等靠要”,那么积极主动反而会受伤

为什么一家公司的流程机制会让员工绝望?就这个问题,我还专门在很多公司做过调研与访谈,有两种情况值得管理者警惕。一是公司过于追求安全与合规,哪怕因此耽误效率和成果也在所不惜。其实,追求安全与合规没任何问题,这是所有公司经营的底线。但,追求安全与合规,就不代表一定要耽误效率和成果,一定要让流程复杂到令每个员工都绝望,这其实是另一种懒政,打着安全与合规的旗号,对效率提升和流程优化毫无作为;

第二种情况是,如果一家公司不是客户导向,而是权力导向、上级导向,大概率员工最后会陷入到“等靠要”的工作状态。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这事必须请示上级,必须请圣意裁决,自己可不敢乱做决定,万一错了怎么办,万一不和圣意怎么办,宁肯平庸的“等靠要”,也坚决不敢冒险擅自做主。这种导向,与华为的“让一线指挥炮火”形成了鲜明对比,至于为什么一个组织会陷入权力导向、上级导向,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真相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如果企业文化没问题,如果流程机制不复杂,如果“等靠要”不是所有人,而是个别员工,那么,管理者要反省的,其实是选人用人环节出现了问题。选人环节出现了什么问题?很简单,没选对呀。要承认,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有些人潜意识早就养成了“等靠要”的生活与工作习惯,这种习惯可能他自己都没有觉察到,你把这样的员工请进来,当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所以,那首歌怎么唱来着?给管理者一双慧眼吧,让他提前识别出“等靠要”的员工,在面试环节提升门槛,一开始就选对人,比什么都强;另外,用人环节出了什么问题?有些员工其实并没有“等靠要”的习惯,但为何最后却有“等靠要”的行为?原因之一是,人岗不匹配、能力不能支撑目标达成,在公司又找不到什么工具资源来帮助自己,既然无法解决问题,索性就“等靠要”了,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人性表现,不用上纲上线。怎么办?要么人岗匹配,重新选定工作岗位;要么通过工具资源赋能,降低工作难度,让员工做得到

总之,面对“等靠要”,管理者并非束手无策。

Part2|第二部分:


对症下药,由浅入深——解决“等靠要”问题的三个方案

问题找到了,该如何解决?管理者可以分成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在人的层面解决“等靠要”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叫做“选择比培养更重要”。选的人不对,后面的管理都叫成本;选的人对,后面的管理才叫赋能。选人这一关,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然而,很多管理者会说,业务很忙,正等着用人,哪里有时间在那相面,先进来再说。这话本身没什么问题,如果一开始这样做,也没问题,这本身就是试错和交学费,谁也不能靠面试环节的短短一小时,真正看清楚一个人。

然而,如果每次都这么说,连续几年管理者都强调“先进来再说”,请问有没有问题?当然有问题。总交学费,总试错,总是靠着碰运气来选人才,这种方式完全看缘分,极其不靠谱。所以,一开始做不到精准选人用人很正常,但交完学费、试错几次后,总要有员工画像吧,总要找到识别能“等靠要”风格的面试问题吧,总不能摔倒在同一坑里吧。如果管理者解决了先天的“等靠要”问题,那么,再遇到员工在工作岗位偶尔出现的“等靠要”问题,就相对简单许多,该做示范做示范,该给辅导作辅导,该找资源找资源,个别情况下员工因为工作难度高而出现的“等靠要”可以理解。

换一个角度讲,既然不是所有员工都在“等靠要”,那为何不把优秀员工的做法,标准化、流程化、简单化,然后复制给偶尔想要“等靠要”的员工昵?事实上,降低难度,提升效率,提高绩效,永远都是管理者的必修课。

第二个层面:在流程机制层面解决“等靠要”

前面我们提到过,很多企业的“等靠要”,其实是因为流程机制过于复杂,复杂到员工完全被吞噬,每推进一点点工作,都精疲力尽,还没有真正面对市场的竞争,就已经倒在企业内部复杂的流程与机制上了

比如,多年前,我曾调研过的一家企业,对方最初想让我通过管理咨询与培训,来解决员工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绩效产出不高的问题。然而,访谈和调研之后发现,问题的真相根本就不在员工,而是公司现有的流程和机制过于复杂,无论一开始员工的积极性多高,一旦进入到工作任务的推进环节,就要面临无数的流程机制牵绊,到了A部门,A部门说这事不归我管,建议去找B部门,到了B部门,B部门说,必须先到C部门完成一个什么流程,才能到我们这里。等员工到了C 部门,C部门说,要是没有A部门的签字,这事走不通。

事实上,那家公司早就部署了OA系统,也上了价格不菲的ERP、CRM、HRM等信息化系统,但这么多系统,却无法解决部门扯皮和责任推诿的问题。原因在哪?要么业务流程再造那一关没过,系统归系统,现实归现实,还处于两张皮的状态,要么权力依然在管理者那里,流程和系统就是摆设,真要做事,还得回到人的层面去解决问题。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过一个流程变革的例子,他对主持人说:“我现在要一瓶可口可乐,我只是在你们采访的时候,找他们要一瓶才给我,我在办公室是要不到的。为什么?这个流程不支撑呀,我没有要可乐的权力,那我想要一瓶怎么办?只能自己去买“

任正非这番话,其实是强调要按流程办事,把权力还给流程,而不是握在管理者手中。那些流程和机制无比复杂,让员工在执行中心力憔悴的企业都该反省一下:公司的权力,到底是流程里,还是依然握在管理者的手中

第三个层面:在企业文化层面解决“等靠要”

这一点,需要时间。“等靠要”不是一天养成的习惯,肯定也不是一天解决的。企业文化层面的破局,有且只有一个入口,那就是管理者的以身作则。从一件事开始,不再包办一切,不再任何事都要亲力亲为,不要总是替员工迎接挑战,改变总要从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开始,不然,就会陷入到道理都对,但就是无法改变的困境

一旦有了行为上的改变,接下来才会有加速,而激励和标杆的方式,其实更适合加速阶段。要激励那些没有“等靠要”的员工,要把那些积极主动担责的员工的树为标杆,要反过来惩戒“等靠要”的行为等等。在这方面,管理者面临勇气时刻,那就是敢不敢牺牲当前的表面和谐关系,敢不敢驱动团队进入挑战区,敢不敢在员工逃避的时刻指出问题,并坦然面对员工的指责等等。这其实是管理者领导力的考验,不仅仅是面对员工的“等靠要”,还要解决其他各种团队管理中的疑难杂症。

Part3|第三部分:


冰山之下,借事修人——“等靠要”背后的管理者领导力再进化

“等靠要”只是症状和现象,管理者的领导力才是真因。更进一步,从解决“等靠要”问题出发,如何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力,我有三个建议给到大家:

一是勇气问题

哎,不是说领导力吗,怎么到勇气了?您没听错,不要被那些有关领导力的模型、框架、逻辑体系、工具与方法等所吓倒。对管理者而言,关于领导力的知识与方法,并不难获得。但为什么看了那么多领导力的书,学了那多么领导力的课,可领导力未见得有半分提高?其实,就是著名思想家、被誉为孔孟之后,又一位儒家至圣先师的王阳明先生提到的知行合一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让知道这件事成本极低、触手可及,但知道只是第一步,更何况还有真知和假知,真正的难点在于行。而在行的那一刻,很多管理者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不清楚该如何行的问题,而是敢不敢行的问题,勇气才是真问题。比如,公司要变革,要创新,要改变当前的组织架构,要改变利益格局,这个时候,敢不敢触动当前的利益格局,敢不敢当别人眼中的“坏人”,敢不敢打破当前的和谐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勇气问题。至于采取什么方式来推动变革,是走三步退两步,还是先边缘再中心,还是先局部再整体,其实才是第二步的策略问题,第一步首先是勇气和决心。

面对“等靠要”这件事,敢不敢指出来,敢不敢推进变革,敢不敢先打破现状等等。没有第一步,剩下的都是迂回,并不解决根本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关键时刻,敢于抉择的勇气,才是优秀领导者的稀缺特质。有人说,勇气怎么来?难道又回到领导力是天生的,这个逻辑?事实是,我们要承认,很多管理者的领导力特质,可能就是天生的,天赋神力当然没问题。但就此就认为,管理者的勇气问题无法培养,也是有问题的。

特别是对于那些资深管理者而言,角色职责可以让他有勇气,绩效考核可以让他有勇气,组织氛围与文化可以让他有勇气,过去那些被打脸的刻骨铭心,可以让他有勇气。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勇气这问题,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如果再不行,恐怕他的上级就痛苦了,该换换位置了;

第二,光有勇气不行,还得有方法和策略

如果勇气等于蛮干,效果肯定不会好。管理者如何才能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有三个因素很关键,一是洞察,二是抉择,三是路线图。首先是洞察,如果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团队的“等靠要”现象是个问题,没有这种敏感度,无法看清“等靠要”现象背后的真因,不会到流程、机制与文化去看问题,那么,所谓的领导力,根本就无从谈起。

这一点,对于管理者至关重要。在过往关于管理者领导力的咨询与培训过程中,我曾多次碰到过这种问题,管理者停留在现象本身,也很有勇气去解决问题,但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后不仅没能解决“等靠要”问题,反而影响到业务基本盘,对组织伤害很大。从这个角度而言,管理者要训练自己的洞察力,要刻意练习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不住真问题,勇气无用武之地;

其次再说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到底该选哪一条,如果说洞察的关键在于透过选择看本质,那么抉择的关键在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不贪婪、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懂得选择与放弃,懂得此时此刻,到底该选哪一个。以刚才提到的“等靠要”为例,不是在洞察之后,把各种可能的选项都试一遍,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而是基于组织发展阶段,基于当下的主要矛盾,基于业务发展状况,可能选一个最保守的,也可能选一个最激进的,甚至还可能选择再等等,因为时机不到。这种在洞察之后,面对多个选项时的抉择能力,对管理者非常重要;

另外,再说路线图。洞察到真问题,作出关键抉择,那么接下来,就要根据抉择的目标,设计出实施路线图,每一步做什么,可能遇到什么问题,遇到反弹怎么办,所推进的政策和措施不见效怎么办等等。路线图的本质,是仗还没打,仗已打完,如何步步为营,如何通向终点,需要哪些创新和改变,这一步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经验。所以,千万不要以为,领导力就是讲道理,就是画饼激励人心,那远远不够,如果总是打不了胜仗,哪里来的领导力?

三是借事修人,借问题建文化,借问题建体系

对组织而言,文化是什么?根据企业文化理论之父沙因的观点,企业文化分三个层次,分别是团队成员的基本假设与群体认知、使命愿景与价值观,以及最外层看得见、摸得着的员工行为表现、环境氛围与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团队成员的基本假设与群体认知。

举个例子,如果团队成员都认同“以客户为中心”的基本假设,那么,他的日常行为表现,一定会贯彻“以客户为中心”,公司的流程、制度与体系,一定会指向“以客户为中心”。但如果公司文化强调的是“以客户为中心”,而团队所有成员的表现,却是以上级为中心,这说明什么?首先说明员工根本不相信所谓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假的,说的和做的完全不一样。现实中,那些以客户为中心的员工,没什么好回报,反而是那些以上级为中心的员工,吃香喝辣。

其次也说明,在“以客户为中心”这件事上,企业没有形成群体认知共识,企业文化的基本假设不成立。回到“等靠要”这个问题上,很多管理者很奇怪,公司的企业文化中,明明强调职业化、专业化,明明强调积极主动,但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员工“等靠要”?答案是:员工压根就不相信什么积极主动,不相信职业化、专业化,或者说,过去那些曾经积极主动的员工,曾经追求职业化、专业化的员工,反而成了活最多、最累、承担责任最大、激励最少、挨骂最多的员工,而那些采取“等靠要”的员工,过的还不错。这就是企业文化出了问题,也是管理体系出了问题。

怎么办?借事修人,借问题建文化,借问题建体系。通过对“等靠要”问题的解决,重塑企业文化,重建管理体系,这才真正检验管理者的领导力。

(全文完)


▲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视频号

转型刚刚好 热点文章
TOP1:中层再进阶|之一:“内卷”时代的管理之道
TOP2:真相来了|华为的战略“阳谋”:鸿蒙智行,驶向何方
TOP3:中层再进阶|之二:管理者的善解人意,为何换来伤痕累累(附解决方案)
TOP4:中层再进阶|之七:管理者如何走出“越勤奋越低效”的陷阱
TOP5:真相来了|雷军的第三次转型:小米SU7“满月”记
TOP6:中层再进阶|之三:没有认同和信任,莫谈长期主义(附解决方案)
TOP7:方案来了|高处要胜寒:“一哥”比亚迪要过三道坎
TOP8:中层再进阶|之四:优秀的管理者不“烂尾”(解决方案)
TOP9:中层再进阶|之六:别做“二传手”式的管理者
TOP10:中层再进阶|之五:从“无招”到“有招”,高效管理者的“三板斧

转型新观察  热点视频
TOP1:“懂王”领导力: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TOP2:Open AI开除创始人,董事会里硝烟弥漫
TOP3:八年内送人类上火星,马斯克要建月球基地
TOP4:萝卜快跑来了!司机会失业吗,我们该恐慌吗
TOP5:京东变法记(下):京东的三大变革
TOP6:苹果放弃“造车”?这可能是个误会(上)
TOP7:Sora不是视频工具,而是产业革命(之一)
TOP8:遇到责任先推诿,这样的员工怎么管(上)
TOP9:MEGA这场仗,理想要打赢(上)
TOP10:自动驾驶,将是一场遭遇战

管理麻辣烫  TOP 10 视频
TOP1:战略解码不复杂,三个抓手是关键
TOP2:目标刻在钢板上,计划写在沙滩上
TOP3遇到“等靠要”员工,管理者该怎么办(中)
TOP4:从管理向经营转型,三个策略非常重要
TOP5:警惕职场更年期,三个策略来应对
TOP6:方向只能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TOP7:业务创新无响应,团队沉默为哪般
TOP8越勤奋的管理者越低效?(上)
TOP9:要远离大公司病,字节跳动有三招
TOP10: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聚焦目标避免花心

管理避坑指南  TOP 10 视频
TOP1:授权这事不简单,先过自己那道坎
TOP2:新员工留不住,真的是因为薪资低?
TOP3:怨天怨地怨空气,为何总是外归因
TOP4:新年又定新目标,讨价还价为哪般
TOP5:绩效面谈有障碍,根源还在面谈外
TOP6:警惕管理近视症,资源导向打胜仗
TOP7:复盘不是走过场,表面文章没效果
TOP8:争功诿过伤团队,透支信任难复原
TOP9:潜力要变真绩效,人岗匹配是前提
TOP10:总有员工想躺平,不想进化是假象

转发,点赞,在看,一起“转型刚刚好”

转型刚刚好
杨继刚,企业转型专家,15年企业总经理与中高管实践。《哈佛商业评论》《清华管理评论》撰稿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专栏作家,畅销书《中层再进阶》《上任第一年》作者,为苹果、三星、小米、壳牌、蚂蚁集团、新浪微博、中信、中船、吉利等上百家企业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