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来了|逆势突围:行业下行期的企业四大增长路径

文摘   职场   2024-09-23 07:16   北京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公众号



时间又过去3/4,今年你的企业“收成”如何?


过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今年则是“难言欢乐都很愁”。调研走访了很多企业,当前的普遍情况是:订单在缩减、需求在萎缩、新市场拓展效果有限,原有的市场基本盘也都出现了各种“告急”的信号。一些企业家告诉我:内心其实很明白,当前的行业增长逻辑变了,但问题是,对本企业而言,新的增长之道还未找到。


当然,市场并非万马齐喑,有些企业如枯木逢春,高增长势如破竹。比如,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特斯拉、比亚迪、理想、问界、小米、小鹏以及吉利、奇瑞、长城等企业,正创造新的销量或利润记录;早已分家的东方甄选与宇辉同行,也成为直播电商领域的领先者,其销量仍在不断的打破记录;国内大模型领域的月之暗面、百川智能、云从科技等公司,与大洋彼岸的Open AI正在成为各自市场的主力;还有无数AI与自动驾驶领域的科技独角兽、制造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那些很多人叫不出名字,但却是各行各业持续增长的“隐形冠军”企业,他们的增长从未止步。

其实,很多企业都明白,即便没有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自己所处的行业也都会有周期性波动。大多数行业都会经历形成期、野蛮生长期、繁荣发展期、深度调整期、衰退分化期、复苏或新一轮发展期。没有企业不喜欢行业上升期,连周围的空气都分外香甜,到处都是增长的机会,业绩还可以掩盖企业的很多问题,扩张、融资、上市,才是正经事,根本不用担心增长问题。然而,上帝是公平的,既然能享受行业高增长时代的红利,也要扛住行业下行期的生存危机。对于改开时代成长起来的企业而言,彷佛增长才是天经地义,下滑就不应该存在。其实,更多的企业家明白,创业打拼这些年,外部环境总在变化(也包括营商环境),“总是被折腾”可能是常态。用马云的话讲,这应该算经营企业的前提条件。但市场规律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必须要面对行业深度调整期,甚至还要在行业下行期实现增长,这四大增长路径或许可以给企业一些启发:

Part1|第一部分:

行业下行期增长路径之一‍‍:练内功——降本增效

提到降本增效,很多人会不屑一顾:这算哪门子增长路径?其实,降本增效是手段,提升企业内功才是根本。对于传统企业,降本增效的关键,可不仅仅是生产制造成本那么简单,更在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尤其是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谁能降低成本,谁能提升效率,谁才能赢得用户和市场。无论是零售行业大名鼎鼎的Costco,还是汽车业的丰田、代工之王“富士康”,凡是能做到质量好、成本低、客户持续买单的企业,在降本增效方面,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比如,丰田曾提出“从干毛巾拧出水来”,其所创立的丰田生产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涵盖了及时化(JIT)、自动化、看板管理、标准作业、精益化等多种管理理念和工具方法,也是其成为燃油车时代全球“一哥”的竞争力所在。

这两年,不仅是传统企业强调降本增效,包括华为、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美团等在内的科技互联网企业也在提降本增效。常见的降本增效方法主要有:一是采用自动化技术,如自动化生产线、物联网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二是优化供应链管理,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拧干”多余的成本和费用;三是流程优化和再造,化繁为简,不断提升对客户的响应速度,精简无效的流程;四是通过采取新工艺、新技术、新工具、新系统,直接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不断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五是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与管理成本,尤其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各种政治内耗,这类成本往往比生产制造成本高得多;六是团队的认知和观念,如果总是坚持“过去就是这么做的”,不学习、不提升,行业的优秀做法也无法引入到企业,这种固守过往的工作方式,将是公司最大的隐性成本。

Part2|第二部分:

行业下行期增长路径之二:要深耕——再差异化

越是行业下行期,客户的要求越高,花钱越“抠门”。这个时候,卷是必然的,只不过,除了不断的降本增效外,还可以采取垂直深耕的方式,让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更专业,更能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不仅能满足客户需求,还能超越客户期望。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对客户需求的理解越深、相关技术和解决方案的水平越高,就越能让客户买单。同时,任何时候,避开红海(同质化市场)选择蓝海(差异化市场)都是企业增长的上佳选择。为此,企业需要进行更精准的客户画像,将客户需求再细分,找到新的需求增长点,不断发掘新的市场机会,才能帮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比如,传音手机针对非洲用户的产品功能差异化策略,结合了当地用户的自拍痛点问题;针对年轻化与国潮的兴起,凉茶市场领导者加多宝推出了12个城市罐系列,将城市之美与东方味道相结合,向世界再一次展示中国品牌的创新与活力。

企业如何做深耕,如何推进差异化战略?首先是细分市场需求,发现新的用户痛点,对市场和产品进行再定位;其次,分析竞争对手情况,结合未满足的用户需求,选择差异化战略的落脚地;接下来,企业要制定差异化战略,包括产品差异化、营销差异化、渠道差异化、服务差异化、运营差异化等等,基于差异化战略重新配置资源;最后是实施差异化战略,根据市场反馈不断调整和纠偏。有的时候,企业要接受被市场“打脸”,毕竟,用户为此而买单的差异化,与企业一厢情愿的差异化,并不完全是一码事,那种想当然、完全从企业出发的差异化,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一地鸡毛——不要为一个不存在的市场和用户需求去搞差异化。

Part3|第三部分:

行业下行期增长路径之三:做创新——逆势突围

对企业而言,什么样的增长战略,可以永葆青春?当然是创新。创新可大可小,小到对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改善,大到颠覆现有的行业游戏规则,甚至再造一个新行业,这都叫创新。当然,如果你的企业能像苹果乔布斯改变手机行业,特斯拉马斯克改变汽车行业那样的话,你就可以颠覆整个行业,成为新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但这谈何容易,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创新,围绕某个用户痛点的微创新,才是创新的常态——小范围、低成本、高效率的创新。尤其是在行业下行期,找到那些未被满足的客户需求,不断改进现有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改进现有的商业模式,才是货真价值的创新。

比如,为了解决电动车冬季续航衰减问题,特斯拉开发了热泵系统来替代空调加热,在传统热泵的运行原理基础上,经过技术层面的微创新,利用外界自然能(空气)、电机与电池的余热来进行制热,让座舱升温更快、加速补能、提升续航;再比如,微软推出的Surface平板电脑,将平板电脑的便利性与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力属性合二为一,这种创新也带动了整个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变革;而谷歌的AdWords广告服务,则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领域的微创新,通过关键词匹配的额方式,将广告和用户的搜索结果关联起来,让广告更精准。事实上,企业并不缺少创新的方法,但恰恰缺少的是创新的勇气,以及对创新的持之以恒。尤其是那些微创新、小创新,让更多员工参与进来,企业的创新才有可能百花齐放。

Part4|第四部分:

行业下行期增长路径之四:交朋友——建同盟军

为什么行业下行期,企业更要学会交朋友?答案是:抱团取暖。毕竟,大家遇到的问题是相同的,都需要面对困难和挑战,都需要克服过往的发展瓶颈。这个时候,多交朋友,建同盟军,比一个企业单打独斗强的多。通过共享资源、共担成本、共同抵御风险、共同开发市场的方式,提升企业在行业下行期的竞争力。比如,华为的军团模式,选择与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发行业市场,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这就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也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很多国内企业的联合“出海”模式,针对海外某个区域的细分市场,一定制定解决方案,提供可供客户选择的多样化产品和服务,共享当地的渠道和服务网络,这就大大降低的前期的投入成本,分担了市场风险,也共同做大了蛋糕。

如何交朋友?除了利益视角的考量外,企业还应该考虑几个关键点:一是使命、愿景与价值观观层面,双方是否志同道合,是否有共同的理想,如果相互之间价值观不认同,这样的朋友难长久,顶多算狐朋狗友;二是业务之间的互补性,如果互补性强,能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这样的组合一定是双赢。反之,如果业务之间缺乏互补性,甚至是相互替代关系,那么结合到一起就非常考验彼此的勇气;三是开诚布公,提前设定底线和规则,哪些情况下“散伙”,哪些情况下暂停合作,把丑话说在前头,才能避免恶性冲突。

其实,对那些优秀企业而言,行业下行期恰恰是逆势扩张、网罗英才、提升内功、扩大规模的好时机。说到底,行业周期有高有低,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持续提升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在任何时候,都围绕客户价值做创新、做优化、做改进,唯有这样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

(全文完)


▲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视频号
转型刚刚好 热点文章
TOP1:中层再进阶|之一:“内卷”时代的管理之道
TOP2:真相来了|华为的战略“阳谋”:鸿蒙智行,驶向何方
TOP3:中层再进阶|之二:管理者的善解人意,为何换来伤痕累累(附解决方案)
TOP4:中层再进阶|之七:管理者如何走出“越勤奋越低效”的陷阱
TOP5:真相来了|雷军的第三次转型:小米SU7“满月”记
TOP6:中层再进阶|之三:没有认同和信任,莫谈长期主义(附解决方案)
TOP7:方案来了|高处要胜寒:“一哥”比亚迪要过三道坎
TOP8:中层再进阶|之四:优秀的管理者不“烂尾”(解决方案)
TOP9:中层再进阶|之六:别做“二传手”式的管理者
TOP10:中层再进阶|之五:从“无招”到“有招”,高效管理者的“三板斧

转型新观察  热点视频
TOP1:“懂王”领导力: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TOP2:Open AI开除创始人,董事会里硝烟弥漫
TOP3:八年内送人类上火星,马斯克要建月球基地
TOP4:萝卜快跑来了!司机会失业吗,我们该恐慌吗
TOP5:京东变法记(下):京东的三大变革
TOP6:苹果放弃“造车”?这可能是个误会(上)
TOP7:Sora不是视频工具,而是产业革命(之一)
TOP8:遇到责任先推诿,这样的员工怎么管(上)
TOP9:MEGA这场仗,理想要打赢(上)
TOP10:自动驾驶,将是一场遭遇战

管理麻辣烫  TOP 10 视频
TOP1:战略解码不复杂,三个抓手是关键
TOP2:目标刻在钢板上,计划写在沙滩上
TOP3遇到“等靠要”员工,管理者该怎么办(中)
TOP4:从管理向经营转型,三个策略非常重要
TOP5:警惕职场更年期,三个策略来应对
TOP6:方向只能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TOP7:业务创新无响应,团队沉默为哪般
TOP8越勤奋的管理者越低效?(上)
TOP9:要远离大公司病,字节跳动有三招
TOP10: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聚焦目标避免花心

管理避坑指南  TOP 10 视频
TOP1:授权这事不简单,先过自己那道坎
TOP2:新员工留不住,真的是因为薪资低?
TOP3:怨天怨地怨空气,为何总是外归因
TOP4:新年又定新目标,讨价还价为哪般
TOP5:绩效面谈有障碍,根源还在面谈外
TOP6:警惕管理近视症,资源导向打胜仗
TOP7:复盘不是走过场,表面文章没效果
TOP8:争功诿过伤团队,透支信任难复原
TOP9:潜力要变真绩效,人岗匹配是前提
TOP10:总有员工想躺平,不想进化是假象

转发,点赞,在看,一起“转型刚刚好”

转型刚刚好
杨继刚,企业转型专家,15年企业总经理与中高管实践。《哈佛商业评论》《清华管理评论》撰稿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专栏作家,畅销书《中层再进阶》《上任第一年》作者,为苹果、三星、小米、壳牌、蚂蚁集团、新浪微博、中信、中船、吉利等上百家企业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