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公众号
这个周末,除了“狂飙猛进”的大A股外,最大的热点,当属国资委最新的表态。
在刚刚结束的国企改革深化行动第三次推进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宏志表示:到2025年,国有企业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要清晰界定“退出”标准,用好绩效考核结果,进一步规范退出的情形,不能用违法违纪、到龄退休、主动离职等替代业绩考核不合格的“退出”。关于这件事,我有三点观察和大家分享。
第一,早在2016年,在国资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形成中央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
既然是“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显然就包括这次会议提到的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问题。可见,这次表态依然是老话重提,能不能落实才是真问题。
因此,这次推进会上最重要的那句话是“要防止只有制度、没有动作,原则上所有中央企业都要在年底前真正行动起来”。动起来、动真格、动考核,才是这次推进会的意图所在。
第二,从当年朱总理提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十六字国企改革方向开始,国企改革这件事已历时30余年。
改革成果如何?社会评价如何?身处国企改革中的管理者和员工感受如何?其实大家内心都有一杆秤。真正的灵魂之问是,入选世界500强榜单的国企越多,就代表国企改革成功吗?在“既要又要还要也要”的国企定位中,如果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该如何抉择?国企职业经理人机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效果如何?国企该如何处理与民企的竞争关系,在很多领域如何避免“与民争利”的问题等等。
要回答这些问题谈何容易,这也是国企改革推进曲折、执行环节不断遇到各种现实挑战和问题的根因所在。
第三,某种程度上讲,国企改革其实是当年国家层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或者说,国企改革是正在进行中的“告别计划经济,推进市场经济”的一个样本。
很多国企内部,既有非常市场化的业务部门,也有仍然停留在“准计划经济”状态的职能部门。听谁的,其实是改革的首要问题。听市场的,听客户的?还是听领导的,听权威的?业绩怎么来?如何激励优秀人才?要不要拉开收入差距?真的要打破大锅饭吗?对绩效考核的硬约束机制真的建立了吗?遇到变革阻力,是选择先放一放还是勇于挑战现状?是先从管理者层面刀刃向内,还是在员工层先行先试?
说到底,改革需要勇气,包袱太多很难下定决心,这不是光有情怀就能解决的。要推进国企改革,既要有勇气,更需要智慧。对此,您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言。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