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讲到的是货币和商品,也可以理解为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商品有其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就使用价值而言,有意义的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价值量而言,有意义的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各种商品应该是等量的价值。价值商品货币都是现代社会所熟知的概念,究竟是如何形成?这样发展如何有这种规律?为什么物与物之间可以进行交换?以及资本是如何运作的?马克思对其进行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及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在第一卷中马克思也提到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提它的两个公式,第一个是W-G-W,第二个是G-W-G,这是商品流通的一个规律。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的劳动。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劳动过城市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化的一般条件是制造使用价值有目的的活动,为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劳动力和土地也成为资本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劳动力的再生产实际上是资本本身再生产的一个因素,因此资本的积累就是无产阶级的增加。
在资本论的第二卷中讲货币流通的实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工人是如何进行劳作,而同时资本又如何进行增值,对资本的流通进行了描写。资本是按照时间顺序,通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两个阶段完成运动的资本在生产领域停留的时间是他的生产时间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是他的流通时间,所以资本完成它循环的全部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作为流通过程是简单商品形态变化的过程。资本家对工人不是简单的剥削,在压榨工人时,其中工人要承担资本家在商品流通中所预估的风险,包括固定资本及生产资料的投入,劳动生产时间,以及流动周期。但资本家要想让商品流通起来就要制造需求,所以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分别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每一个部类的资本都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资本把剩余价值作为他的商品的组成部分投入流通,并将货币作为收入的形式存在于自己手中。储存于自己手中的货币叫做货币贮藏在信用制度下,这些可能的资本,由于他们继续在银行的手中成为可供支配的资本,可贷资本。
在第三卷中讲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资本生产的实质是一个价值额投入流通是为了从流通中取出更大的价值额,以此来实现资本的流通。资本有一种趋势要在直接使用活劳动时把它缩减为必要劳动,并且利用劳动的各种社会生产力来不断缩减生产产品所必要的劳动,同样还有一种趋势要在最小经济条件下使用这种已经缩减到必要程度的劳动。资本主义生产的三个事实是,第一,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第二,劳动本身由于协作分工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而组织成社社会劳动。第三,世界市场的形成。
在马克思论述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时,将资本的构成的要素分为劳动、商品与货币。商品是人类需要的对象,是最广义的生活资料,资产阶级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但每个商品具有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无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变化,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内容。而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人消耗劳动的结果,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是具体的和特殊的劳动。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是抽象一般的劳动,表现在交换价值中的劳动可以叫做一般人类劳动。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条件是劳动的社会规定的,个人的劳动要成为交换价值,就必须成为一个一般等价物,也就是必须使个人的劳动时间表现为一般劳动时间,而个人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就是社会为生产一定使用价值满足一定需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来决定的。
商品生产出来后会进行交换或流通,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货币,货币是商品在交换过程本身中形成的商品交换价值的结晶,是一种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的商品交换价值。货币中产生的价值尺度是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体现的,此外,商品在流通过程中表现出两种不同形式的循环分别是W-G-W和G-W-G,在这个表达式中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在第一个循环中是为了货币换商品而把商品换成货币,主要是为了买而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分为许多次新的商品形态变化或许多偶然并发生彼此连接的买卖集合,在这个过程中,货币表现为是商品的流通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