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锌鹏 | 《乌合之众》《街角社会》《个体的社会》《论文明、权力与知识》读书报告

文摘   2024-12-07 10:00   贵州  

《乌合之众》是社会心理学经典著作,作者勒庞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了群体行为的特征与机制,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群体心理及运动的规律。书中的“群体”并非普通意义上的人群,而是特定环境下,由个体组成但表现出全新特性的“心理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个体理性与个性消失,思想与情感转向同一方向,群体行为受到无意识力量支配,表现出情绪化、冲动、盲从与偏执等特质,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

勒庞认为,即便是知识分子组成的群体,在非专业领域的讨论中,所做决策与普通人并无本质差异,难以避免“群体降智”的特征。他还深入探讨了领袖的作用,指出领袖通过煽动情绪、简化问题、利用暗示和象征等手段,引导群体行动,使群体产生盲目崇拜和高度服从。这种现象在宗教、政治、商业等领域均有显现。

本书提醒读者正视群体行为的潜在风险,理智看待群体决策与观点,同时保持个体理性,避免被群体心理所左右。勒庞通过对群体复杂性的深刻剖析,对理解现代社会的群体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这是一本非常生动的书,书中的人物和事件真实而又有吸引力,怀特是以波士顿北区的一个意大利移民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研究,真正参与到其中,从而得到了大量丰富而又真实的资料,展示了当时的那些边缘群体和地区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

本书打破了我们固有的刻板印象,那就是贫民区伴随混乱无序等一系列负面词语的,通过怀特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科纳维尔它的社会组织,它的社会结构是由大人物小人物和搭建这两者之间沟通桥梁的中间人物组成,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个人关系的等级制,其基础则是一系列的相互义务,科纳维尔的问题不在于它没有组织,而是在于它本身的社会组织未能与它周围的社会结构融为一体。

怀特深入街角,通过多克参与到了街角帮,慢慢融入了当地的社会网络中,接触到了街角青年,男大学生,非法团伙成员以及当地的一些政治人物,通过与其中的非正式组织的领袖形成良好关系,真实再现了当地的一些情况,即便出版后此书并不能得到书中所有人物的认可,但是他们也并未否认这些研究的真实性。怀特的这种研究方法开创了参与观察法在社会学研究的先河,具有深远的影响。



《个体的社会》主要探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强调打破个体与社会对立的传统观念,认为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埃利亚斯通过“砖与房屋”“网状编织物”等比喻,指出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联系而存在,社会规则也离不开个体的支持。个体的独特性和社会的共性是在社会集体中共同生成的,社会既产生一致化,也促进个体化。 
 
第二编以“沉思的石像”寓言为引,分析现代人受限于视觉、听觉等间接体验,而肢体活动的快乐被抑制。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个体逐渐成为能够独立决策的存在,同时也承担了更多自我规范的要求。人的行为越受知识和规范约束,差异性就越大,个体化程度也越高。 

第三编讨论了“自我—认同”与“我们—认同”的动态平衡。在早期社会,部落和族群的团结使“我们—认同”占主导,而现代社会更强调“自我—认同”的价值。但“我们—认同”仍在国家、民族等集体层面得以强化,特别是在战争等历史事件的推动下。 
 
埃利亚斯还提到“习性的滞后效应”,即传统习俗在社会发展中的延续,这提示我们在关注现代化的同时,也应反思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更新。全书揭示了个体化与社会化的相辅相成,为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个体与集体关系提供了深刻视角。 



《论文明、权力与知识》全书围绕文明、权力与知识三个主题展开。埃利亚斯对文明的研究尤为经典,他认为文明进程是人类行为和情感朝特定方向变化的结果。这一过程并非理性或计划的产物,而是由分工细化、货币产生、国家形成等无意识因素推动。文明既非纯理性也非非理性,而是由社会关系网络自动运作的结果,其进程没有起点,也无终点。埃利亚斯强调,理性化仅是文明进程的一部分,而非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关于权力,埃利亚斯提出,权力不是某人独占的护身符,而是人际关系的结构性特征,始终存在不平衡且具流动性。权力通过社会网络体现,其动态性贯穿于国家、阶级和集团等权力主体的演变过程。埃利亚斯的分析突破了传统静态视角,揭示了权力关系的复杂性。

知识的传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埃利亚斯指出,人类通过代际学习不断认识自身,从自然现象的研究中获得关于自我和世界的确定知识。随着自我意识的提升,我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逐步攀登自我认知的新高度。这种关于文明、权力与知识的深刻洞察,使得埃利亚斯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