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基丙烯酸酯栓塞法治疗CEAP-6患者穿通支静脉功能不全的单中心临床体会

学术   科学   2024-07-04 18:15   北京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根据CEAP分类,最严重的分期为CEAP-6阶段,其中包括活动性下肢静脉溃疡(VLU)。在确定穿通支静脉(IPV)功能不全与 VLU 之间的关系后,治疗方法经历了从IPV手术结扎到内镜深筋膜下交通支离断术(SEPS)的发展。然而,随着超声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SEPS 随后被诸如 RFA、EVLA、硬化疗法和氰基丙烯酸酯封堵技术等微创技术所取代。

对于处在愈合(CEAP-5)或活动性溃疡区(CEAP-6)相关的孤立性穿通支静脉患者,除标准的压力治疗外,还建议对穿通支静脉进行消融,以促进静脉溃疡的愈合并预防复发。尽管热消融技术可以成功地治疗 IPVs,但其操作需要在麻醉下进行,并且存在神经损伤的风险。

氰基丙烯酸酯是一种已经应用多年的用于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液体栓塞剂。由于该方法不需要热能,因此避免了神经热损伤的风险。

本研究通过对进行至少三个月压力治疗和伤口护理后VLU仍无改善的CEAP-6患者进行评估,以了解采用氰基丙烯酸酯进行静脉内封堵IPV后,患者VLU的愈合情况。













研究精要



01

研究通过对187名接受氰基丙烯酸酯IPV闭合的CEAP-6患者进行术后12个月的跟踪研究发现,IPV闭合以及VLU的愈合率高达87.1%。磁瓦,通过ROC分析,该研究还预测了穿支静脉在术后保持开放的可能性,发现在患有糖尿病的个体中,IPV保持开放的可能性较其他患者高3.4倍,当平均穿支静脉直径每增加1mm时,IPV保持开放的可能性高9.36倍。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从17.85分降至8.03分,并且没有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01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至2021年期间,187例因腿部静脉溃疡而接受氰基丙烯酸酯封堵穿通支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所有出现VLU的患者均接受深静脉和浅静脉系统以及穿支静脉的常规静脉多普勒超声(DUSG)检查。对于直径至少为3.5mm且反流持续时间至少为 500ms的穿支静脉被认为是功能不全。研究记录了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时穿通支静脉闭合情况、溃疡直径以及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数据。根据术前溃疡直径和穿支静脉平均直径,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分析估计术后穿通支静脉不闭塞的概率,同时还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与穿通支静脉不完全闭合相关的危险因素。


02



研究结果






患者基线特征


研究对187例患者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女性61例(32.6%),男性126例(67.4%)。在术后12个月时,163例患者(87.1%)实现了IPV闭合以及相关VLU完全愈合。所有患者的术后溃疡平均直径(0.28±0.77cm2)均术前溃疡平均直径7.20±3.48cm2显著降低(P<0.001)。穿通支静脉平均治疗数为3.5±1.01条,平均直径为4.09±0.41mm。详见表1。

表1:患者社会人口学、临床特征描述性统计及术前、术后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比较结果。



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觉异常或新发深静脉血栓。有7例患者的干预部位出现静脉炎,但经过抗生素治疗后炎症消退。统计分析显示,患者术前VCSS评分(17.85±3.06)较术后(8.03±3.53)显著降低(P<0.001,图1-a,表1)。

图1:A.箱线图显示术前和术后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分布;B. ROC曲线显示术前溃疡直径和平均穿通支直径参数在估计穿支静脉术后保持开放方面的成功率。

经过术后12个月的随访,穿通支静脉未闭合(n -OPV)的患者(n=24)和穿通支静脉完全闭塞(OPV)的患者(n=163)的人口学统计结果和临床特征比较见表2。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BMI、性别、吸烟、糖尿病、既往隐静脉手术、深静脉血栓病史均无统计学差异。N-OPV患者术前平均溃疡直径(13.77±1.78cm2)显著高于OPV患者术前平均溃疡直径(6.24±2.47cm2)(P<0.001)。N-OPV患者的平均穿通支静脉直径(4.45±0.41mm)显著高于OPV患者(4.04±0.38mm)(P<0.001)。

表2:穿通支静脉闭合与非闭合的危险因素比较的统计学结果。

通过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以确定通过对术前溃疡直径和平均穿支静脉直径进行ROC分析确定的截断值的成功率,以预测穿支静脉是否可能保持开放,并在表3中呈现。根据ROC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溃疡直径和平均穿通支静脉直径在预测穿通支静脉是否保持开放方面分别具有高度和中度显著性(AUC=1(1-1),AUC=0.789(0.704-0.874),表3)。术前将11.25mm确定为溃疡直径的截断点的分类成功率为100%敏感性(95%CI:83-100),100%特异性(95%CI:97-100),100%准确性。确定的平均穿支静脉直径4.15截断点的分类成功率为66.7%敏感性(95%CI:44.7-83.6),79.1%的特异性(95%CI:71.9-84.9)和77.5%的准确性。预测穿支静脉是否保持开放的术前溃疡直径和平均穿支静脉直径的ROC曲线见图1-B,显示截断点成功的箱线图见图2。此外,根据ROC分析获得的截断点的分类成功结果见表3。

表3:术前溃疡直径与穿通支平均直径预测穿通支静脉通畅的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及似然比(+)值。ROC分析确定截断值在预测穿通支静脉保持开放方面的成功率。

图2:箱形图显示术前溃疡直径和平均穿通支直径在估计穿通支静脉术后保持开放时通过ROC分析确定的截止点的成功率。


为确定影响穿通静脉不完全闭合的危险因素,研究进行了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给出了每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的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见表4)。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性别、吸烟、既往大隐静脉手术史、DVT病史、DVI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MI、DM和平均穿通支静脉直径的影响在P<0.15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141,P<0.001)。其中BMI的OR(95%CI)为1.26(1.02-1.56),DM的OR(95%CI)为2.07(0.78-5.48),平均穿通支静脉直径的OR(95%CI)为7.59(2.99-19.21)(表4)。在单因素分析中,BMI、DM和平均穿通静脉直径的影响在P<0.15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多因素分析中,BMI的影响在P<0.05水平上无统计学意义(P=0.139)。因此从模型中排除BMI后得到的最终模型结果来看,DM的存在使穿通支静脉保持开放的概率增加了3.4倍(95%CI:1.11-10.44)(P=0.032)。平均穿通支静脉直径每增加1mm,穿通支静脉术后保持开放的概率增加9.36倍(95%CI:3.47-25.29)(P<0.001)。

表4: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确定了预测穿通支静脉保持开放的有效危险因素。


03



结论




研究表明,对CEAP-6患者进行氰基丙烯酸酯封堵功能不全的穿通支静脉的治疗是有效、安全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研究结果支持氰基丙烯酸酯封堵穿通支静脉可能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一个有价值的选择。


文章来源:

U. Türkmen, Single-Center Clinical Experience of Cyanoacrylate Embolization Method for Incompetent Perforating Veins in Treating CEAP-6 Patients,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Venous and Lymphatic Disorders (2024), doi: https://doi.org/10.1016/j.jvsv.2024.101939.

翻译

文鑫

硕士研究生在读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往期回顾


PREVIOUS REVIEW

氰基丙烯酸酯胶封治疗大隐静脉功能不全新手术技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病理分型及诊断


一键进入血管和介入医师交流社区

扫码进入血管和医介大咖交流群

医介血管频道
感谢您关注医介血管频道!我们致力于打造血管和介入诊疗领域医师一站式分享、交流、学习平台,全面助力中国医师成长与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