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小区的物业矛盾和纠纷,每一位城镇居民都会感同身受。它极大地影响着九亿中国业主的安居乐业。 1、百度曾对中国小区做了一个导航测量,数量是100万个。官方从来没有正式公布到底有多少个小区,各方数据表明规模性的小区不会低于50万个。 2、2022年的时候,国内有97000多家开发商,这是官方的数据;同年,中国物业协会称,有13万家物业企业,大概有1000多万从业人员。由于物业协会统计不了围绕物业服务外协的保安、保洁、绿化、电梯维修等公司。若将这些算起来,物业从业人员应该超过2000万人。 3、目前有400万基层人员长期工作在第一线,是官方数据。 4、2021年的7月1日,腾讯公布一个大数据,对216个城市的3万多名业主进行调查,很多指标,其中有一个指标惨不忍睹:91.31%的业主希望换物业。那相当于把这个行业给否定了,很无奈。 笔者早些年干过业委会,十几年前当过两年的物业老板,还带头为小区维权过。整个事情体会下来,觉得小区这事很大,水很深,尤其是物业纠纷很复杂。于是琢磨了多年,苦苦地寻求化解办法(似乎没有解决方案),并自以为是地总结了一套新思维物业理念。 七年前有朋友邀我到深圳,他说你这个理念非常好,一些朋友,物业老板,要不要一起交流下?我同意并去了,当时就是想说服物业的老板,物业不是这样干的,我要提出新方法来。我提出个原则,开发商背景的物企我不见面。因为我自己搞了几十年的商业,没有市场竞争条件下获得订单的,竞争意识不行,服务质量也不会行,产品质量不可能好到哪里去。这是我个人认为,也许没有代表性。那两天见了八家,都是总裁、董事长这个级别的。每一位老板都说:这个好,这个好!结果几年下来没有一个人做得到。 几年前,把我物业研究的心得,以及形成出来的结论去做试点。有几家企业请我到物业项目当“督导”。于是,我先后扎下去几个项目至今,其中有一个项目,腊月三十开始,除了出差,一天也不休息。我深刻地体会了一下,原来物业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物业存在的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但物业人的难度比我们想象的也多,业主方面的问题就更复杂。 大家的目的不是要拉成一个仇恨,而是要建成一个和谐的家园。武汉有个三和光谷道小区,曾经是个半坯子的小区,业主们经过很努力的付出,花很大的代价,现在的小区非常和谐,看上去心旷神怡。湖北省委书记去看,几个部委也来人也去看。武汉几所著名大学教授都组团去调研。是一种典型的家园现象。还有西安心晴雅苑,我第一次看该小区的时候,便写了篇文章,《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发现一家园》。一位正师职的退休女干部,任三届业委会主任,现在一天到晚精神饱满,大部分精力放在小区里头。那个小区以前很破旧,现在鲜花招展,赏心悦目。小区的业主和物业之间,非常融洽,人与人之间非常和谐。 说明小区治理多半得靠业主自己,事在人为。
现在小区存在的问题,你说不清,道不明,到底有哪些?基本没办法描述,因为实在是太多了。可以用四个词来形容:一是堆积如山(陈谷子乱芝麻都还在),二是包罗万象(什么情况都有),三是层出不穷(没完没了的),四是无时不现(随时可能发生)。现在成了一股乱麻,就是麻包麻,麻裹麻。我研究的越多,就觉得越担忧。但是从趋势和总体来看,我保持积极的乐观。因为整个小区治理对业主方面总体向好。2017年应该是个分水岭,以前叫物业时代,以后叫业主时代。这些年由于业主们在倒逼,法律修改了,法规调整了,物业服务人反省了,现在都重视了。中央已成立了社会工作部,这很说明问题,意义非常大。
这些问题是怎么形成的?要解决问题,先得将原因搞清楚。小区物业纠纷有三个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房地产发展速度太快,快到什么地步?近30年盖了几百亿平米的房,这个超过了300年的总和,同时物业由30年前一家小公司,现在就发展到十几万家。 第二个原因,政策法规滞后。因为前面发展太快,政策往往是根据这个情况再来制定,但出台政策法规都不及时。 第三个原因,监管不力。很多相关机构编制现在都有了,但跟不上去。以前是无法可依,现在有法可依以后,原来无法可依那个阶段,养成了一个习惯,很多利益体在一起“勾兑”,结果可想而知。 第四个原因,房屋质量太差。这个是致命性的。郑州恒通新城小区是深受其害的典型,有点恐怖!业主们喝了三年的自来水,竟是来自于小区地下的一口井,业主用水的时候发现里面油漆渣,最后才知是开发商花了几万块钱买个泵长年在抽水,供了2000多户用,水费照收。幸运的是小区周边没有化工厂。 第一,我们每一个小区的业主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然后构成了一盘散沙,这是天然的。现在搞业委会成立也难,运行也难,跟这个有直接关系。 第二,每一个小区,它是包罗万象,瞬息万变的,同时,很多事情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你不知道哪一天、下一秒发生什么事。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小区有N个家务事。 第三,配套设施设备,它多半与原来规划设计本身不太一样,如果按照那个来基本上说得过去。比方说车位1 :1是要配的,但大多没做到,现在这个矛盾最突出。 第四个客观原因是房子不经老。现在的房子随着慢慢老去问题都来了,就是破绽百出,再往后问题越来越严重。 一是业主跟物业之间一直成了一个“天敌”。道理很简单,业主想少付费多服务;物业想多收费少服务,大家似乎都不明白等价交换的道理。这些年已有改善,但是这个思维习惯已经顺延成了一个现实问题。 二是小区里头双方的权利责任从来分不清。政府的相关文件,你去看业主的权利、义务和物业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有,但很模糊。因为这是个很特别的地方,小区是复杂且极具个性的。即便同是五星级,都是高档小区,但按照五星级的标准去做物业,不现实。因为每个小区都不一样。也就是说,唯有小区的标准不好制定。 三是来自物业人。这些年传统物业有三个硬伤,不是毛病,这对业主很不利。 第一个是年初搞个预算,如果这个小区500万物业费,他拿450万做一个预算,然后到年底再来考核,要10%的利润,这算是良心的物企。如果中间发生的事情是在他预算之列的,那他走流程,OA系统,项目经理当不了家,这一去一回这个事来不及。如果不在预算之列,那就麻烦了,根本就不能动。这是一个硬伤。 第二个,就是传统物业,特别是大型的,都去玩资本了。这些年本来活都没干好,现在去搞资本,一个上市企业的老板有千万年薪的,高管上百万的很多,物业费哪受得了?做物业是个很具体的事。毛主席说:“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做物业是个润物无声的活,你现在这个活没干成又干其它的去了,现在已经成风了,特别是头部的、大牌的都将热情放在这上面。实际上今天的股市行情已经一地鸡毛。 如果说这两个是问题其实还好的话,第三个问题最麻烦,就是凡是物业一线员工,政治待遇、经济待遇都很低,低到人们难以想象。结果是这些人带着不愉快的心情面对业主服务时,业主感受到了。物业一线员工他丧着个脸给业主提供服务,不可能好到哪儿去。其实我们很多物业人也很努力,特别是一线的,但他们普遍得不到善待。尤其在企业内部。 四是相关部门不尽人意。大家似乎都不满意。其实街道社区,特别是社区,很不容易。他们每天面临焦头烂额的事,往往一筹莫展。但确有一些相关机构望而生畏,尽量回避。他们的苦衷和负荷,一般人难以理解。
还有一个原因是传统观念。我们好多业主认为物业就是我的保姆。如果这样一理解一定位,最后吃亏的是业主本身。大家知道,保姆到你家里来,一块抹布都不带,家用电器坏了她不修。而物业恰恰相反,他是负责公区的,保障这个小区的输入,所有输进来的能源介质,水电气等。还保障小区的输出,包括垃圾,化粪池清掏等等。一定位为保姆那肯定是矛盾来了,物业人自己懂一部分,知道他干什么。业主就懂的太少,很多人不知道物业到底是干什么的,很多纠纷就源自于此。
第一个就是要认清我们中国小区的特点。我们好多业主说:“那人家国外怎么没有这些事儿”。举两个例子可明白中国的特色:英国人的房子平均寿命是141年,但他买房子钱只花20%,其他80%是用于房屋维护的,因此60年左右的二手房更受欢迎。日本的房价跟上海类似,但它的物业费比上海多十倍,而且是三年一交,50年的物业规划。日本人做起物业来,不是等到你出了问题再去搞,它是在防微杜渐,提前都搞好了,什么都搞完了。这两点中国人都做不到,那当然我们就比不了。所以这个特色要认识。 第二个就是物业纠纷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如果说两个字就是利益。原来大家不知道,现在都知道小区有利益。各方势力,各路诸侯都盯着,好多原来虎视眈眈的,或者已经得手了。凡是得手的,搞得很顺畅的,还不轻易罢手,还要继续。总体向好就是现在的政策法规条件真的好多了,一般来说,你不交住房维修资金,你可能办不了证。那早期这种不交办证的情况有很多。 再一个要认清解决此题的重要性。现在有9.1亿业主,这是第七次人口普查出的结果。如果让城镇居民安居乐业,中国梦基本就实现了。各方都在投入精力搞基层治理,就是要让购房人自己得到一种实现,大家安居乐业。这对于我们家庭,对于小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都是好事。 业主跟以前的身份都不一样,我们任何一个人,长年呆在城市里头,三个身份一分钱不花,就是公民、市民、居民。而所有权人(业主)每一家都是真金白银,几乎80%是倾其所有,还有很多年轻人要背负未来二三十年的按揭才获得这样一个身份。先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有这个身份意味着什么?这不是政治待遇,这是所有权,业主的权益来自于这里。业主的权利来自业主大会。 很多业主也一直不太清楚一个问题:花100万买了100平米的房,他以为就是这个。实际上,我们很多家庭把自己家装的很豪华,小区怎么样,什么都不管,这很失败。第一个100万里面大约有30%花了70年的土地出让金,现在的房子都过不了70年,毫无疑问,你就白花了那后面几十年的土地出让金。第二个是小区里面的所有的公共配套设施、设备、道路、绿化、配电房、泵房等等,都有你购房款里面的1/3。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区的一草一木跟我们每个业主都有关系。 至于干业委会的,总有人会说,你不就是无利不起早吗?你不就是有利可图吗?弄懂上述道理后,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旗帜鲜明地说,我就是要起这个早!因为,小区里面的一草一木都跟我有关系,这是客观的,也是事实。 小区存在很多问题,四面八方的问题,真正要解决问题就是业主自身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讲?如果街道社区不让我们成立业主委员会,那是问题;如果街道社区真的让我们成立,业委会就没有成立不了的。如果我们全体业主认识一致,意识提高了,拧成一股绳了,任何力量也阻扰不了我们成立业委会。这是个简单的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业主自己的身份、作用、地位搞清楚,要努力实现法律赋予的业主自治。 关于物业方(服务人),不能再我行我素,应与时俱进,甚至应洗心革面。 现在的业主已今非昔比,他们客观上对物业人有八个字的要求。 第一个要有眼光,签个合同三年,他首先想三年之内把钱挣到手,这肯定做不好。后面三年有可能跟你没关系,若看远一点,把这三年做好了,那后面的情况不一样,但传统物业很难做到。 第二个要有胸怀,就是当很多业主和物业之间的事情分不清楚的时候,想让业主一下子去适应这个,不行,因为他是众口难调的。我们只有要求物业有一个意识,那就是包容。我做试点时有三句话不让说:“这事不归物业管”,“这事我当不了家”,“这事我要汇报”。只让讲一句:“这事我们一起想办法”。结果十件事情想办法下来,有个六七件,花点钱甚至不花钱解决了,满意了。还有三四件没解决,业主理解。 第三个是态度,你没有一个好态度,你像一线的员工这个样子哪有好态度。我做法是把一线的员工,政治待遇提高,经济待遇想办法提高。我们前年一个项目吃年饭,连同外包部分的员工一并请,结果工作人员将“保洁”的桌卡放到最后面,我上去就把两个桌卡放到最前面去,其他的全部调个头。最后大家很感动。然后现场拉个群抢红包。有两个老同志,总而言之是不能抢到,我把那个项目经理带到跟前去:“今天若平均抢了100,明天让他付你们100”。他俩才安心的喝酒。现在效果就是一线员工虽然很辛苦,但他们心里很舒服。 第四个是速度,业主的小事是物业人的大事,一旦有求,响应要快,处理要及时,不能等流程。 第一个叫亲情物业。某大牌物业企业有3000多条规定,这是五年前的,现在只会多不会少,量化到每一个物业员工肯定要记个三五百条,应该记不住。我们物业人能记住一条亲情物业就足够。如果这个房子进来一只蝙蝠了,真的不归你管,但是如果这个房子是你爹妈住的,是你孩子住的,你管不管?先管了再说。同时,我们家客厅,如果说有一个烟头掉在地上,谁都会捡。那我们服务的领地,整个小区就是我们家客厅。 第二个叫精细物业。做物业不是人们想象那个样子的,我现在越搞越清楚,可以算得上半个物业专家。它是个绣花的事儿,内行人才看得出来一点门道,外行人根本看不出来。你长期精细地去做,就是物业本身的竞争能力。比方说入室维修,你带着鞋套去,带着手套去,你把那个灶台搞完了以后,把油什么抹干净,你再出来,这叫精细。 第三个叫技术物业。我做了二、三十年的科技成果转化,在我的眼里物业要用的技术太多了!我们物业,可以把人力成本降到40%以下,甚至30%(目前都在70%以上),这是未来的趋势。技术会让业主便捷,技术比人可靠。我们物业人一定要把它利用起来了以后,把水平提高,整个展现出来一个现代化的物业水平。 第四个叫延伸物业。现在很多物业,大物业在做增值服务,也就是第三产业。很多业主不领情,为什么领呢?本质服务都没做好,现在给我搞这个,那又是来挣我的钱?我们只有把前面这几个做好了,你再来延伸提供业主还需要的其他的服务,这才是正道。那将来才有机会,业主才会相信你。 真正重要的是业主和物业双方要正确对待彼此。二者不是敌对关系,不是主仆关系,甚至不是雇佣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委托和受托关系。 本质上讲,是一种相依为命、风雨同舟的关系。
精彩文章回顾:点击文字即可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