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始佛教」?· 大宝法王噶玛巴(玛鄂夏季课程:密教源流2024)

文摘   2024-10-08 07:34   美国  


原始佛教的名称与时期

佛陀的法教在不断发展、弘扬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首先,我们来瞭解一下,什么是「原始佛教」?它的特点和内容是什么呢?日本学者水野弘元(Mizuno Kogen)认为,所谓的「原始佛教」,指的是初期的印度佛教。如果按照特徵对印度佛教进行时期划分,可以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十八部)、初期大乘佛教(大小乘并立佛教)、中期大乘佛教(大小乘学派佛教)、以及后期大乘佛教(真言密教)等。

什么是「原始佛教」?

最初的佛教称为「原始佛教」,也就是释尊开创佛教并开始传道生活之后,直到佛陀涅槃后的一百年到两百年,或者说是部派分裂之前的两三百年间。具体指的是从佛陀到阿育王时代。根据南方传记,阿育王出生在佛陀涅槃的两百多年之后,「原始佛教」持续了两百五十多年;而根据北方传记,阿育王则是在佛陀涅槃百年后出生,「原始佛教」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

然而,现在我们要探讨的是「原始佛教」的特质,所以历史年代多一百年或者少一百年,我们暂且不谈(之后如果谈到佛灭纪年,可以再深入探讨)。总之,就是在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之后,直到部派佛教分裂之前,初期佛教一直保持著同一步调,所以,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时期大致如此。但是,在学术界,有些学者会更加严格地将「原始佛教」细分为两个部分:

根本佛教:释尊及其直传弟子时期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Primitive Buddhism);

狭义原始佛教:在此后之后时期的教义,则被称为「狭义原始佛教」。

这说明了释尊及其直传弟子所阐述的佛教,是佛教最为根本的内容,所以称为「根本佛教」。后来,随著对佛教的不同理解和呈现,佛教整体朝著「部派佛教」的形势方向发展。于是,这种跟佛陀最初、最原始的佛教相比,产生了一些变化的佛教,就被称为「狭义原始佛教」。

因此,在佛教学中进行严格区分的话,把「广义原始佛教」分为「根本佛教」和「狭义原始佛教」两个层次,是接近历史事实的。

虽然这种分类方式没有错,但是透过现存的文献,我们只能大致瞭解整体的「广义原始佛教」。若是针对文献资料来讨论什么是「根本佛教」、什么是「狭义原始佛教」,可能很难,无法清楚地区分。(因为现存文献基本上都是「部派佛教」之后保留下来的文献,都已经被「部派佛教」编辑和修改过了,所以很难还原「原始佛教」最初的内容。)

最早将「原始佛教」区分为「根本佛教」和「狭义原始佛教」的,是宇井伯寿博士(Ui, Hakuju)1。在此之前,姉崎正治博士(Anesaki, Masaharu)称「原始佛教」为「根本佛教」2。其他学者大多只称「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经典的成立(经律为主)

(1)第一次结集

2022年课程的时候,我们最后讲到了:佛陀入灭后,大迦叶尊者考虑到,佛陀的教法如果一直被放置不理的话,会很快就被埋没,无人知晓,因此想要举行教法的结集(saṃgīti)。他向聚集起来的佛弟子们提议,并且得到了赞同,于是就在王舍城集合了五百位阿罗汉与比丘,结集了佛陀一生的教法、说法,称为「第一次结集」。

结集方式:合诵

「结集」也被翻译成「合诵」,是将记得的教法共同诵出的意思。虽然有不少学者否定第一次结集,但是诸部派的文献裡都有记载,所以或许可以看作是以某种形式进行了遗法的结集。

此时的教法(dhamma)是由佛陀的常侍弟子阿难(Ānanda)诵出,律(vinaya)是由理解戒律很深的优婆离(Upāli)诵出,而诵出的内容,后来就成为了经藏、律藏的原形内容。论藏的成立是更晚的事了。

纪录形式

短文契经或诗句:为了便于记忆这些法与律,将重要的教说整理成简单的短文契经(sūtra),或编成诗句(gāthā,伽陀)而传承下来。

法门:似乎是在这些梗概大要中,另外加上说明解释而传承下来,在诗句(伽陀)方面也附随了具有说明的因缘(nidāna)等而记忆下来。后来将这些短文或诗句组合起来,加上连结的文章,整理出长篇的教法,而称为「法门」(dhammapariyāya或pariyāya)。

经:后来编集了长文的「经」(sutta,suttanta);经是「纵线」的意思,原本的意思是指:「将丰富的意义整理为短的文章」。

律:还有于「律」方面,戒律的条文,也就是波罗提木叉,是比较早整理出来的。而戒律的条文称为「经」(sutta),「经」的解说称为「经分别」(suttavibhaṅga),也可视为是比较早就确定下来的。因为对比丘们来说,为了过正确的戒律生活,正确地瞭解条文的意思是很重要的。同时进行的还有将僧伽营运的规则集中起来。僧伽的运作规则称作「羯磨」(kamma),后世整理出所谓「百一羯磨」之多的大量羯磨,不过从最初为了教团的营运开始,那时候就已经有相当多的羯磨了。波罗提木叉与犍度部的原形确定下来,应该是在佛灭之后百年左右。

这些教法或戒律的忆持似乎是分工进行的,自古以来僧伽裡就有经师(suttantika)、持律师(vinayadhara)、说法师(dhamma-kathika)、持法师(dhammadhara)等。但是自第一次结集的法与律开始,到现在所存的经藏与律藏,究竟是经由怎样的路径发展而成的,如今很难追溯定位了。不管如何,到「原始佛教」的末期,教法经过整理而成为「经藏」(Sutta-piṭaka),律则成为「律藏」(Vinaya-piṭaka)。

部派之后,经藏、律藏增广成今日风貌

然而,因为佛灭后百年左右,原始教团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所以教法的传持也转移到部派教团上。

在这之后,上座部与大众部也各自发生了内部分裂,最后分裂为十八部,而经藏与律藏也都在各部派传持之际,遭受部派上的增广与改变;这些以巴利语(Pālī-bhāsā)传到锡兰,或是传到中国而被汉译,成为我们现在可以利用的经藏、律藏。其间因为历经长久的岁月,所以纵使在「原始佛教」的末期,经律二藏已经纂集出来了,现在要去探知那时的原形也是不可能的。

今天课程就讲到这裡,有句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去年无法上课,今年能够恢复课程,今天也顺利开始了第一堂课,我也比较放心了。最后我们唸诵迴向文。

主讲:第十七世噶玛巴

藏译中:堪布罗卓丹杰

日期:2024年7月24日(三)

2024「玛鄂夏季课程:密教源流」/ 第一天开示纪录

参见宇井伯寿(Ui Hakuju)、1925『印度哲学研究第2』

姉崎正治(Anesaki, Masaharu)、1910『根本佛教』博文馆






海潮音之密意 · 入无我门

在解释《宝性论》如来藏方面,格鲁派跟宁玛、噶举派最主要有什么不同?· 蒋扬仁钦
放生之邪见 · 宗萨仁波切
禅修的姿势:毗卢遮那七支坐法 · 明就仁波切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 宗萨仁波切
初地菩萨就像是出狱时,亲眼看到了牢外世界一般(暖 顶 忍 世第一法) ·  竹庆本乐仁波切
不具空正见的修行,使你在轮回中陷得更深 ·  宗萨仁波切
空行母(康卓玛)的含义 · 卡卢仁波切
辩论如来藏 · 法王如意宝
当你懂得“无常”时,就会珍惜你所拥有的 · 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缘起相依 · 42任萨迦法王
愿心向法 · 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与莲师合而为一 · 秋阳创巴
放下执着,带自己回家 · 明就仁波切
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就是佛法 · 董瑟听列诺布
手持利剑在心门 · 顶果钦哲仁波切
莲师的叮嘱,你要记住!很重要!
让我来告诉你,在我们的传承里是怎么做的 · 大司徒巴
本尊真的存在吗?· 邬金仁波切
大黑天 玛哈噶拉 · 秋阳创巴开示
别被大象牵著走——堪布冈夏的口诀与教言 (一)创古仁波切
别被大象牵著走——堪布冈夏的口诀与教言 (二)用“九住心”拴住心中的疯狂大象——驯象有术
唯识兴起的时代与背景 · 十七世噶玛巴


无尽藏DTCASTS
北传南弘,南传北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