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1)导言与绪论 | 宗萨钦哲仁波切讲授

文摘   2024-10-31 13:36   美国  


《宝性论》是大乘佛教探讨佛性、如来藏的代表性论着,为弥勒菩萨所著。其内容深广奥妙,是显教和金刚乘之间的桥梁。书中所讨论的佛性,是我们每一个人本就具足的,不需 外求;但另一方面,它遍及一切事物、现象。整部论典以七个金刚句(佛、法、僧、界、证悟、佛行事业)阐释众生本具佛性,并以此为本,经由法道而证得菩提,具足证悟功德,开展救度众生的佛行事业。

第一日 /  导言

由于各位将要聆听的是大乘的论或说释论,因此很重要的是,应该要以大乘的发心和态度来听讲:主要是悲悯众生、厌离轮回。要对轮回生起某种程度的厌离,就必须了解佛及其智能的价值,以及轮回生命的徒劳无益。

对大乘学子而言,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论典,一部对《般若经》的重要注释 1。在座有些人曾听闻过中观的教授,那是来自龙树的传承;相对的,本论来自  弥勒的传承。二位论师都在他们的注释中阐明智慧、般若──本初的智慧或超越的智慧。各位若是认真的佛教徒, 就会知道智慧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对大乘佛教而言。

弥勒在自己的祈请文中说,即使当我们谈论戒律和道德时,它们也应该永远伴随着智慧,或以智慧为基础。我们常在大乘典籍中听到这类叙述。举例来说,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第九品》中写到:佛为了智慧而开示菩萨行的一切支分, 像是布施等等。同样的, 我们也在月称的《入中论》读到: 只有基于智慧的布施 行为,才可称为圆满布施度。因此, 布施、持戒等行为在佛教中皆属次要。这是 一项很重要的陈述。

因此,你不会看到任何佛教典籍宣称:身为佛教徒,你的修行是必须在有生 之年朝礼菩提迦耶一次。同样的,佛教徒也不会选出某种特定的肉,比如鸡肉,是佛教徒禁吃的。你看不到诸如此类的例子。我们不说男性佛教徒可以有四个老婆,也没有佛教的结婚或离婚仪式。也许到处都会有一些吉祥颂或咒语,但在佛 经中不会将其视为究竟的教法。尽管如此, 我们也不是在否定或反对道德等的事 情。事实上,佛是完美道德的具体展现,但道德行为永远必须以智慧为基础。

那么,我们此处谈的这个重要的智慧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像这样在智识上做某种程度的研读,但唯有透过集资与净障,才能真正认知或达到这种智慧。

如果我们试着主要以龙树的传承来解释,这情况其实相当普遍,那么智慧被视为一种「心」。也许我不应该用「心」这个字,而是「超越所有极端的一种状 态」。我们说的是超越各种边见,成为非边见者,但这谈何容易!

比如说,当我们说超越各种极端,并不只是说不去作自杀炸弹客。依据龙树的传承,那未必表示你已超越极端。按照龙树的说法 如果你的心着了迷,意思是当它执取某件事物为真实存在的现象,那么你就已经成为一个边见者了。这是为什么如果你研究月称及圣天等龙树传承的追随者,就会听到一堆关于空性的信息。我们暂且把弥勒搁在一边!这里有很多宁玛派的人在场,我应该规矩一点, 我得小心!总之,今年你们这些宁玛派的人应该会对我表示赞同,因为我将采用米滂仁波切的注释。同时我也希望, 如果我有能力了解并为你们解释,我会引用一些《狮子吼》2这本论著的内容,所以你们会听到许多他空派的内容。

依据嘎惹多杰(极喜金刚),智慧是什么?我了解不多,只有一点点,而且 多半是猜测。所有大师都在讲同一件事,但以不同的方式来讲。他们处理主题的 方式、风格互异。嘎惹多杰把智慧认定为没有客体的心。再一次,它不真的是「心」, 而是一种状态,「觉知」的状态,或者可以说是没有客体的觉知者。总之,为了 沟通的缘故,我们可以暂且称之为「达到极致之绝对正常的心」,一个完全不造作的心。

极喜金刚·嘎惹多杰

这是嘎惹多杰用来指出智慧的方式,而他所叙述的和龙树所说的是同一件事。 但这个「正常」可是个很重要的字眼!整个大圆满教法对这个词有无穷尽的开示,

它是最重要的词汇之一。在人类世界,我们对「正常」其实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正常」往往只是比不正常稍微好一点。我告诉各位这许多不同的讨论方式,目的在庄严圣弥勒的教法。

我们现在回到空性。通常一谈起「道」,我们心中无可避免地会想到它的终 点线,某种结果或目标。现在我们讨论的是佛法,因此很自然地会论及「道」。  但你们知道,大乘不谈目标,比如在《般若经》,我们听到「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无眼、耳、鼻、舌、身、意……」等等。无所得,亦「无」无所得, 这在大乘教法中非常普遍。

大乘之道比较像是在一层层地剥皮,剥到最后发现里面没有种子。但是这一点也不令人失望,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这一层层的皮是束缚我们的东西,我们必须从这些皮当中解脱出来。

然而这很困难,因为我们爱自己的皮!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沙堡对我们很重 要;当我们十六岁左右时,滑轮板很重要,这时沙堡成为一堆腐败的皮。无需任何禅修教导,沙堡已自然被淘汰!而当我们三、四十岁时, 金钱、汽车以及人际 关系取代了滑轮板;到了六十岁,桌布和盐罐又取代了那些东西。这都是一层又 一层的皮。

但更重要的是,就连「道」也是一层皮。我们所修持的道都是皮, 这些皮在 我们剥去其他层皮的过程中给予我们帮助,内层皮帮助我们思惟外层皮,并驱使 我们把它剥除。然而在大乘道中,究竟来说,你必须离于所有的体系、所有的皮。

接着我们要问,当所有的皮都剥去后会如何?会剩下什么?我们说的是像火的熄灭或水气蒸发那样的全盘否定吗?是像那样吗?不,我们说的是「舍除的结 果」或「解脱的结果」(藏 draldrey:离系果)3。在此我们将引用全知米滂仁波 切的注释;而「离系果」,亦即「舍除的结果」或「解脱的结果」,将是我们这两 年的主题。

我举几个不是很好的例子,也许会有帮助。我给的例子其实不怎么样, 所以 别太当真。比方说,此刻我们这些人把这顶帐篷塞满4,如果我们全都出去, 帐篷里便没有任何人,但这种「没有」并不像是水的蒸发或火的熄灭一样,空无 一物。它有一种功德(藏nten5,由于这种功德,我们可以再回来坐在帐篷 里。这不容易理解,我再举另一个例子。

想象窗户脏了,你清洗掉污垢,把窗户擦干净。没有污垢的窗户被称为干净 的窗户,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窗户。我们称为「干净窗户」的这个现象、这个「离 垢功德」,不是因为我们清洗窗户才产生的。这是非常他空派的解释。我认为我 们甚至不该称它为「干净的窗户」,因为窗户的本原状态从来不曾被「垢」或「净」 二种边见所染着过。但无论如何,清除污垢的过程可以称为「干净窗户的显露」。

基本上我们讨论的是佛性。在建立佛性这个概念时, 必须很谨慎,否则最后 它可能变成像是「梵我」或「真实存在的灵魂」之类的概念。这是为什么我们以 「功德」来讨论佛性, 此功德就是离于污垢。我告诉各位要谨慎, 因为大乘论典 谈「解脱结果」的功德,例如十力、四无畏、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等, 倘若不 谨慎,你们可能又会开始以有神论来思考,然而那些都只是离垢的功德。

让我作一个简单但不算很好的结论。你可以说龙树解释般若波罗密多时比较着重「空」的面向, 而弥勒解释相同的事情时比较着重「性」的面向──+性。

这个「性」或「性质」,我们将会讨论两年,它非常重要,因为假使遗漏了这部份,便无法建立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的证悟功德。我想我现在说话的口气, 足像是他空派的人!

如果能稍微理解这些,那么当你听到证悟功德(藏 sangyeygyiyönten:佛功德)是非和合的时,才不会感到震惊;反之,如果你不知道这些功德是解脱的结果,即藏文所谓的「离垢功德」,那么当你听到佛的功德是非和合的、无为的6 时,那就成了有神论。谈到某些事物是和合的、有为的7,我们谈的是极端、边见。

龙树与月称谈超越各种极端,譬如四种边见,他们采用的说法是「离于边见或造 作」(藏 trödral:离戏),而弥勒采用的是「无为」。对我来说,它们二者的意思 相同。

佛性是本论的主题。基本上,如果你想了解佛性,这是一本必须研读的典籍。 我有种感觉,一般人认为空性很难理解,但他们多少轻忽了佛性,以为佛性比较 好懂。不过佛性容易遭到误解,正如空性容易被误解一样。具有断见习气的人, 例如右翼份子,那些头戴扁圆形贝雷帽、口嚼雪茄、自认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 那些自诩为知识分子的人,他们可能会佯装爱好龙树及其言论,但他们可能因为 完全没掌握到重点而变得一无是处。另外有些具有常见习气的人,例如左翼份子, 家里有许多风铃的人,尝试各种精油、避免穿皮草、轻视吸烟者的人, 他们也许 装作了解弥勒。佛性很适合过分感情化的人,例如加州人,但他们可能完全错失佛性的重点。

我们回到 draldrey(离系果),其中的 dral 意指「离却」、「免除」、「解脱」 或「舍除」,「舍除」是一个很好的用词;dreybu 则是「效果」或「结果」。你在 中观里也可以听到许多跟 dral 或「舍除」有关的讯息, 因为我们必须瓦解「蕴」 8和自我概念。但这里的舍除并不像是火的熄灭或水气的蒸发,它像是先前我们 提到的干净窗户。《宝性论》会广泛地阐述舍除边见的结果。

但有件事我们必须明白,当我们讨论舍除的结果(离系果),心中自然而然地会认为这是「后来的结果」,意即先有舍除,然后有它的效果。但这里说的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因为那样我们又会落入常见或有神论的边见。这不容易。当我们说「舍除」,意思是有东西要舍除,但在般若波罗密多当中,我们了解并没什么须要舍除,那才是真正的舍除。舍除的结果不是后来才获得的 而是它一直都在。这就是为何我们称它为「续」(藏 gyü)。《无上续》(藏 gyülama,即《宝性论》)的「续」,意指相续,或梵文里的 tantra。这是译师们所想到的最佳用词。
这种离垢功德在基、道、果三个阶段持续着。窗户在染垢之前、在清洗污垢时、在清洗干净以后, 一直都在。窗户持续着, 它始终离于「染垢」的概念, 因此也离于「离垢」的概念。

你们当中第一次听到大乘教法的人,可能已经感到有些挫折了!但如果你想继续,别太担心,因为这部论会逐步解释这所有的概念。今天我只是把每一项都简单作个介绍。

结果超越祈愿,这是大乘中最重要的名言之一,你不可能渴求结果。你不能 希求结果,因为舍除的结果(离系果)一直都持续着。它已经在那里, 因此没有必要去渴求它。
大乘经典中也有这样的语句:「无论佛来与否,真实法性从未改变。」它始终如此。并不是悉达多禅修多年以后,在瓦拉纳西说了「一切皆空」, 事物才开始是空的。不是这样。

梵语云:摩诃衍那俄达 Ra 丹扎扎
藏语云:特巴钦波吉喇嘛丹珠
汉语云:大乘无上续论顶礼一切佛菩萨

梵文称这部论为 mahāyana-uttara-tantra-shastra,藏文译为tekpachenpogyülamey ten chömahāyana 是「大乘」,uttara 意为「无上」,tantra    是「相续」,shastra 是「论」。有许多不同的相续,但这个相续是最殊胜的一个。 问题是,谈到相续时,我们凡夫心中会把它想成某种恒常的东西。弥勒告诉我们 它是非和合的,当然这一点帮助都没有,因为这么一来,我们就真的以为相续是 某种恒常的东西!我们将来会谈到很多与「相续」定义有关的讨论, 也许明年就会谈到。


为何这部论属于大乘?因为它的见地比较广大,在见地上不仅止于人无我, 而是人、法二者皆无我;在行动上不仅是出离轮回,而且是轮回与涅盘皆舍离, 此外还帮助众生;在方法上不局限于持戒、道德等等,而是有无量无尽的法门; 在事业上不但让自己解脱,还以帮助一切众生解脱为目标。本论开始之前有〔藏文〕译师的礼敬文, 顶礼诸佛菩萨,这也指出这部论属于经藏9。三藏之中,经藏强调禅修。

下一章:缘起品

1直接而言是对《般若经》的注释,间接来说也是对般若波罗密多的注解。

2《如来藏大纲──狮子吼》,是米滂仁波切关于佛性的论着。

3「离系果」是指脱离烦恼系缚之果。draldrey 为 dralweydreybu 的简称。

4 仁波切在法国上课的地点是一座像屋子一样的活动式大帐篷。

5 藏文yönten,通常译为「功德」,也有「功能」、「特质」之意。

6「为」是聚合之意。「无为法」 ──非因缘和合,无生灭变化,绝对的存在。

7「有为法」──由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

8「蕴」有聚合的意思,此处指人类存在的五种基本元素。





无尽藏DTCASTS
北传南弘,南传北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