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三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让学生学会“有目的阅读”。
按照教材给出的教学顺序,“有目的阅读”的步骤应该是:确定阅读目的,然后浏览全文,选取相关段落,再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对相关段落进行仔细研读。教材给出的阅读方法是:浏览内容法、勾画中心句、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段意、比对筛选、查找资料。
实际教学中发现,按照这个步骤展开教学,让学生根据阅读目的选择相关阅读材料,学生出错率极高。常常不能准确选择相关段落。
问题出在哪里?
“浏览”作为一种读书方法,在《课标》中是在第三学段才开始学习和使用的,六年级上学期,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熟练使用这种读书方法,能够在快速阅读中捕捉主要信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浏览中只是一扫而过,一团模糊。如果根据阅读目的选取的是到某一自然段的内容,还可以解决,一旦涉及到连续的段落或者跳跃的段落,学生做起来就难了,出错率就高了。
针对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我调整了教学步骤,没有像之前一样,上来就让学生浏览全文选取相关内容,而是先引导学生如何在浏览的同时圈画中心句、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段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学生在浏览的同时,对全文内容就有了更结构化的整体把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选取相关内容的准确率。而且对于《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我觉得安排的顺序也应该调整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竹节人》这样的顺序。这样才是由扶到放的层次。
《故宫博物院》这篇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的时候,也不能按照四个材料依次教学,因为材料一内容太多,学生阅读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信息量太大,学生理不清顺序。虽然编者和长者都觉得次序井然,但在小学生的角度是有难度的。应该是先看材料四,让学生读图,然后结合图再读材料一,然后通过勾画中心句和提取关键信息,理清材料一的段落关系。整篇文章1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概括介绍故宫的悠久历史、文化价值,2自然段是以“城墙”为写作顺序,介绍故宫城墙及故宫整体建筑风格;3自然段介绍了进入故宫的路径:天安门-端门-午门-广场-金水河-太和门(这里2、3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我都理不清,不知道怎么突然跳到天安门了);4-11自然段讲了三大殿的建筑特点及功用;11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承上启下的。11-14自然段讲了内廷;15自然段讲御花园;16自然段讲神武门及门外景观。
总之,先教会孩子怎么浏览文章,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理清文章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然后才是有目的地选取。如果一上来就有目的地选取,会是低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