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就是将没有生命的物体、非人类的动物,或者某一概念等人格化,赋予人的外表和性格、思想。
站在成人的视角下,这个概念很好理解,学生似乎理解起来也不难。但是在最近的练习中却发现有些孩子不会写拟人句。
会犯什么错误呢?
一是把拟人句写成比喻句:“黄河像条巨龙,昂首挺胸横卧在中华大地上。”这个句子中如果直接写黄河“昂首挺胸”那一定是拟人句,但先把“黄河”比做“龙”,再说“昂首挺胸”就成了“龙”的姿态,从“龙”的角度说,这也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就是一个单纯的比喻句了。
所以,拟人句不要出现“像”“如”“仿佛”这类的字眼,直接让描写主体变成人,赋予它人的行为和思想。可以这样想:黄河(“人”)在中华大地上跑马拉松,奔跑历程仅次于长江。
二是把主体先比喻成人,然后再描写。比如:“风像个调皮的孩子,没一刻安静。”还有的同学抄朱自清的句子“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通常情况下,拟人句,我们不提倡把事物比作人,然后再描写,因为这样容易描写混乱,是比喻和拟人的综合运用。如上面的例子,把春天比作娃娃,不是拟人句,只是比喻句,因为后面的“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并没有赋予春天人的行为,仅仅是把春天比作了人。所以它不是拟人句。“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她走着、笑着,向前去。”这样加了小姑娘的动作、神态就是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结合了。
所以,我们一般不提倡把描写事物比作人再加人的行为。与其这样,不如直接当作人来写,更直接,给读者的感受更强烈。比如“春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说着、笑着向前去。”
三是用词不精准,写一些模棱两可的句子,拟人的特点不突出。比如“雨滴落在伞上,跳来跳去。”也许孩子认为这里的“跳”字就是人的行为。但这“跳”作为人的行为并不具有典型性,因为水滴也是可以“跳”的。苏轼不是说“白雨跳珠乱入船”嘛,雨下得大,雨滴就会跳起来。这个句子如果写成“雨滴落在伞上,高兴地跳起舞来。”“高兴”是人才会有的情绪,“跳舞”也是人才会有的动作。这样,就无可指摘了。
所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典型的拟人精彩句子,让学生摘抄并在阅读中感受体会一下拟人手法是有必要的。
注意以上三个问题,设置了“直接把非人事物当成人来描写”的思维方式,写好拟人句还是不成问题的。
附:精彩拟人句
1.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3.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欣赏着自己的容貌。
4.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5.兴安岭是多么会打扮自己啊: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6.行道树笔直地站在路边。
7.夜空中的小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
8.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