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策略:强调完整表达

文化   2024-10-21 22:07   山东  

学生日常在按要求写句子或者写片段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没有前因后果的“半句”表达,有时从表述方式上也符合要求,但是从表述的完整性来看,是不合格的。这个问题要引起关注,不能因为阅卷或者练习批阅的时候“尺度大一些”得了分,就不去管了。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1.联系《穷人》中的心理描写,用几句话写一写你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学生这样写:我站在家门口忐忑不安:“我要不要进去呢?还是不进去了吧,但一直逃避也不是办法啊,我还是进去吧,可进去之后又该怎么办呢?”还有一个同学这样写:“‘嗯,是这样下吗?哦,不是下这,这也不行,那下哪儿呢?’我心想。“2.请围绕“小学生应该多参加户外活动”这个话题,用分条陈述的方法表达观点。学生直接就在答题栏中写:1.小学生多参加户外活动有利于身体健康;2.小学生多参加户外活动有利于缓解情绪;3.小学生多参加户外活动有利于提高社交能力。

初看,这三位同学的答案都符合要求。

细看,这三段话都有问题。写心理活动的两个片段,都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有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但是不知道因何而起,让人莫名其妙。这样读不懂的表达,怎么能算完整的表达,严格的说,这样是不能得分的。我们改一个对比来看“我和爷爷下跳棋,到了最后的绝胜时刻,只有一颗子的差距了,‘嗯,是这样下吗?哦,不是下这,这也不行,那下哪儿呢?’我举棋不定,生怕一个不留神就输掉一局。”这样,犹豫不决的心理就有了前因后果,让人读起来也一清二楚,这样才是完整的表达。

第二个片段分条目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表达,但恰恰因为这样,没有一个总起的句子,就让读者感觉是在罗列,而每一条都是散的。它缺少一个总起句,“小学生应该多参加户外活动,多参加户外活动有以下好处:1.小学生多参加户外活动有利于身体健康;2.小学生多参加户外活动有利于缓解情绪;3.小学生多参加户外活动有利于提高社交能力。”这样,三个句子才算合成了一个整体。

稍微留意一下,学生在造句、按要求写片段练习中,出现此类问题的还不少,要多关注,引导学生养成完整表达的习惯才好。


新策略小语
有初心,不忘初心,在兹念兹,常为常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