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学中国 | |
博览艺术新知 | |
由《文艺报》社出版发行的《文艺报》是创办于建国前夕1949年9月25日的综合性文学艺术类报纸。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生前曾对《文艺报》的工作做过重要指示,茅盾、丁玲、冯雪峰、张光年、冯牧等文学大家、文艺理论家都曾领军《文艺报》。2018年3月,《文艺报》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纸”。
《文艺报》的创刊有两个重要节点,一是正式创刊时间1949年9月25日,二则是发刊时间1949年5月4日。5月4日出版发行的《文艺报》是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会刊,由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主办,同年7月28日停刊,为了区别于9月25日出版的第一卷第一期《文艺报》,学术界把第一次文代会会刊称为“《文艺报》试刊”。
《文艺报》1949年5月4日创刊于北平(今北京),为文学周刊,在文代会筹备和大会召开期间一共出版十三期,除第一期以外,其余均为周刊。
发刊词
内容除交流文艺工作经验、交换意见、报道各地文艺活动、反映群众意见以外,主要侧重第一次文代会筹备和召开情况,1949年7月出至第13期停刊。
试刊上发表的部分文章
1949年9月25日正式复刊,为半月刊,内容除理论、评论性文章外,还有少量文艺消息和文学作品。
第一卷第一期
1957年4月改为介乎报纸和杂志之间的周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决议将《文艺报》委托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加强了新闻性与社会性,也加重了对外国文学的评介。
1958年至1960年为半月刊,1961年改为月刊。
1966年7月“文化大革命”起出至第342期停刊。
1978年7月随着中国作家协会恢复活动而复刊,改为月刊。
复刊首期
经华主席、党中央批准,《文艺报》将于近期复刊。《文艺报》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托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综合性文学艺术评论月刊。复刊后的《文艺报》,坚决响应华主席的号召,坚持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而奋斗。
1981年1月改为半月刊,1982年恢复为月刊。
1985年7月改刊为报纸版,周报,对开四版。
改版后的报纸
2009年8月11日起从一期四版变为一期八版,现为周三报,每周一、三、五出版,每期八版。
最新一期
《文艺报》最初是综合性的文学艺术评论杂志,由作协主办后,内容上偏重于文学活动的报道和文学评论,改为报纸版后,开设“新收获”、“作家论”、“文学新人”、“争鸣录”、“世界文坛漫步”等栏目,成为以文学为主兼顾艺术的评论刊物。
《文艺报》八个版面的主要栏目有:理论与争鸣/新闻/经典作家、文学评论、影视/艺术/艺术评论/军事文艺、外国文艺/世界文艺/少数民族文艺、副刊/新作品、书香中国等。
报纸主要报道中国文学界的重要动态和活动,及时评论、推荐最新优秀文学作品,品评和分析影视、书画、舞台艺术等领域的创作,深入呈现文学艺术理论探讨和争鸣,反映国外文学艺术发展的最新状况,形成了丰富、雅正、博大的办报特色与风格。
办刊方向
编辑方针
茅盾是中国作协第一任主席,也是《文艺报》的创办者,对于这一诞生于新中国之初的首个文艺阵地,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关于《文艺报》报头设计就是茅盾用心选定的。创刊号报头是茅盾让严辰请画家丁聪设计的;第二期起至第八期,《文艺报》报头由茅盾亲自书写;第十期至十三期,正值大会期间,报头又改用铅字。1949年7月19日文代会结束后,《文艺报》作为全国文联机关报于9月25日正式创刊,报头最终采用由茅盾建议的鲁迅字体,一直沿用至今。(鲁迅是我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第一次文代会会标上就镌有毛泽东和鲁迅的头像。)
《文艺报》报头
有不少学者认为茅盾是《文艺报》试刊的主编,事实上《文艺报》试刊并没有编者的署名。(一至八期编者署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文艺报编辑委员会”,九至十三期署“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文艺报编辑委员会”。)由于版权页上未公布《文艺报》编辑委员会的人员,所以,长时期以来,少有人知道创办《文艺报》时期《文艺报》编辑委员会的带头人就是茅盾。
《文艺报》负有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多年来文艺界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所有文艺思想批判运动,在《文艺报》上都随时留有记载。
《文艺报》也犯过错误,发表过一些说理不够的错误文章。但总的说来,对于推动文艺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不少评论工作者。
《文艺报》一直是反映和了解当代中国文艺运动的主要刊物,也为30多年来中国文艺发展史保留了大量文献资料。
记载出版历史|探索出版规律
邮发代号|80-142
季刊丨58元
电话|010-63458238
投稿邮箱丨chubanshi@zhb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