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领超丨修医典弘扬仁心圣手,纂古籍通达妙道微言——《中华医藏·养生卷》编辑札记

文摘   文化   2024-07-26 08:01   北京  

《中华医藏》的编纂出版对当今中医药界有着重要意义,其旨在对传世中医药古籍进行系统整合,深入发掘古人医学思想中的伟大智慧。从古籍整理的角度来说,《中华医藏》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实施的国家重要古籍保护项目,是盛世修典的重要举措和经典范例。2022年,《中华医藏·养生卷》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中华医藏》编纂项目的首批成果。作为《养生卷》的编辑人员,笔者全程参与了该书的编订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编辑出版经验。本文拟就《中华医藏》编纂背景,《中华医藏·养生卷》思想主旨、编辑过程等加以梳理,对参与编辑经历的学习感悟进行总结,以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并为同行业者提供借鉴参考。

中医药;《中华医藏·养生卷》;养生文化;编辑;出版

司领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辑。

本文刊发于《中国出版史研究》2024年第2期

文章目录


一、《中华医藏》的编纂背景与成书历程

二、《中华医藏·养生卷》的思想主旨及养生文化举隅

三、《中华医藏·养生卷》编辑出版的经验总结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它传承数千年,是我国古人抗击病魔、保护身心健康的有力武器。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仅在西汉到清末的两千多年间,中国至少发生过大型瘟疫三百余次,其他各种规模的病灾、疾患不计其数。每一次疫病的出现,中医药都承担着治病救人、广济苍生的重要使命,为中华民族的存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鉴于此,我国向来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的历史背景下更是如此。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专门作了“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科学部署,显示出党中央对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坚定信念,也为中医药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光彩指明了方向。

01

《中华医藏》的编纂

背景与成书历程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古人战胜各类疾病的经验和智慧。而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宝贵结晶,中医古籍则是古人在长期防病、治病实践中进行的理论总结和方法创新,它不仅是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原创知识的智慧宝库。为加强中医古籍的保护和传承,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提出编纂《中华医藏》的建议,并制定了整体规划,得到了有关部门领导和业界专家的广泛支持。此后,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具体推进,该项目得以有条不紊地展开。就其性质来说,《中华医藏》是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实施的一项国家重要古籍保护项目,该项目计划对2289种重要中医古籍进行分类、分阶段的影印并加以提要内容出版。品种多、门类全、覆盖面广,这是《中华医藏》的突出特征。尤其是对中医古籍的系统整理、对稀见版本的大量收录,更是其相较于此前同类项目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而通过对更多中医典籍及其珍稀版本的整理推介,中医传统学术所蕴藏的宝贵思想资源得到深入挖掘,中医古方中的科学内涵和先进理念得到研究、探讨和消化、吸收,这无疑对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普世价值、切实保障人类的生命健康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为扎实推进项目,《中华医藏》编纂团队做了长达十年的摸底、调研工作,经中医药学界、图书馆界和民族医药文献专家的充分论证,在初选、细审、复审以及前后多次修订之后,最终从近万种中医传统文献中挑选出两千多种重要古籍,分类别、分阶段地加以学术整理、提要撰写、高精影印出版。从内容上看,《中华医藏》拟分为二十四个卷次,承担各卷次编纂工作的均是业内骨干能手,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可以说,《中华医藏》充分发挥了中医药行业的人员优势,举全国中医古籍研究之力,以保障项目的整体进度和工作质量,拥有得天独厚的学术资源和组织基础。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自正式承担《中华医藏》编辑出版任务起,根据招标工作要求,组织专业优势团队成立了“《中华医藏》编辑室”。经过三年的系统整理与细致打磨,首批成果《中华医藏·养身卷》终于在2022年12月出版问世,首批发布仪式于2023年7月13日在国家图书馆召开。成果公布后,《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中医药报》《央视新闻》等多家权威媒体先后进行了充分报道,《中华医藏》项目获得了媒体及社会的极大关注。作为盛世修典的重要举措和经典范例,《中华医藏》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显示出我国中医药学界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和努力弘扬,是一次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学术整理和文化推广活动。

02

《中华医藏·养生卷》

思想主旨及养生文化举隅


中华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古籍浩如烟海。翻开这些厚重典籍,随处都能感受到古人的高明与智慧。《中华医藏·养生卷》以系统总结中医传统养生思想为宗旨。“中医养生起源很早,《黄帝内经》是其渊源。”中医文化对养生保健的认识,一向秉持“未病先治”的理念。《黄帝内经·灵枢·逆顺》中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强调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注重养生保健,就是为了“防病于未然”,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清代医学家石成金精于养生之法,他所著《长生秘诀》是其养生经验的全面总结,共包括“心思部”“色欲部”“饮食部”“起居部”“清福要旨”“一生受用”“卫生必读歌”七个部分。其中“饮食部”讲道:“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和淡,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起而徐行百余步,或数十步,此吃食之要法也。”(《长生秘诀》收入《中华医藏·养生卷》,清康熙三十六年刻本)“食以养生”是古代重要的保健理念,道家认为“食为命基”,甚至将饮食视为保养性命的根本,可见我国古人早已认识到饮食对于健康的重要作用。

注重养生,也是为了调节身心平衡、预防疾病。明代与李时珍齐名的“医圣”万全,一生精研养生之道,他在晚年撰写的养生学专著《万氏家传养生四要》中说:“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却疾。寡欲者,谓坚忍其性也;慎动者,谓保定其气也;法时者,谓和于阴阳也;却疾者,谓慎于医药也。坚忍其性,则不坏其根矣;保定其气,则不疲其枝矣;和于阴阳,则不犯其邪矣;慎于医药,则不遇其毒矣。养生之要,何以加于此哉!”(《新刊万氏家传养生四要》收入《中华医藏·养生卷》,清康熙五十一年汉阳张坦议视履堂刻《万密斋医学全书》本)所谓“寡欲”,就是要减少欲望,避免因纵欲享乐而损害健康;所谓“慎动”,是指减少剧烈的身体活动,以此来保养精气、固本培元;所谓“法时”,即是顺应自然的时序,按照自然规律来调整生活习惯,平衡自身的阴阳之气;而所谓“却疾”,则是告诫人们要谨慎用药,因为过量的药物不仅会使人形成依赖,更会成为有害健康的“毒物”。万全提出的“养生四要”,对我们今天调节身心、颐养天年,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中医药文化饱含养生、保健的优秀理念,为世人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健康观提供了创造性的中国方案。但遗憾的是,由于诸多中医药典籍保存状态不佳,不少传统养生学思想趋于湮没,而图书编撰出版则是记录、保存、传承、推广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中华医藏·养生卷》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张华敏、李鸿涛担任主编,浙江中医药研究院江凌圳、内蒙古中医药大学张明锐、中国中医科学院佟琳担任副主编,形成编纂团队的主要架构。在对现存养生类古籍的调研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编纂团队综合考量版本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等多种因素,由此制定遴选标准,编制初选目录。在文献选录方面,《中华医藏·养生卷》的编选范围极为广泛,除了独立成书的中医药专著,举凡历代丛书、类书、佛藏、道藏中散见的养生保健理论、方法及技术等,均被纳入考察的视野。最终,本卷收录了自南朝至清代的74部代表性中医药典籍,基本涵盖了该领域的思想精华,其中诸如养生名著《遵生八笺》、食疗专著《养生食忌》、四时养生代表著作《养生月览》,以及首次提出“呼吸、吐纳、导引”六字诀法且记载华佗所创五禽戏的《养性延命录》和首创千古名方“礞石磙痰丸”的《泰定养生主论》等,都是古人养生思想的典范之作。而从文献价值来看,入选《养生卷》的古籍,多是存世最早、刻印或抄录最佳的版本,如《活人心法》采用现存最早刻本,即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明永乐至正统间刻本;《养生类纂》所录明成化十年钱塘谢颍刻本,也是该书现存的最早版本。此外,《养生类纂》将失散已久、原本分藏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图书馆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同一藏本缀合,并利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的同版本古籍对缺页进行补配,使得此一珍稀版本终成完璧。可见,《中华医藏·养生卷》所收文献不仅对当今医学的养生、保健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具有十分突出的版本价值。

03

《中华医藏·养生卷》

编辑出版的经验总结



在《中华医藏·养生卷》的编纂出版过程中,我有幸以责任编辑的身份参与其中,除了承担具体的文献编订工作外,还负责与编纂团队保持紧密联系,以沟通、协调、处理相关事务,保障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我从编辑职业出发,认真向前辈们学习古籍专业编辑知识,一点一滴地积累古籍整理、编纂与出版经验,较为圆满地完成了《中华医藏·养生卷》的编纂任务。

书籍编纂是一项繁复的“工程”,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必须做到全面细致、审慎周密。对于《中华医藏》这样的重大项目来说尤其如此。自《中华医藏》策划之时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一直密切关注项目的进展,积极参与前期相关工作。成为其出版承担单位后,社内迅速组织了由总编辑带队的专门编辑出版团队,并协同总编室、营销宣传、数字出版等部门的力量,全社联动,深度参与项目工作。该项目规模大、周期长,社内专门制定了本项目《影印编辑出版规范》与《编辑出版方案》,按照项目执行年度计划,精心安排各卷次出版计划和进度。在项目伊始,社里便指派专人负责整理会议纪要、书稿档案,以及与各卷次负责人对接交稿事宜。为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团队负责人多次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等就样书细节、出版合同、出版方案等诸多事项进行沟通、商谈。此外,出版团队成员会定期对交稿进度、审稿尺度、项目进度、底本授权、作者反馈修改意见等方面进行商讨,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这种实战经验也大大提升了编辑团队的整体水平。

《中华医藏》的编纂采用项目制管理方式,承担各卷次任务的学者在版本梳理和提要撰写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书籍展开收藏调查、比对版本优劣、核查品相好坏。通过协助编纂,许多青年学者参与进来,在古籍整理工作中得到了快速成长。而进入出版环节后,参与项目的相关编辑人员同样获得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锻炼。

作为这其中的一员,进入图书编辑环节后,我们首先要对所收到的原始扫描文件逐页进行核查,遇有缺漏页的,及时请本卷项目组核对原书,理清各页顺序,配补缺页。如果遇到无法补配的文献,编辑须检索该书的馆藏地情况,联系馆藏地获取授权,尽力补全缺页。待底本核查无误后,扫描底本文件交由排版公司进行修图。对明显为原版之外的、没有文献价值的墨污涂痕等要适当修削,其他情况则一仍其旧,以期完整再现文献原貌,体现其包含的多重价值。在进行修图时,要特别注意古籍的形制,针对形制的不同,在古籍影印时要兼顾项目整体性与独特性。

其次,确定本卷排序、正文分册、排定目录。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项目组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书籍选目,在斟酌考量、增删替换文献品种后确定最终目录,编辑要做好记录并更新工作表。待与项目组商定本卷排序后,编辑着手进行正文的分册,并排定目录等部分。在编制目录时,需要依据原书信息,通过查找书目以确定各书的名称和版本项,这一步骤涉及文献版本的分辨。如在项目组提交的文献信息中,《锦身机要》《摄生要义》等书籍显示为“胡氏”或“胡文焕”刻本,其版本则为“虎林胡氏文会堂刻《格致丛书》本”或“虎林胡氏文会堂刻《寿养丛书》本”等,刊刻者与版本名称都十分相近。且这些书籍均为明万历年间所刻,有“万历二十年”本、“万历二十一年”本、“万历三十一年”本,但具体说法并不一致。经过核查资料并与项目组相关专家讨论,这些书籍的版本情况最终得以理清,从而解决了编辑过程中的一大疑难。

最后,编订“内容简介”,设计正文版式,并组织专家进行审稿。《中华医藏·养生卷》所收每种文献之前都附有“内容简介”,编辑要核对其中的原书著者、生卒年和文献馆藏地等信息是否准确。为求万无一失,上述工作曾数次与项目组专家进行讨论,基本做到了有疑必究、不留隐患。除“内容简介”外,为方便读者阅读,《养生卷》又于正文中增加了书眉,标示出文献名称及卷次,并从书中选取两页内容进行彩色印刷,置于每册正文之前。而在正文的排版样式上,经过反复比对,选择了正16开尺寸,以期尽可能地展现历史文献的最佳面貌。此外,在书稿大体成型后,为提升其质量,编纂方还利用网络平台组织专家进行线上审稿,并安排了线下审议定稿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书稿进行把关审核,最大程度地吸纳学界对于《养生卷》的合理建议,从而推动了书稿的顺利问世。

由于《中华医藏》项目规模庞大,内容繁多,涉及业内众多专家学者以及各家藏书、编辑、出版机构,因此其整体推进流程十分复杂,各项流程之间层层相因、环环相扣,对于编辑的知识水平、协调能力、工作经验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应对新的挑战并迅速进步,作为编辑,我们不仅要经常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还需要持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并掌握更高效的工作方法。对我来说,充分利用行业内教育培训、大量阅读相关论著,以及不断向出版界的前辈请教,以获取从事大型文献编辑出版工作的有效经验,是我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常用途径。在《中华医藏》的编辑出版实际工作中,我的体会更加深刻。医学文献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处理医学文献的相关术语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或难点时,我会积极查阅相关专业文献,以获取准确和权威的信息。此外,如有必要,我也会向行业专家请教,以获得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为了确保图书的质量和准确性,编辑在出版过程中需要注重细节,保持高度敏感性,并以专业的态度应对各种挑战。

做好大型图书的编辑出版并不容易,其工作内容的艰巨性、工作流程的复杂性都是极大的考验。这就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坚定的信心和持久的恒心,能够在漫长而纷繁的编辑工作中不断体会、及时总结、努力成长。回顾参与《中华医藏·养生卷》出版项目的三年多时光,我为自己的坚持和进步感到由衷的欣慰。在无数困难的洗礼和磨炼中,我积累了编辑出版的职业经验,收获了中医药古籍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身沟通协调的处事能力,它们都将成为我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优秀的古籍出版物是由整理者和编辑者共同完成的,不断提升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永远保持怀疑精神和求真理念,为中华古籍的整理推广贡献力量,这是古籍编辑崇高的责任与使命。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朋友错过推送

欢迎星标🌟“中国出版史研究”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购刊链接丨Buy Links

单期购买链接 ↑
全年订阅链接 ↑



 记载出版历史|探索出版规律 

邮发代号|80-142

季刊丨58元

电话|010-63458238

投稿邮箱丨chubanshi@zhbc.com.cn


中国出版史研究
立足中国出版史的理论研究和珍稀出版史料的发掘整理,以中国史上重要的出版人物(包括机构)、事件和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求真务实、以史为鉴为指导方针,探索中国出版发展规律,汲取历史出版经验,保存中国出版重要史料,为促进中国出版、繁荣出版文化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