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第 2 期
出版总署历史的若干考察
——致敬新中国出版事业75周年
【摘要】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在北京设立。虽然仅有短暂的5年历史,但它无疑是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发端,其所出台的许多政策措施和所取得的成效经验,对于后来者尤其是新时代出版强国的建设者,弥足珍贵、意义非凡。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资料现已失传,当下不少人对于出版总署的简要称谓、办公旧址、行政级别、隶属关系、干部去向等存在误读、误解、误写。为此,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探究,还其原貌,以纪念那些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开拓者。
【关键词】出版机构;历史;考察
【作者】范军,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邹开元,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方针的
形成与出版格局的奠定
【摘要】“古今中外,提高为主”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之初由冯雪峰提出、沿用至今的出版方针。这个出版方针与新中国文艺“普及为主”的发展方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时“以普及为第一位”的任务要求是不甚相符的。“古今中外,提高为主”的出版方针源于冯雪峰对人民文学出版的定位,但更重要的是源于冯雪峰对艺术大众化、中国古典文学、“五四”新文学、外国文学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创作的态度和观念。冯雪峰还根据这一方针起草了出版规划,开启了人民文学出版的重点工作。随后,楼适夷、王任叔等在担任社领导期间,规划丛书出版,制订选题计划,编制“五年出版规划”,最终奠定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基本出版格局,推动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朝向“全国文学出版的中心”发展。
【关键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方针;出版格局;冯雪峰
【作者】周根红,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新中国古籍出版与文化普及
——以1956年版《楚辞选》为例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与普及给予了高度重视,一系列古籍整理出版项目相继启动。1956年版《楚辞选》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楚辞编注的代表性选本,凭借优良且高效的策划组稿、编辑审稿、装帧版面设计、读者反馈与修订,拓展大众学术出版市场。本文通过对出版档案资料及新中国出版环境的调研,发掘《楚辞选》专业编辑团队的形成历史,分析编注者成员的组织分工与专业合作方式,探讨新中国初期古籍出版大众传播的学术品格及其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出版;楚辞研究;古籍编辑;大众传播
【作者】吴昉,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周乐,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出版与传播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1949—1956年私营出版社的
文学译介与出版活动梳考
【摘要】共和国成立伊始,新的出版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私营出版业亦未被全盘纳入一体化的轨范。此时的文学译介与出版相应处于混杂状态。私营出版业所构筑起的世界文学景观呈现出苏联文学译介渐趋凸出、膨胀的衍变。其译介与出版,既带有抢译乱译等消费导向,又具有注目于通俗本、儿童读物的大众化取向。个人主义的翻译观遭到消解,文学译介转渡为采取集体翻译和作为政治任务的“当代”形态。译家、出版家的动机、策略各有不同,京、沪等地亦展演出各异的译场空间。
【关键词】文学译介;私营出版社;当代文学;京沪
【作者】操乐鹏,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四库全书》誊校考评制度及其变迁
【摘要】《四库全书》的誊录、校对并非常设,一般不给俸禄,为了保证缮写、校对效率和誊录、校勘质量,朝廷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考评制度,并打开了藉由四库誊校破格参与铨选的特殊通道,这对办理《四库全书》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保障作用。然而,办书日久,这一考评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誊校质量难以保证,甚者出现了几次较为严重的责任事故,使得乾隆帝为之震怒,不得不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改革和整肃。梳理四库誊校考评制度的基本内容、规则流程以及改革变迁,对于做好当代图书编校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誊录;校对;考核;优叙;四库全书
【作者】苏嘉靖,学习出版社副编审,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张曦,学习出版社编辑
书籍史视域下的《唐诗三百首》研究
【摘要】《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年来刊刻最多、传播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唐诗选本之一。近代新印的《唐诗三百首》有别于传统古籍,呈现新旧并存、交叉融合的版本特点,构成了册页制度下新的版本形态;其发行传播借助现代报刊以及灵活多变的销售策略,成为新印古籍市场化成功运作的典范;对它的阅读接受也趋向于去功利化。《唐诗三百首》等近代新印古籍对于传承中华文化、促进古籍事业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对丰富扩展我国书籍史研究也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唐诗三百首》;新印古籍;书籍制度;书籍史
【作者】宗瑞冰,南京师范大学副研究馆员
民国时期陈望道编辑
出版实践及理念探讨
【作者】陈望道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语言学家、教育家。然而较少引起关注的是,陈望道还是一位编辑出版家。民国时期陈望道有着丰富的编辑出版实践经历,先后主编《新青年》《民国日报·觉悟》《大江月刊》《太白》等报刊,并创办大江书铺等。本文试图将民国时期陈望道的编辑出版实践进行完整梳理,并分析其理念和特点,以期为当下的编辑出版工作提供思想理论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陈望道;出版家;《新青年》;大江书铺;《太白》
【作者】关春巧,复旦大学出版社人文编辑室编辑
香港《大众文艺丛刊》的
出版始末及其历史价值
【摘要】《大众文艺丛刊》是20世纪40年代末转折时期重要的左翼文艺刊物。它的创办既得益于战后香港的出版环境与创刊政策,同时也是内战时期中共政治部署与组织策划的结果。《大众文艺丛刊》出版一年,以系列文艺批判的方式,统一了左翼文坛的内部分歧,收编了部分自由主义文人,促进了文坛“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与此同时,它还积极登载和传播解放区文艺作品,对外国文艺思想进行引介与甄别,为新中国成立后“当代文学”的范式塑型以及文艺队伍的组织建构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关键词】《大众文艺丛刊》;出版;历史价值
【作者】张望,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澳门出版业:历史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澳门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澳门出版业在“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澳门出版业发展历史悠久,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萌芽兴起、17—18世纪发展式微、19世纪初繁荣发展、民国时期缓慢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研究发现,澳门出版业的发展过程受多方面复杂因素综合影响。一是经济结构调整,1535年澳门开埠后成为明清政府与其他国家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基地,16世纪末澳门的中西文化出版枢纽作用开始凸显,但后来以博彩旅游为主的产业结构挤占了出版业发展空间。二是政府管制强度,19世纪葡萄牙政府取消海外出版禁令、清朝政府放松出版管制、澳门议事会取消出版审查制度,促进了澳门出版业快速发展。三是印刷技术水平,它对澳门出版业16世纪的萌芽以及19世纪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澳门除了是天主教传教士最早使用中式雕版印刷术的地方之一,也是西方近代活字印刷术最早传入中国的地方。四是多语翻译机制,澳门出版业的发展与中葡、中英等翻译密不可分。总体而言,梳理总结澳门出版业历史经验对“一国两制”新时代下澳门出版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澳门;出版业;历史;经济;政府管制;印刷;翻译
【作者】李佳桧,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公共政策博士研究生;林发钦,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院长
藉言存人:张元济、金兆蕃与续辑《槜李文系》
——以上海图书馆藏
《续辑〈槜李文系〉》稿本为中心
【摘要】续辑《槜李文系》的编纂活动由张元济、金兆蕃及葛嗣浵发起,历时14年,是嘉兴地方文献的集大成之作。通过上海图书馆藏稿本中保留的批校信息,结合张元济、金兆蕃的相关信札,能够大致还原续辑《槜李文系》的过程,并揭橥诸人保存乡贤文献时的编纂思想。虽然张元济与金兆蕃最后未能如愿将该稿本付梓,不过他们“藉言存人”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达成,他们的编纂和讨论过程也是研究地方文献时的重要借鉴。
【关键词】张元济;金兆蕃;《槜李文系》;嘉兴;地方文献
【作者】尹伟杰,华东师范大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
借势而为:民国时期中华书局的公共危机处理
——以“英语八五运动”的应对为例
【摘要】1933年5月,中华书局发起的“英语八五运动”受到著名英语教学专家林语堂的嘲讽和中国世界语者充满民族主义意识的激烈批评,从而引发了一场出版史上的公共危机。本文依据危机管理的经典理论,讨论中华书局化解这场公共危机的方式及其过程,即由初期的针锋相对,转而采取“去政治化”的策略,凸显“基本英语”语言交流的“工具”特性,既维护中华书局“在商言商”的立场,亦消解了批评者的批评指向。相关的出版数据也表明,中华书局借助双方论争的公共效应,加大营销力度,取得了显著的出版实效,成为这场公共危机的最大赢家。
【关键词】中华书局;危机管理;英语八五运动;去政治化
【作者】尤小立,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瞿蜕园整理《文馆词林》初探
【摘要】上海古籍出版社新发现《文馆词林》整理本,虽无署名、前言、后记等,但正文内容首尾完整,校勘详细。根据前人提及掌故及该稿手迹等可以判断为文史名家、曾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特约编审的瞿蜕园先生的著作。该整理稿穷尽了当时可以搜集到的所有关于《文馆词林》残卷的文献,进行了精校,虽较之如今的整理成果尚有阙卷等问题,但仍有其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瞿蜕园;《文馆词林》;域外汉籍回流
【作者】戎默,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编审
陈翰伯外审陈铭德夫妇《〈新民报〉二十年》分析
【摘要】陈铭德、邓季惺夫妇撰写的《〈新民报〉二十年》是中国现代新闻史的基础文献,1979年发表于中华书局出版《文史资料选辑》第63辑。本文基于未刊史料,分析中华书局、陈翰伯1964年否决刊发这一稿件的情境、决策和审稿个性等,例释“四清”运动作为政治活动对出版工作这一知识生产传播活动的影响与路径。
【关键词】陈翰伯;金灿然;《文史资料选辑》;《〈新民报〉二十年》;审稿过严
【作者】李频,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
修医典弘扬仁心圣手,
纂古籍通达妙道微言
——《中华医藏·养生卷》编辑札记
【摘要】《中华医藏》的编纂出版对当今中医药界有着重要意义,其旨在对传世中医药古籍进行系统整合,深入发掘古人医学思想中的伟大智慧。从古籍整理的角度来说,《中华医藏》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实施的国家重要古籍保护项目,是盛世修典的重要举措和经典范例。2022年,《中华医藏·养生卷》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中华医藏》编纂项目的首批成果。作为《养生卷》的编辑人员,笔者全程参与了该书的编订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编辑出版经验。本文拟就《中华医藏》编纂背景,《中华医藏·养生卷》思想主旨、编辑过程等加以梳理,对参与编辑经历的学习感悟进行总结,以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并为同行业者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中华医藏·养生卷》;养生文化;编辑;出版
【作者】司领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辑
重构现代中国书籍的文化生产模式
——评高哲一《现代中国的印刷之力》
【摘要】高哲一著《现代中国的印刷之力》(The Power of Print in Modern China)以20世纪三分之二时间里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为研究对象,几代知识分子通过编印教科书、辞典、古籍丛刊、大型丛书等出版物,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塑造了现代中国人的思想与文化。晚清民初书局采用合作式文化生产模式,20世纪30年代则演变为资本主义商业竞争性的生产模式,新中国成立后转变为协商式文化生产模式。作者擅长使用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建构起完整的现代中国出版编辑史的框架结构。然而,该书占有材料略显不足,选取史料稍欠严谨,使得某些论述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作者的类型学划分难以贯通全书,为了重构理论甚至不避曲解史料之嫌。尽管如此,该书对中国现代出版史依然做出了独具特色的结构性阐释。
【关键词】《现代中国的印刷之力》;书评;文化生产模式;书籍史
【作者】罗智国,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讲师
记载出版历史|探索出版规律
邮发代号|80-142
季刊丨58元
电话|010-63458238
投稿邮箱丨chubanshi@zhb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