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颜巧霞,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先后在《都市》《延河》《雨花》《读者》《解放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多篇文章被广泛转载并收入多种“智慧与心灵”文集。已出版散文集《在缝隙里明媚生长》《有一种爱永不迷路》等五部。
·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作者最近写作的美食文章64篇,分为菜蔬香、米面亲、鱼水佳和味里情四辑。整部作品风格温婉细腻,笔调清新灵动。作者用灵巧的文思、清新的笔调、真挚的情感,描绘、记述家乡的美食,家常的美味;通过食物、食事这一线索串联起在生命中闪亮如珍珠般的挚爱亲情、温暖友情、陌生人的真心真情;通过食物、味蕾的变化勾勒出时代的变迁。轻启书页,爱阅读、爱美食、爱生活的你就会重逢记忆里难以忘却的那些味道和这尘世间动人心扉的暖和爱。
· 目录展示
内容节选
颜巧霞
一位罕发朋友圈的文友,陡然更新了一条动态,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文字是:“八十多岁的老父亲给我送来了半篮子河蚌。”配着一张竹篮河蚌的照片,一只只河蚌乖巧地卧在竹篮里,身上湿漉漉的,还闪着河水的光泽,没有多嘴多舌地去问文友,是不是她老父亲自己捞的河蚌?只是想起了我去世的父亲,年轻时候的他常去河里捞河蚌给我们改善伙食。
家乡多沟渠、河道。每到夏日,沟河向人们馈赠各式水生吃食:鱼、虾、螺、蚬、蚌……不但有专靠捕捞鱼虾过生活的大人,就是我们小孩子也常常去沟渠里捡螺摸鱼回来做餐食。我们唯捡拾不了河蚌,蚌不生在浅水浅滩的沟渠里,它们的家在宽阔的河道里,大人们早嘱咐过我们:“小孩子不能去河里耍,河溜大起来要淹死人的。”
我们能吃到的河蚌都是父亲捞来的。父亲会水,在夏日的傍晚,他干完了田里的农活,把裤脚卷到大腿根部,拎着大木桶,从河码头那下到水里去,他一只手扶着漂在水面上的木桶,另一手撑开,保持身体的平衡,沿着河堤小心翼翼地走着,慢慢地河水没过了他的膝盖,涨到他大腿部位,他停住了,他的脚踩着了什么,他弯腰把手伸到水里去,掰出一只比手掌还大的河蚌来。岸上的我们欢天喜地地看着他把河蚌扔在木桶里。有时候河堤光滑陡峭,父亲根本站立不住,他一滑就滑到河中心去了,身上的衣裤全部湿透了,变成了一只“水鸡子”,父亲从河中又游回河堤处接着踩河蚌,等到大木桶里装上大半桶的河蚌,他才会上岸。
看着桶里的河蚌,一个叠一个地仰躺在木桶里,我们说不出来的欢喜,课本上的“剖蚌求珠”的词不由分说冒上心头,总觉得也许会有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藏在哪只河蚌里,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些蚌劈开来,去找珍珠。劈蚌的活我们力气小干不了,通常是母亲持斧头从蚌嘴处劈开,露出象牙黄色粉嫩嫩的蚌肉,母亲又把蚌肉里的黑色鳃肠扒掉,用河蚌肉烧汤给我们吃。
河蚌肉的滋味,郁达夫在《饮食男女在福州》里写西施舌时这样揣测:“《闽小记》里所说西施舌,不知道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俱佳的神品。”梁实秋考证西施舌不是蚌肉,但郁达夫自己拿蚌肉来揣测名菜“西施舌”,可见蚌肉的鲜美。
我母亲常烧河蚌豆腐汤给我们吃,用豆油熬煮蚌肉至锅沸,之后敲入一块豆腐,同煮,煮出来的汤跟牛奶一样浓白,蚌肉丰腴滑嫩得比丝绸还胜几分,有时从嘴里一滑而过就下到肚里去了,当然你也可以用千金小姐的姿态小口慢嚼,河蚌肉是滑嫩又有嚼劲的,真是奇怪又美妙的组合。
有时母亲没有空去买豆腐,她就地取材,从菜园子里割一把韭菜配着河蚌肉熬汤,我觉得韭菜河蚌汤比河蚌豆腐汤少了一份滋味。父亲却不觉得,他是不论母亲煮食什么样的河蚌汤都喜滋滋地喝,还满脸绽笑地夸说:“比肉汤好吃,猪肉汤油,河蚌汤不油还鲜,鲜得不得了。”那会儿,家里穷,平时难得熬上一份猪肉汤来喝,但父亲还是觉得河蚌汤比猪肉汤好吃,可见父亲爱这河蚌汤。
成年后,去家乡小饭店吃饭,发现聪明的厨师把家乡的河蚌肉配着咸肉、鲜竹笋熬煮成汤来吃,蚌肉、咸肉、竹笋都鲜嫩腴美,汤也鲜咸可口。如若带着父亲来吃,他不知道夸成什么样子?可是到哪里去寻他的身影,他一去好些年了。
——摘自《家的食单》
编辑 | 吴曼曼
审核 | 史祖福
联系邮箱:380715953@qq.com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东街5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315室。
餐旅编辑部主任 (史祖福 名片) | 持续获取新书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