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食品的变革与创新
文摘
时事
2024-12-09 17:30
北京
自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始终致力于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互联互通,农业食品作为其中的核心领域,直接影响粮食安全、贸易畅通与技术交流的深度拓展。2024年是“一带一路”迈入第二个黄金十年的开局之年。11月6日,第十七届“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论坛以“深化‘一带一路’农业与食品交流合作,共治共享食品安全”为主题,聚焦区域农业合作与产业转型的新机遇。紧随其后,12月2日召开的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十年来的成就与挑战,并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关键节点,农业食品不仅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更是民生改善和社会繁荣的关键抓手。尽管各国在农业技术、产业链整合与市场准入方面仍面临差异,这些挑战反而为深化合作与推动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加强技术交流、优化供应链管理和构建可持续贸易网络,“一带一路”正为农业食品领域注入创新动能,推动沿线国家在全球市场中提升竞争力,共同迈向绿色、可持续的未来。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参与国以及国际组织积极构建了多层次的政策沟通和合作机制,通过战略规划对接、技术经济政策协同、管理规则标准统一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推动了农业食品领域的协作与发展。迄今为止,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广泛的双多边合作框架,促成了在农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及跨境贸易领域的深度融合。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农业食品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跨国合作,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搭建了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从而在粮食储存、物流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及出口等方面实现了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例如,在中亚、东欧及东南亚,中国企业设立了农产品加工厂,直接从当地采购原料,经过高效的冷链运输后进行全球出口。这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促进了农产品的全球流通与市场拓展。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通过元首外交、政府间战略沟通、地方与部门间政策协调,以及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项目,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国际化推广。自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已向70多个国家派遣2000多名农业专家,推动了超过1500项农业技术的应用。通过这种技术输出,中国不仅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还促进了全球农民收入的增长。“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加速了农业领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沿线国家积极引入物联网、无人机等数字化技术,实现精准农业管理,从而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引导下,农业生产逐步向可持续发展转型。中国与沿线国家及国际组织携手合作,推动节水灌溉、创新产品研发、发展可再生能源等,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环保和低碳化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沿线国家农业食品行业正在经历技术革新,智慧农业、再生农业和蛋白创新等新技术的应用,为粮食安全、产业链优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
自2016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园。这些示范园致力于推动作物育种、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领域的技术合作,旨在提升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以科克舍套示范园为例,园区通过小麦杂交试验筛选出适应当地气候的优质耐寒品种,并结合绿色栽培技术显著提升了粮食产量。这一成果在疫情期间尤为显著,示范园通过高效的技术合作和产业链协同,确保了4000吨小麦和面粉的顺畅供应,及时补充了西安市场的货源。
为应对全球蛋白供应链挑战,推进多元化进口,中国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蛋白产品全产业链建设,从育种、生产、加工到物流环节全面布局。例如,202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加工所牵头,与尼日利亚农业研究委员会及中非绿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启动“中非花生品质评价与加工利用合作研究中心”项目。该项目开发了高品质加工品种和优化的深加工技术链条,同时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助力非洲花生产业升级,稳定了我国蛋白产品的进口渠道。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展开了深入的农业技术合作,重点聚焦种业开发、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通过技术转移、联合研究和人才培养,显著助力农业现代化。例如,与巴基斯坦签署的现代农业技术转化备忘录,不仅加速了技术的传播,还培养了大批农业专业人才。此外,依托智能温室和无土栽培技术,甘肃在干旱和荒漠地区实现了高效农业生产,为沿线国家提升粮食安全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区域农业合作正迈向更加深入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未来,各国将依托跨国农业科技园区、联合研发中心及跨境电商平台等合作形式,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优化,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农业供应链,为全球市场提供稳健支持。双边合作则将聚焦技术共享、政策协同和市场互通,通过加强技术转移、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联动,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价值提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未来,数字化平台的进一步普及使农业生产和供应链管理更加高效精准,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帮助农户优化生产策略,提升作物产量与质量,推动区域农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智能化技术不仅优化了农业资源利用率,也为可持续农业注入新活力。标准互认与规范协调将成为“一带一路”农业贸易发展的重点方向。沿线国家将在农业技术、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标准方面实现统一化,减少贸易壁垒,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将通过政策落地和机制优化,推动农产品贸易更便利、更高效,同时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为农业食品行业创造良性发展的国际环境。
绿色低碳是“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各国将通过推广绿色基础设施、生物创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低碳农业领域实现协同发展。中国将在绿色金融、节能环保和生态保护方面发挥技术引领作用,推动沿线国家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农业食品行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国际化的人才支持。未来,各国将通过联合培养、技术培训和跨国人才交流等方式,构建多元化合作机制,提升农业科技与管理能力。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梯队的建立将进一步推动行业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为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保障。1.人民网. (2024). 业界:深化“一带一路”农业与食品交流合作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2.刘兴华. (2024). 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壮阔蓝图. 光明日报. 3.新华社. (2024). 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新跨越新发展. 4.吕扬和靳军. (2022). 西农大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让“金种子”在“一带一路”开花结果. 陕西日报. 5.新华社. (2023). 共建粮食丰收带 携手繁荣致富路——“一带一路”农业合作10年进阶之路. 6.人民日报. (2024). 中国连续派遣6批高级农业专家组援助布隆迪 “种植杂交水稻是非常有效的帮扶”共建“一带一路”.7.石爱民. (2023). 加工所赴尼日利亚推进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援助项目. 植物蛋白结构与功能调控创新团队. 8.浦华, 杨静, 王永伟, 涂涛, 李燕松, 罗会颖, 姚斌. (2023).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蛋白替代战略构想. 中国工程科学, 25(4), 149–157. 9.新华社. (2023). “一带一路”十周年:10个故事见证蓝图变实景.
或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