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变米?全国首条创新生产线震撼投产!

文摘   时事   2024-11-25 17:30   北京  

摘要


2024年11月18日,全国第一条土豆米生产线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正式投产运行。土豆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化学家吴奇团队历经5年半研发的最新成果,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薯类杂粮主食化加工技术领域取得了全新突破

创新工艺助推马铃薯产业发展


吴奇院士的土豆米生产项目融合大分子物理理论、食品大分子加工与高分子挤塑造粒技术,重点聚焦于植物多糖、蛋白复合体系高水分挤压重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实现了马铃薯材质特性的重塑和低成本的量产,在保障口感的同时,兼具营养和价格惠民的优点。2024年11月18日,全国第一条土豆米生产线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正式投产运行。土豆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化学家吴奇团队历经5年半研发的最新成果,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薯类杂粮主食化加工技术领域取得了全新突破

据了解,首条土豆米生产线投产后,预计年加工新鲜土豆2500吨左右,土豆米将达到1000吨,将实现产值3000万元左右可见土豆米生产项目不仅从食品加工的创新角度提高了马铃薯的利用率,还通过产业化生产进一步创造出经济效益,为其他农产品的加工提供了启示。

“主粮化”保障粮食安全和膳食营养


马铃薯,俗称土豆,是小麦和水稻之后,全球第三大重要粮食作物。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22年全世界谷物生产总量约为27.56亿t,马铃薯生产总量约为3.75亿t,此为当今全球70多亿人口赖以生存的基本粮食总量。受耕地资源的约束和种植效益的影响,小麦、水稻等口粮品种继续增产的空间变小、难度加大。而土豆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种植起来更为容易,但由于不易储存,多限于鲜贮、鲜运、鲜销、鲜食,仍有大量土地可以种植土豆却没有被利用起来。吴奇团队研发的土豆米加工技术把新鲜马铃薯直接加工成干燥的大米,使土豆得以长期、低成本地保存,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在我国,传统的膳食结构中,95%以上的马铃薯作为蔬菜鲜食,很少作为主食直接食用。近年来,随着快餐食品和方便食品的兴起,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开始偏好薯条和薯片,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对马铃薯的消费远未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主食。
《中国统计年鉴2024》中全国人均薯类消费量仅为2.8kg,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量(换算为全年)18.25~36.5kg相差巨大,这表明中国居民对于薯类的摄入远远不足。土豆米这种马铃薯主粮化产品的成功研发,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化、营养化的主食选择,满足了现代人对饮食健康、营养均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卢肖平.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意义、瓶颈与政策建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http://www.moa.gov.cn/ztzl/mls/mlsmtjj/201507/t20150709_4738326.htm

或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报告


推荐阅读

植物蛋白:保障粮食安全的绿色力量 | 永续条漫NO.29

COP29在阿塞拜疆举行;欧洲1.15亿欧元支持农业食品初创企业 | 11月20日

素食经济的全球影响




永续中心AGF
永续未来前沿技术促进中心汇聚农业食品企业、初创、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和政府机构等多元参与方,共同定义、衡量并推进大中华乃至全球粮食、饲料和燃料可持续性。我们提供多元解决方案和实现路径,推动创新与合作,提升产业透明度和生产效率,加速可持续转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