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八卦掌要一掌前伸、一掌护后,头、颈拧、手臂、手腕拧,腰拧,拧成一个整劲。围绕小树而转,通过拧裹钻翻八大掌、八八六十四掌……的练习来掌握八卦掌的各种掌法、身法、步法和劲力。
练习八卦掌时要讲“三形三势”,三形者“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三势者“步如趟泥,手如拧绳,转如磨磨,以达到掌法多变、腰如轴立、脚步灵活、周身和顺、一动无有不动,以及以意领气、以气领力,以意领气、气沉丹田、劲力沉实,刚柔相济、内外合一的目的。
掌法纯熟后,可直行,可斜插,可左旋,可右转,掌随身动,步随掌变,意动身随,处处有变;忽上忽下,忽高忽低,忽疾忽徐,忽隐忽现。
有如子之穿林,矫捷轻员;
有如苍龙之人海,见首不见尾。
所以,八卦掌的技击特点是:
八卦掌法,奥妙无穷。以掌为法,以走为用。
斜出正入,脱身换影。刚柔相济,虚实相生。
明腿暗腿,七拳互用。意为元帅,眼为先锋。
六合归一,放胆成功。攻防真谛,尽在其中。
八卦掌以掌为法,以走为用。
除反背捶一势外,基本用掌。
八卦掌法很多:点、削、云、探、穿、拨、截、拦、推、托带、领、搬、扣、刁、钻、粘、黏、连、随、开、合、劈、挂,掖、撞、钩、挑、撩、抄、盖、等等。
程氏八卦掌更以穿,云、推、、截、探、带、螺旋等等为主。
八卦掌是以走转为主的拳术。
练功时要转圈,“功夫本从弯步来”;交手时要走动,“站住即为落地花”。“走”是八卦掌的灵魂。
但是八卦中的“走”,不是一走了之,逃之天天,而是“以走为用”。
我们练功时走圈,就是练习“以走为用”。
当动手时,我们可以在敌人面前忽左忽右地“走”,目的是观察敌情,以利进攻,也是为了扰乱对手,使其对我无从捉摸,无处可下手,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绝非围着敌人走圈,把敌人转晕,好一掌打去。
再说,人家不是死人,能让你围着转圈而不动吗?
有人说:八卦掌的走圈就是为了动手时把敌人转晕,岂不是笑话!
由于练习八卦掌时在走圈中变掌换势,变换步法,致使步法灵活,上下合随,利于“以走为用”。
当对方向我进攻时我可以忽左忽右地进攻,也可以忽前忽后地进攻,也可以打了就走,当敌人追来时,瞬息而回。
即程廷华先生所言:“与敌较手时,或粘或走,……或忽然一离相去一丈余远,忽然而回即在目前……忽刚忽柔,无有定势,变化不测也。
任何拳术都讲究正而交锋,直进直出,快捷于脆,有实效八卦掌也不例外。但八卦掌更讲究“斜出正人”。
“斜出正人是先“斜出”,避开对手正面进攻之实,不与其正面对抗,随之进身进步,用“正人”方法出其不意地打击之。
这样既巧妙又省力,如果运用得当还能起到“一星管二”的作用,即用我的一只手,控制对方两只手或全身,使对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例如:对方向我进右步,出右手打我胸部,我则向对方右足后扣左步,同时向右拧腰转体,用左前臂横掩对方来肘,即为“斜出”。
此时我虽然斜身,但对方想用左手打我已过不来,这就是“一星管二”。
随之,我向对方两足中间插左步,即为“正人”,用右掌打击自己的左腕部,对方必然跌,名曰“挤打”又名曰“合子掌”。
'斜出正人”就是避实就虚的打法,必须有掌法、腰身、步眼的协调一致方能奏效。练习八卦掌时绕树而转,就是把小树假设为敌人,练习避实就虚,即“斜出正人”的技击特点。
人的身体和影子是离不开的,有身就有影。
但“影”不能打脱开身子换成影子去打人是不可能的。
“脱身换影”是指八卦掌的身法变化非常快速,仿佛形影不分似的。
练习八卦掌的人都应该具有或追求这种神速的身法变换。
于是有些老前辈就把令对方防无可防瞬息而打上的某某一招也就叫做“脱身换影”。
但这种掌法必须以多变的掌法、圆活的腰身、敏捷的步眼、虚实的劲力为基础,在意念统帅下,达到身随步走,步随掌换,掌随身变,一动无有不动的境界,才可得以实现。这种“脱身换影”的境界,是练习八卦掌的人终生追求的目标,非有真正的功夫不可。
所以尹福先生言道:“八卦掌讲究掌法赢人,身法赢人,步眼赢人,功夫赢人。”即是指此而言。
例如:对方上右步、出有手向我打来,我则上右步、出右手迎之。
对方不敢挡架,只好用左手推我右手,我马上顺来力的方向,扣右足,左转回身,原地未动,右掌漫头而过,横撞对方胸部,名曰“盖掌”。
扣步掰步、拧转回身、漫头盖掌都是在瞬间一气呵成的,开始二人对面,打到对方后还是二人对面,只是神速地换了一次身,形影不离似的。
所以这种瞬息变化的掌法能说不是“脱身换影”吗!若想“脱身换影”,就必须把八卦掌法练到掌随身动、步随掌变、意动身随的境界,这样才撞出奇而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