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人闻香,把该泄的泄,该补的补

健康   健康   2024-12-17 20:30   四川  

早在商代,人们就认识到,植物生长在天地之间,蕴含了自然的能量,并以香气贴合着我们的身、心👇

花、叶、果气味轻薄,

能散去体内的浊气;

枝干、根茎气味厚重,

自带一股静气,能舒缓思绪;

......

于是他们将闻香视为与植物的亲密接触,采集各种花草,哪怕只有一株,也能幻化成各式的香事儿

——做成香囊佩戴于身,盼望着香气随行,为衣袖添香;或置于家中,在香喷喷的屋子里好好睡上一觉...

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古人是如何从一株植物中“闻香”的😊~


「花朵」

花朵大多长在枝头,瓣瓣舒展 ,呈现着一种向上、扩张的状态,于是花香气都被毫无保留地释放了出来。

这也是花香会被古人视为阳气的原因,因为在所有的香味中,它们能最快地抓住人的鼻息,吸嗅进身体后,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体内的浊气,和郁结的情绪被顶了出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记载:“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其实你再仔细地闻,会发现花香是偏甜润的香气,甘能入脾,能起到化湿的作用,并且闻起来很柔和,不会太燥。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所以古人在生活中,对花香是很偏爱的,他们除了用花瓣做一些胭脂、护肤品以外,还会用它来维持肌表的香气——泡花瓣浴、做成香囊挂在腰间,让身体里里外外都带上花朵的香味。

只不过花香气挥发的速度很快,留香短,加上花瓣娇嫩,也禁不起火熏。于是古人会用蒸的方式,把花朵做成花露后,用来浸泡其它的香材。

之后再去焚香的时候,就会有花香味像涟漪一样,一层一层的泛出来。

诗句“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里,就描写了沉香片用带露水的鲜花蒸透之后,就像是被整个春天浸透,铜鼎里花气蒸腾的场景。


「叶子」

同样是性味“升散”,草叶的气味,因为叶子的上翘之势,闻起来会更上扬一些,燥气值更重,在通利孔窍时,还能再清一把寒、湿。

不过,在中医看来,对于一棵树来讲,叶子就是它的肺脏,因而也常常把肺叫作肺叶。

叶片承担着树木的呼吸功能,通过粗大清显的脉络,与天地交换着能量。

《难经》:“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


所以,古人更多还是会在,需要清扫头面上的浊气,和拔除肌肤表层的寒湿气时来闻一些草叶香。

《本草正义》:“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

比如在梅雨季这种湿气比较重的时候,他们就会用佩兰、艾叶做成香枕,或是将紫苏装进香囊里,随身携带。

在西汉马王堆一号墓中,考古工作者出土了一只用天然香草做枕心的华丽枕头。这只枕头的面料用起绒锦、茱英纹锦和彩绣三种料子拼成,枕头里面填满了佩兰,拿它来充当枕心,既芳香,又柔软舒适。


但,另一些针状的叶子,它们在呼吸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收凝的作用,闻起来更浓郁一些,能起到降肺、敛肺的作用。

像侧柏叶,古人就会在咳嗽比较频繁,甚至喉咙里有血丝的时候,在布料里换上它们,枕着入睡。


「果实」

果香挥发也很快,但因为是一种紧紧“包裹”的状态,留香会比花香更久一些,气味也更活泼、内敛,能够帮助我们舒缓情绪。

也因为果子里有充盈的汁水,所以连带着果香也是很温润的香气,哪怕是秋冬天这样干巴巴的季节,用起来也不会违和。

慈禧太后就很喜欢闻果香,屋内有个瓷缸,专门放各种果子,等着香气飘散出来,满廊子都是甜丝丝的香味,吸上一口就觉得身心舒畅。

据内务府的统计,在光绪23年,这一年,慈禧太后共消耗了苹果158320个、秋梨111750个、棠梨77300个、红肖梨53295个...据非正式统计,每年要消耗数百万两白银。


像冬日里寒气重,又会在橙子上扎满丁香,做成一个简单的“辟寒香”,一掀开门堂的帘子,就是一阵暖气带着果香气扑过来。

哪怕是挂在帐子跟前,也不用担心像焚香那样,因为燥气太重惹得头面上全是火气,可以暖呼呼地安睡一整夜。


「枝干」

枝干上的香,其实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木质香,它的气是往里走的,厚重里带着一股内敛,闻起来很踏实。

这其实是因为枝干的支撑作用,承载着整个植物的生长与繁衍,所以气场也相对稳定,香味的能量往往更集中。

而且,从形态上来看,它就像一个导管,往往也能起到疏导、传输的作用。

只不过它并不像叶片那样过于发散,反而会有一种收束力。

这类香,也会根据取材的部位,养到不同的脏腑👇

1、中上段的木材👉能养中上焦,比如檀香,像喘不过气,或是肚子胀气、打嗝,就适合闻它。

《本草便读》:“气香无毒,辛温入肺胃之经。质燥有功,宣发理上中之气,或除邪而辟恶,或畅膈以宽胸。”

2、偏下方的木材👉气会更沉一些,能入肾,滋养下焦,比如沉香,一些腰膝常常酸软,频繁起夜的朋友,就可以用它来闻香。

《本草纲目》中记载:“沉香,气味辛,微温,无毒。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邪鬼疰气,清人神;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

3、树干中心的芯材👉内里封藏的都是天地的精华与能量,香气更醇厚,比如降真香,所以能够通达三焦,提升全身的正气。

《本草再新》:“治一切表邪,宣五脏郁气,利三焦血热,止吐,和脾胃。”


「树脂&树皮」

树脂和树皮都从树干上取来的香药,它们的气味除了是向下沉的,也会更温和一些,我会很推荐一些上热下寒的朋友使用。

拿树脂来讲,像没药、乳香等,它们是从树干的伤口上凝结而成的,气味本身会带有木香“沉降”的特点。

加上在凝结之前,是流动的状态,香气的穿透力会更足一些,能加快气血的流动,帮助身体修复伤口。

《本草求真》乳香:“乳香香窜入心,既能使血宣通而筋自伸,复能入肾温补,使气与血互相通活,俾气不令血阻,血亦不被气碍,故云功能生血,究皆行气活血之品耳。”

而像肉桂这类树皮,有着树脂和枝干的全部功效,只是在效力上会更柔和一些。

并且,它们还能把浮散在头面上的火气,给拽下来,起到“引火归元”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肉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利关节,补中益气。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通神,轻身不老。面生光华,眉好常如童子。”

只不过在焚烧之前,古人都会用蜜水或米泔水浸泡后,再用文火慢慢熬煮的方式,来把杂质给剔除出去,这样香味更纯粹,往下沉的能量也更劲道一些。


「树根&种子」

树根和种子的气味总是更浓郁,辛力更足。特别是树根,闻起来苦苦的,回味还有些酸涩,是阳中之阳,性子会更霸道。

所以常被用来合香,一来是以底香的形式出现,留香时间更长;二个则是需要用其它轻柔的香药,来缓和一下药性,会更温和。

它们做出来的香,是能一把养到心、肝、脾、肺、肾的👇

1、根和种子类的香药,辛味很足,加上有“封藏”之性,所以能养肾补阳;

2、而它们的辛味能入肺,苦味能入心,酸味能入肝,涩味又能起到收敛、固涩的作用;

3、因为一直藏在土壤里,土气值很足,还会再养一把脾胃。


比如生姜,我们常用它来补阳驱寒,但因为是从土里来的,所以从它体内萃取的精油,也能温暖中焦,缓解脾胃里的不适。

陶弘景说生姜:“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再比如说侧柏树的种子,也就是柏子,从晚唐开始,它就是许多文人和寺院里最偏爱的香药。

因为焚烧时气息清香、甘润,一下子能养到五脏,对身体来说,是一种周全的滋养。

《本草备要》:“心甘而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而悦脾。养心气,润肾燥,助脾滋肝,益智宁神。”

-END-

古人常如稚童般,细细地打量每一株草木,在那些虚实交替的香气中,觉察着身、心的每一点小变化,于是慢慢学会了如何稳妥地安放自己,呵护自己~

感谢你们的喜欢

希望未来可以一直在一起调养身体

可以在公众号设置中,关闭免打扰提示

让我们继续陪伴你们❤



少点盐
抱着对身体的珍重,用可以带来健康的食与物填进那些特别的时间里,以健康的名义,学会爱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