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夏天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相对小暑来说,大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
这期间,雨水和光照一样猛烈,对草木庄稼来说,这是它们生长最为旺盛的时节。
「暑毒最盛的15天,
当心湿、热伤身」
■
天地间湿与热的毒气值也会冲到最高点,要小心这份暑毒伤到身体。
夏季的天时属火,大暑的火则是烧到极致。而中医里讲,火盛则为毒,也就是我们白话里讲的热毒。
一些敏感的朋友,会发现自己脸上爆满了痘,皮肤和舌尖都发红,甚至会有些失眠。
《外科启玄·时疫·暑疖》:“是夏月受暑热而生,大者为毒。”
加上,从五运六气来看,大暑是三之气与四之气的交接点,主气会从原来的少阳相火进入太阴湿土。
所谓的太阴湿土,在古人那里,被解释为:“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接下来的日子很湿,会困住脾。
中医里将湿气也视为一种毒邪,源于它会留在脏腑和经络里,阻挡气机和阳气的生发。
并且它还带着黏性,吸附力极强,很容易和热毒勾结在一起,处理起来特别麻烦。
元朝朱丹溪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之八九。”
本来是想借着这股热意排毒的,结果因为湿气太重,发出来的汗排不出去,反而还堆了满身的湿毒、热毒👇:
1、身体沉重,懒得活动,睡醒仍不解乏,记忆力变差;
2、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大便不成形;
3、小腿容易感到酸沉、肿胀,头沉,头闷;
4、咽喉疼痛或不舒服,舌头和口腔频繁长溃疡;
5、脸色暗沉,情绪容易感到低落,心情郁结;
......
「宋朝有个好喝的汤水,
被称为解毒圣方」
■
孩童时看《太平广记》,里面提到有个秀才,病中唯一的愿望,是想再喝一次甘豆汤。
当时人小,以为这是什么好喝的水水,于是一直印象深刻。
直到有一次翻阅医书,才恍然大悟,记忆中的那个贪吃秀才,或许只是想救自己一命。
古籍记载其有“治诸烦渴、大小便涩及风热入肾”的功效。
这碗甘豆汤里,虽只用到三味食材——甘草、绿豆、薄荷。但,它不仅能解暑,还能解暑毒。
考虑到今年湿热太重,建议大家选用绿豆,它解毒的时候也能清热。
《本草汇言》说绿豆:“清暑热,解烦热,润燥热,解毒热。”
甘草我们都很熟悉了,味道甘甜,喉咙痛,或是痰液多的时候,就可以拿它来泡水喝。
生的甘草,性平,专注呵护脾胃的时候,也能泻火。胃里、心上,或是肌肤表层的火,也就是热毒,都能被它给攻下去。
而灸过的甘草,性温,在下火的时候,还能补到三焦的元气。
李东垣在《脾胃论》提到一个“甘温除热法”,意思是说,内热通常是脾胃气虚带来的,用甘温类的药物,可以补益脾胃里的元气,升阳气,以此起到驱除热毒的作用。
正是因为它这温柔平和的性子,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很多名方里,甘草的“出勤率”是很高的。
因为它,在与其它药材为伍时,不争不抢,按部就班的同时,还能对整个药方起到一个成全、调和的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甘草与豆子一搭配,解毒的功力和速度会大大提升。
孙思邈论云:“有人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方称大豆解百药毒,尝试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更速。
第三味食材,原方中用了生姜,本意是通过发汗的方式排毒,但,因自带几分热力,很容易加重身体的不适。
所以,可以用性味凉的薄荷来代替,能将郁热和烦闷给透出体外。特别是对于一些患有风热感冒的朋友来说,更合适。
步骤:
1、所有食材洗净,绿豆放进养生壶,或是炖锅/电饭煲里;
2、加入适量清水,煮50-60分钟,然后放入甘草,继续煮15-20分钟;
3、倒入杯中,加入薄荷,晾至合适温度,就可以享用了。
一周可以喝2到3次,入伏以后,可以一直喝到处暑。
如果是脾虚容易拉肚子的朋友,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上20克淮山药,或是莲子。
「湿热交蒸的大暑里,
古人也有闲情逸致」
■
似乎古人的生活,总是满满的诗意。
在某个晴朗的夜晚,携三五好友,揣上几壶清酒,在亭楼里抚琴对谈、吹风赏笛,想来就很惬意。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宋·黄庭坚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或是窝在林深寂静处,不必讲究雅姿,随性倚树翻阅书卷,偶尔从泉水中拾起一枚瓜果吃吃,也算是对光阴的敬重。
大暑
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END-
有机会的朋友,也可以效仿古人,在这上蒸下煮的盛夏里,选一处山,取其清凉和静谧,纳凉消暑。
若没有机会,在家中取一处安静的角落,只坐着发呆,心中也会长出葱郁,抹去荒芜。
感谢你们的喜欢
希望未来可以一直在一起调养身体
可以在公众号设置中,关闭免打扰提示
让我们继续陪伴你们❤